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命有所不受
成语
君命有所不受(The emperor's orders could also not be fully followed.)是中国成语,出自《孙子兵法·变篇》。
基本信息
【成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读音】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释义】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胜败乃一瞬间之事,战机不可失)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如再请命,怕是贻误战机)。还有一层意思是,将士在外随机应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司马光·宋·《资治通鉴》:“五十七年(癸卯,前258)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帝纪第一)
【示例】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侯生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信,或从便宜,复请于魏王,事不谐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与俱行。晋鄙见从甚善,若不听,即令朱亥击杀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原则。但凡明君圣主,只要头脑清醒,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只是遥相节制、赋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而非“事无巨细”、身必躬亲地干预前线兵务。结果往往是前者得胜,后者败北。2经典战例春秋时吴王与孙武[2]的孙子十三篇的使用有点怀疑,孙武用宫女练兵,三令五申后以吴王两个爱妃为首的300宫女仍然嬉闹不听将令,孙武要斩杀领队的吴王两个爱妃,吴王派人持节杖要求赦免。孙武说军中无戏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斩杀二爱妃,又挑选二名队长继续操练,把300宫女训练像正规部队一样。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平定羌乱的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宣帝已调发六万人准备大战。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提出建议:羌人以畜产为生命,现在都已离散,汉军分兵出击,虽不能全诛灭之,只要夺了他们的畜产,掠了他们的妻子,然后退兵,冬天再次出击,大军频繁打击,羌人必定丧胆。宣帝把辛武贤的奏书交给赵充国,命他与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议。赵充国以为辛武贤之策不妥,他与长史董通年上书权衡利弊后,慎重建议:欲捐、开暗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宜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策。意思是,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了解羌俗的良吏抚慰羌民,这才是万全之策。宣帝将其上书发给群臣议论。公卿议论者都以为先零部落兵马强盛,而且倚仗开部落的协助,难以对付,不先破、开等部落,就无法打击先零。这种意见完全与赵充国之策相反。宣帝于是任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下玺书嘉纳其策。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引兵便道西并进,虽不相及,使虏闻东方北方兵并来,分散其心意,离其党与,虽不能殄灭,当有瓦解者”。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 由此可见政治家在军事上不一定是行家,中兴英主汉宣帝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可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极端重要性)。赵充国受到皇帝指责,并不放弃己见,他以为将军带兵在外,虽受诏命,只要能安国家,就应按便宜行事。于是上书表面上承认过错,实际上进一步陈述用兵利害,说:侵扰者乃先零羌,而不是羌。“今置先零,先击,释有罪,诛无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先零羌为主谋,深恐汉军到来而羌、开羌背约,如果汉军“先击羌,先零必助之”,以“坚其约,合其党”,这样,必然耗费巨大,旷日持久。最后说:“于臣之计,先诛先零已,则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如果马上进兵,“诚不见其利”。宣帝从谏如流,很快地采纳了赵充国之策。赵充国领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长久驻于一地,思想上松懈,突然看见汉军大部队到来,抛弃车辆辎重,打算渡过湟水,道路险隘,赵充国缓慢地驱逐之。有人说逐利宜速不宜迟,赵充国说:“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果然,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汉军到了羌地区,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羌知道这个消息,高兴地说:“汉果不击我矣。”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得还复故地。”赵充国报告这个情况,还未得到答复。靡忘亲自前来,赵充国招待饮食,让他回去告谕众。护军以下的军官对这件事都有争议,有说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赵充国说:“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意思是,你们都是从自己方便考虑,而不是忠于国家的打算。他的话还未说完,答复的玺书已到,命对靡忘以将功赎罪论。后来羌竟不烦兵而平定。
