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泉村隶属济南市莱芜区
雪野街道,位于莱芜区西北35公里、雪野街道办事处北约2.5公里处。东与鲁地村、岭东村相接,北邻娘娘庙村,西接西峪村,南邻上游村。全村现有405户,1405口人,耕地1043亩,总面积7000余亩。
基本概况
据《朱氏谱碑》记载,元朝末年刘、邱两姓居此。因此地缺水,相传吕洞宾云游到此地,点地为泉,故名吕祖泉。
抗日战争初期,吕祖泉村隶属七区所辖;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新甫三县,属莱北;同年,撤销乡(镇),划大区为小区,以区辖村,吕祖泉村属雪野区;1945年10月,三县合并,复称莱芜县;1951年3月,莱芜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雪野区为12区,吕祖泉村隶属12区。
1955年,莱芜县又恢复地名区,吕祖泉村隶属雪野区;1958年3月,撤区划乡,吕祖泉村属大厂乡;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吕祖泉村划归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为上游办事处,吕祖泉村隶属上游办事处;1985年11月,上游办事处分为上游、雪野、鹿野三个乡(镇),吕祖泉村隶属上游镇;2001年,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合并为雪野镇,吕祖泉村属雪野镇所辖。2020年7月,撤销莱芜区雪野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雪野街道,吕祖泉村隶属雪野街道。
吕祖泉村村民世世代代饮用吕祖泉水。泉旁有井,泉井相通,井深15米,岩缝深凿而成,井口巨石上23道井绳磨出的深沟显示着它的沧桑。井前的几棵古柳苍郁繁茂、柳枝依依,与附近大街上的青石板路面、河上的石桥相互照映,风光旖旎。
村中的青石板桥,南北走向,9孔,宽4.2米,长21米,两端引桥各3米;桥高3米,为三层巨大青石板铺成。桥头四角饰以石狮,石五星等。始建于明朝万历8年,命名为“广济桥”,在桥北头立碑纪念。清末重修,又立碑文。解放济南时,两碑因阻碍军车通行而被砸毁。
村西1966年修建的东风大桥,是“赵州桥”式的石拱大桥,为原莱明路的必经之道,曾经为莱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修建过程中,吕祖泉人捐款捐物,投工投料,立下了汗马功劳。时经40来年,依然矗立村头。村南的渡槽、村中的石桥无不凝结着他们的智慧。
教育状况
1995年,新莱明路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村两委规划,在路两旁盖起了两排商品房,从事餐饮、维修等服务业经营,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1997年,村民集资修建的吕祖泉村小学落成。30余间教室宽敞明亮,校园内花团锦簇,既是校园,又是花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吕祖泉村人才辈出。王佑春是清末莱芜草把子事件农民起义的重要领导者;黄明远(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毕向荣(原浙江省农业办公室主任,农村工作部部长);朱庆贤(九江市委常委)等,是建国前后杰出的革命工作者和领导人。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10月,吕祖泉村共考取大学生25人,中专生19人。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后,吕祖泉人瞅准了花椒市场的巨大潜力,采取山地承包到户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种植。近几年来,花椒产量不断提高,销路一直很好,价格一再攀升。现今,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承包地,每到采摘季节,远远望去,满山遍野都是火红的颜色,甚为美观。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达300余元。
为使农业增产增收,吕祖泉村又修建东、西两干渠,总长度达4500米,修渡槽一架,长370米,高17米,横贯东、西两山腰,又修拦河坝4座。累计扩大灌溉面积500亩,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粮食产量稳中有升,解决了温饱的问题。
为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1992年,投资35万元,打3眼深井, 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青年结婚,不讲排场。村里有集体公墓,所有丧事都由“理事会”出面负责处理。这项措施的施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这里山青林茂,一排排楼瓦房炊烟袅袅。村旁莱明路上,一辆辆高速车奔驰南北。走进吕祖泉,你不仅领略到她的悠久历史,也会让你感受到她的现代气息。
历史人物
一、烈士英名录
朱日禄 毕庆思 张兆禄 毕延荣 王连相
柏成连 李丰忠 孙汉宝 王德禄 朱庆寿
二、历任村支书
1949年10月一1954年11月 于立明
1954年11月一1956年10月 王企同
1956年11月一1958年10月 朱庆会
1958年11月一1961年10月 王德贞
1961年11月一1964年10月 朱庆凡
1964年11月一1977年7月 韩宝珍
1977年8月一1980年10月 马冠仁
1980年11月一1982年10月 谢方正
1982年11月一1983年10月 张宣义
1983年11月一1988年8月 王德贞
1988年8月一1992年3月 韩纪佑
1992年10月一1998年10月 朱效义
1998年11月一 马延军
三、历任村主任
1949年10月一1958年10月 王立孝
1958年11月一1961年10月 王立福
1961年11月一1982年10月 王德贞
1982年11月一1983年10月 谢方正
1983年11月一1988年10月 柏建顺
1988年11月一1991年10月 朱效文
1991年11月一1998年10月 朱效生
1998年11月一2002年2月 王光水
2002年3月一 李祖福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黄密远 曾任厦门警备区副司令员,1990年病逝于福建厦门
毕向荣 原名毕纯思,曾任浙江省农村工作部部长、温州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1987年离休
朱庆贤 曾任九江市处级干部
张廷秀 原莱芜县商业局局长,离休后享受处级待遇,已故
王庆礼 现任莱芜市公安局助理调研员
毕于军 现任莱芜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长
五、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朱效德 中学高级教师
朱效之 艾山卫生院副主任医师
六、吕祖泉的传说
相传,这个村的人们吃水相当困难,每天要到离村5里路远的东峪去挑。那时,村中有个朱张氏,心性歹毒,尖酸刻薄。她的儿子常年在外做工,身边只有儿媳李氏。李氏纤弱贤慧,谨言慎行,每日织布纺线,烧水做饭,还要到数里外的东峪沟挑水,对婆母从不违拗。尽管如此,张氏仍嫌这嫌那,动辄打骂。邻居亲戚好言相劝,张氏全当耳旁风。她为了让李氏打水不在路上歇息,便找人做了两个尖底木桶,可怜李氏从此每日挑水,往返数里,不得歇息,苦不堪言,张氏见了却喜在’心里。
有一天,烈日当空,李氏肩挑两桶水,累得汗流如注。走至村头,恍惚见前面一人骑马由北向南行来,到了李氏面前,下马施礼,欲求水解人马之渴。李氏虽担心婆婆打骂,但见人马渴极,便颌首许允。过路人见李氏果然心地善良,便说:“大嫂以后就不用到远处打水了。这桶水下有泉,会满足你们整个村的人饮用。”李氏听后,似信非信,便弯腰提桶,桶下已是清水汩汩。李氏感激涕零,忙磕头感谢,求问恩人姓名,他告诉李氏说:“吾乃吕洞宾也。”言毕,飘然而去。
后来人们在这里凿石穿井,扩其水源,将井命名为“吕公泉”。饮水思源,后来将村名也改为“吕公泉”。清朝中期,又将村名改称为“吕祖泉”。
所获荣誉
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