君弱臣强,又称主弱臣强,指“国君弱,而臣子强”。出自:《中国通史》中记载“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
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
释义
国君弱,而臣子强。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常由于特殊原因出现君弱臣强的政治局面,皇帝在有能力处理政务,且无亲戚
摄政或
宦官专权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做到“大权皆决于上”,大臣可与皇帝分庭抗礼。
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明显。
史书典故
1、《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庞勒已自称可汗,有碛西诸城。其后嗣君弱臣强,居甘州,无复昔时之盛。”
2、宋 邵伯《
邵氏闻见前录》:“(赵)普曰:‘陛下言及此,天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争不息、家散人亡者无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
3、南宋 朱熹 《四书集注·论语》:“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
4、马端临《文献通考》:“京房《易占》曰:‘日食乙酉,君弱臣强。司马将兵,反征其王。’五月有成济之变。”
5、《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6、明 余邵鱼 《周朝秘史》第六十二回:“晏子曰:‘何以知之?’叔向曰:‘吾晋,政在六卿,公室无权,后世君弱臣强,其国不归于六家者鲜矣!’”
7、明 冯梦龙 清 蔡元放 《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子文既为令尹,倡言曰:‘国家之祸,皆由君弱臣强所致。’”
8、明 冯梦龙 清 蔡元放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知孔子素为鲁人所敬重,亦思借助,乃厚致礼币,遗以书曰:鲁自三桓擅政,君弱臣强,人心积愤。”
9、清 吕抚 《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一回:“普对曰:‘此无他,方镇之权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宜制其钱谷,收其甲兵,则天下自安矣!’太祖大悟。”
10、清 李炳南《论语讲要-八佾第三》:“鲁国当时君弱臣强,三桓简傲无礼,更僭天子礼乐。时人习非成是,反以事君尽礼为谄。”
11、《开元占经》卷八十九:“彗星出昴,大臣为乱,君弱臣强,边兵大起,天子忧之,人民惊恐,国有忧主,期一年,中二年,远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