3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原典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①,衢地合交
②,绝地无留
③,围地则谋
④,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
⑤,军有所不击
⑥,城有所不攻
⑦,地有所不争⑧,君命有所不受
⑨。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⑩;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⑾;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⑿。
注解
① 圮地无舍:圮(痞),为毁坏、倒塌之意。圮地,指难于通行之地。舍,止,此处指宿营。圮地无舍即在难以通行的山林、险阻沼泽等地不可宿营。
② 衢地交合:衢,四通八达,衢地即四通八达之地。交合,指结交邻国以为后援。
③ 绝地无留:绝地,难以生存之地。句意为遇上绝地,不要停留。
④ 围地则谋:围地,指进退困难、易被包围之地。谋,即设定奇妙之计谋。在易于被围之地,要设奇计摆脱困难。
⑤ 涂有所不由:涂,即途,道路。由,从,通过。此言有的道路不要通过。
⑥ 军有所不击:指有的军队不宜攻击。
⑦ 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不应攻取它。
⑧ 地有所不争:有些地方可以不去争夺。
⑨ 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此句之前提,指上述“涂有所不由……”等四种情况。
⑩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帅如果能通晓九种地形的利弊及其处置,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战了。通,通晓、精通。⑾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将帅如果不通晓九变的利弊,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从中获得帮助。⑿不能得人之用矣:指不能够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古语智慧
将帅是君主使命的执行者,用兵打仗在外,战场上的情况复杂多变,因此君主根本不可能对战场形势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因此孙武主张,将帅在外领兵作战,根据战况具体分析,对于君主的一些不合乎战术要求的命令可以不听从。这正是从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倡军事将领用兵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要灵活机制地处理各种问题,凡是以大局为重,对无关紧要的或者对全局没有实际意义的抉择,坚决不予以执行。慎重地实施方案是取得胜利的基本要求。
国家政事管理,同样需要这样的思想。地方的具体情况中央无法具体了解到,因而对地方的一些决策有时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地方领导应该研究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政者行政,要把握住“变”字,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实施工作,坚决不能仅仅凭经验、紧随教条主义行事,做事要有过人的胆识和敢于承担的勇气。
企业进行经营,特别是对于市场对管理,更要求有应变的能力。产品投放市场,不同地方面临的消费人群就不一样,消费者的观念也是因为地方习俗或者生活习惯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对于不同的市场,企业领导者要相信自己的管理眼光,对于不同的营销策略不要过分加以干涉 ,避免造成营销理念错误而导致消费者无法接受产品的情况发生。
智慧故事
冯唐论将冯唐是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他是一个直言敢谏,十分有才能的大臣。汉文帝和冯唐两次谈论任将之道,第一次讨论时冯唐便认为汉文帝不能重用李牧和廉颇,汉文帝又问:“您凭什么知道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古代的君主送军远征都会说:‘国门以内的事,归我来管;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您去管。’所以军功、封爵、奖赏,都在外面决定,回来再向帝王报告。我的祖父亦说,李牧做赵国的将军,驻守边关,军中集市的租税,都用来犒劳士兵。赏赐在外面决定,不受中央的干扰。所以李牧才得以发挥他的才能。在这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但是,赵王不信任自己的将军,却听信小人的诽谤,终于杀了李牧。因此赵国的局势与日俱下,最终亡了国。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做云中太守,他的军中集市的租税,全部拿来犒劳士兵。他还拿出他的个人生活津贴,犒劳幕府里的宾客、属下的军官和门下的舍人们。如此得人心,因此匈奴都不敢接近云中的关塞。士兵不懂得公文,报告战功时难免有出入,却因此被惩罚。这样的奖罚制度,臣人认为太严厉了,奖赏太少,惩罚太重。且说云中太守魏尚,因报告战功多报了六颗首级,陛下就将他下到监狱里,革去了他的封爵,判处他一年的徒刑。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他们。”文帝听他分析得有条有理,十分正确,因此很为有一个直言敢说又极具智慧的大臣而高兴。于是当天就命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魏尚,重让他做云中太守;又拜冯唐做车骑都尉,主管中央和地方的战车部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1 12:0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