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1940年2月6日~1993年3月31日),河北省
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曾任农业合作社社长、公社书记、临西县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委书记,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等。
人物生平
1940年2月6日,吕玉兰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后,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并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
1956年春,吕玉兰当选为下堡寺区张三寨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
1956年5月,吕玉兰兼任张三寨乡副乡长。
1958年,吕玉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她任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她带领全村群众苦战三年,造林600亩,植树10万株。
1965年,吕玉兰发表了《十个为什么》一文,以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抒发了她的人生观。
1966年,吕玉兰被评为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9年,吕玉兰当选为“九大”代表,之后又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1970年,吕玉兰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同年,吕玉兰作为中国党政代表团的成员出访朝鲜,受到朝鲜人民的领袖
金日成同志的接见。
1971年5月,吕玉兰当选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河北省委副书记。
1973年,吕玉兰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赴阿尔巴尼亚访问。
1974年,吕玉兰兼河北省农委副主任。
1977年,吕玉兰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吕玉兰调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
1985年,吕玉兰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农业厅党组成员。
1990年至1993年,吕玉兰因工作劳累过度,患上脑血管痉挛症。
1993年3月31日,吕玉兰因病治疗无效,在省会石家庄逝世。其骨灰存放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
担任职务
曾任农业合作社社长、公社书记、临西县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委书记、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七、八届河北省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
人物事迹
治沙造林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她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打破了当地妇女不下地干活的传统观念。同年8、9月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吕玉兰所在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因其有文化、有理想、热心且干劲足,被选为“新立”合作社副社长,后提拔为社长,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此后,吕玉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进行多业并举。1956年,她被选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并兼任副乡长。
东留善固村北的千亩沙荒地制约农业发展。吕玉兰决心治理沙荒地,励志植树造林。为解决树苗问题,她带领姑娘采摘树种,并争取到生产队6亩育苗试验田,成功培育出树苗。随后,她成立“妇女造林队”,坚持春天采种育苗,秋后植树造林。到1959年,共栽种11万棵树,初步实现沙荒地变绿洲的梦想。70年代初,这片林地不仅成为绿洲,还成为村里的花果山和摇钱树,使东留善固村彻底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临西变革
吕玉兰在担任中共临西县委第一书记期间,面对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发展要求,她立即组织研究部署,规划方案,带领全县人民掀起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大会战。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排灌站、打井抗旱等措施,实现了土地灌溉全覆盖。同时,上马氮肥厂解决农业肥料问题,并转变干部作风,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历经三年,临西县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
保定解困
在“文革”期间,保定地区动乱不止,省委决定派出由吕玉兰为组长的工作组前往解决。尽管她已身怀六甲,但她毫不犹豫接下这副重担。她广泛宣传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深入武斗现场直接解决问题,最终使各派冷静下来,为各派和解奠定了基础。
正定请命
吕玉兰被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后,面对正定农民沉重的粮食征购任务,她进行大量调查研究,主张如实向上级反映正定的真实情况。尽管面临被免职、降职的风险,但她坚持实事求是,向上级写信反映情况,最终使正定的粮食征购任务大幅核减,为农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加快了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直言献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改革大潮涌动,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吕玉兰作为人大代表,在五届人大第十二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农村思想工作的提案。尽管面临政治风险,但她坚定地说出实话,为农村政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清廉风范
吕玉兰在28年领导生涯中,牢记党的宗旨,贯彻执行党章党规,经受市场经济考验,顶住歪风邪气。1974年到省委上班,户口仍在东留善固村,靠工分和补贴生活,拒绝额外救济。任省委书记期间,放弃高干楼,住普通住宅楼,小院种菜补贴家用。分管人事财务长达8年,未购买与身份匹配汽车,始终使用破旧轿车。多次拒绝分配新宿舍,称不与同志争房。重病期间拒绝特批护理费及雇保姆。出访前在服装厂做衣服,坚持支付加工费。23年领导生涯中,秘书有困难尽力帮助,但未利用权力为秘书或亲戚谋利,亲戚中无做官者。
所获荣誉
吕玉兰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1955、1958,1963年,吕玉兰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1965年,吕玉兰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1966年,吕玉兰被评为全国学习毛主席着作积极分子。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多好的皮鞋,俺也不要。救灾物资,应该先分给最需要的群众。当干部的,谁也不许先挑先拣。挑了衣裳的,赶快放回去,重新分配!”
