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出自《荀子·劝学》的俗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一句俗语,语出先秦·荀况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讲解
原文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不会有过错了。
词语解释
绳:这里指墨线。
直:形容词作名词,变直。
就:接近。
金:古义为刀剑等金属制品。
砺:磨刀石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参省(xǐ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相当于“于”,对。
知:通“智”,智慧机智。
明:明达。
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参考。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状语(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观点相近句举例
《论语》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作者生平
荀子其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后世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其为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诸子百家思想集大成者,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性善论比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早年游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中年入秦
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
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帝王之术
据《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4:38
目录
概述
讲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