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澂(chéng)(1896年1月10日—1989年7月8日),江苏丹阳人,原名吕渭,号秋逸,后改名为澂,哲学家,美学家,佛学家,美术理论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生平
1896年1月10日,吕澂(chéng)出生。
1906年—1908年,就读于丹阳高等小学堂。
1909年1月—1911年,就读于
江苏省镇江中学。
1912年,入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专业。
1913年,入读于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
1914年,在金陵刻经处研究部研究佛学,兼点校刻稿。
1917年10月,就读于日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本语文,并自习美术。
1918年5月,返回中国。
1920年9月,任上海美术学校教务长。
1949年,任中国内学院院长。
1989年7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20年代,吕澂通过译介和教学,传播西方美学思想。
吕澂以佛学为科学研究对象,以近代日本佛教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思想数据,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佛学体系。他通过研究实践,认识到佛学思想本身带有非常复杂的性质。一方面佛学思想在古印度向各地流传过程中,就不断有所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佛学传到中国来,其经典由梵文、巴利文而译为汉文、藏文,错讹和疏漏在所难免,其思想也因时因地而不断有所演变和发展。他认为研究佛学,须立足于世界范围,应该把世界各国的佛教,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都应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加以考察、比较,从中找出其异同之点,纠正其错讹之处,寻求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他利用梵文、巴利文和藏文等数据,对勘汉译佛典,从中鉴别真伪,考订异乱,纠正错讹,补正缺失,做到了“冶梵、巴、汉、藏于一炉”,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他采用“点记说”,推定佛灭年代为公元前四八六年。根据《瑜伽师地论》中所引《杂阿含经本母》,对《杂阿含经》逐一加以订正,调整了文段次第。另对《四十二章经》从学说渊源上加以刊定,指出此经不是最初传来的经,更不是直接的译本。还对《牟子理惑论》《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等进行了考证,提出了看法。
吕澂编著的著作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藏要》《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佛学分科及其传承》《内院佛学五科讲习纲要》《金刚经三义》《楞伽观妄义》《百字论释》《禅学述原》《谈真如》《玄奘法师之生平及其学说》《佛法与世间》《法界释义》《佛性义》《种性义》《小乘异部之起源》《佛灭年代异(新)说辨》等。
人才培养
吕澂在支那内学院创新了教学方法,他要求学员,在学习中结合研究,在研究中加深学习。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即演讲、组织学员讨论和指导学员研究相结合。先由教师在课堂上作讲演,然后组织学员讨论听讲内容,进一步领会教师所讲的精神,并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反复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解答。同时由教师指导学员进行佛学研究。
吕澂在上海美术学校讲授“美学概论”“西洋美术史”等课程,另讲授“色彩学概论”“近代美学说和美的原理”“美学浅说”等。
吕澂在南京举办佛学研究班期间,讲授“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正觉与出离”“缘起与实相”“观行与转依”“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维摩诘经”等。
吕澂指导培养的学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谈壮飞,四川师范学院教授
李安,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
田光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杜继文,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春波,上海佛学院原副院长
高振农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吕澂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曾在江北仪征大市镇经商。吕澂的祖父生有四子,长子吕敏生,名焕卿,即吕澂的父亲,吕敏生继承祖业,生活比较宽裕。
人物评价
“吕澂是具有卓越成就的当代佛学大师。”(
丹阳市人民政府评)
“吕澂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美学家,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先导。”(《
光明日报》评)
“吕澂是海内外一致公认的著名佛教学者,他毕生从事佛学研究,著作等身,贡献巨大。”(
中国佛教协会评)
“吕澂是杰出的佛学家,也是卓越的美学家和美术理论家。除了在佛学研究上贡献卓著外,在建构中国近现代美学理论上也起到了先导的作用。”(南京大学教授
尚荣评)
“吕澂是中国当代最有成果的佛教思想家和佛学学术大师。”(杭州佛学院教授
胡晓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