“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俺不管那些,该说的就说,虽然俺不是省委书记了,但俺还是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如果都不敢讲实话,一旦农村政策走歪了,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农业厅宿舍紧张,咱们有省政府这套房子住,当领导的就不要与同志们争了。”
家庭情况
吕玉兰的丈夫江山,吕玉兰的大女儿江河,小女儿江华。
1974年,江山作为新华社政治外事记者,经同事介绍与时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的吕玉兰开始交往。6月22日,江山专程从北京来到石家庄与吕玉兰正式见面。10月3日,在河北省委大院一号楼里举办婚礼。
人物作品
人物评价
“1982年春,我从北京调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有幸和她一起共事,耳闻目睹了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对她更加敬佩和尊重了。”(习近平总书记1994年撰写的《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 评)
“玉兰同志总是那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凤范,时时记住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所写的怀念吕玉兰的文章《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 评)
“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呼呼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所写的怀念吕玉兰的文章《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 评)
“吕玉兰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吕玉兰同志生平》 评)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
习近平
知道玉兰同志病魔缠身,我因公到石家庄,赶忙去看望她,见她虽未康复,但精神尚好,也就放心了许多。谁知病魔无情,当我从北方回到福州不久就传来她病逝的噩耗。我为玉兰同志英年早逝,而感到深切的悲痛。
早在60年代,玉兰同志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人。1982年春,我从北京调到河北省正定县,有幸和她一起共事,耳闻目睹了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对她更加敬佩和尊重了。
玉兰同志曾在中央和省委任过要职,1981年9月,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安排,调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面对职务的变动,玉兰同志毫无怨言,服从组织安排,并很快同县委“一班人”打成一片。当时,县委分工玉兰同志抓多种经营工作。正定县是我国北方粮食单产最早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只看重粮食生产,而忽视了多种经营,经济并不富裕,是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每年上交粮食征购7600万斤,每亩平均负担200多斤,为了保征购,不得不压缩经济作物,致使种植结构单一,林、牧、副、渔不能平衡发展,增产不增收。玉兰同志了解到征购过重的情况后,就主张县委如实向上级反映,经过努力,终于使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玉兰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她提出了“农民要想富,必须上工副”的口号,建议成立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把发展农业、工业和多种经营作为正定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她还主动请缨,不顾身体疾病,亲自带队走南闯北,学习取经,为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全县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行“大包干”时,县委“一班人”中认识不尽一致。玉兰同志根据四川、安徽等地全面推行农业“大包干”很快使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的事例,大力宣传“大包干”的好处,并提出可以先搞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由于县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从而为正定县全面推行“大包干”奠定了思想基础。
玉兰同志有句口头禅,叫做“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意思是说领导干部不要只浮在上面,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干部群众和工作实际,不论哪方面的情况,哪方面的反映都要听、都要看,回来以后再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分头解决、落实,这是玉兰同志的经验之谈。玉兰同志总是喜欢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要求和建议。她还非常注意抓典型,凡是涉及全局的重要举措,她总是强调一定要先搞好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推开。当时正定县在推行农业“大包干”,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方面,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这些典型所在的地方,都有玉兰同志留下的足迹。
玉兰同志15岁参加革命工作,既任过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后来也当过省委书记,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但她并不知足。1982年后,她提出要到大学去深造。当时考虑到她的身体不太好,年龄又偏大,家务负担很重,我和一些同志都劝她不要去了,但她决心已定,说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们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怎么能干好工作呢?我们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她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专科课程,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精神,取得良好的成绩。
玉兰同志深知知识的重要,所以她爱惜人才。她看到在发展多种经营、大上工副业,实现正定经济新飞跃的过程中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就提出可以借鉴当时江苏的经验,即充分利用本地的能人,又从外地广纳人才。1983年4月,正定县制定出“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年内,我们就引进各类技术人员46人。这些人才到正定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找资金、上项目、建工厂,使全县经济建设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当年就新上项目58个,工业产值增加9000万元。这些都和玉兰同志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玉兰同志总是那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凤范,时时记住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从不搞特殊化,住的是一间机关平房,又暗又潮湿,很多同志提出要给她换房子,都被她婉言谢绝。平时吃饭,她总是和机关干部一样,到大食堂排队买饭。有时开会或下乡回来晚了,也不让师傅另做,吃凉饭是常事。但谁有了什么烦心事,她就亲切地安慰劝解;谁有了什么困难,她就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在她的心目中,群众的事,就是她的事;群众的难事,就是她的大事。有一个叫李志安的县文化馆干部,毕业于天津美术专科学校,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书法家,但多年以来一家4口人一直挤在两间由库房改造的居室里。玉兰同志知道后,亲自找有关部门协调,为其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离休老干部王世恭同志,当时已70多岁,体弱多病,玉兰同志就常去王老家里看望,并帮助调理饭菜。对于群众生活中的小事,玉兰同志总是体贴入微、情到意到。
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呼呼的。那时,虽然她远在100多公里以外的位于保定的河北农业大学学习,还时常在节假日回正定来了解县里的工作,给我当参谋、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学习紧张顾不得回来,就给我写信。正定县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1983年,我们开始酝酿发展旅游业,恰逢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需要建造一个“荣国府”。我们设法把它拉到了正定县。原计划用57万元置起假景,拍完也就了事。后来,我们又考虑不如借此机会建成实景,为正定县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但这需要增加投资300多万元,因而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恰逢玉兰同志从保定回来,我便和县长程宝怀同志征求她的意见。她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旅游业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县委抓得及时、抓得好,我全力支持。同时她还利用回来的短暂时间,积极说服持反对意见的同志。在玉兰同志的支持下,我们很快做出了兴建“荣国府”和常山公园的决定,为正定旅游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荣国府”和常山公园的建立,使正定县的旅游业进入了黄金时期,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旅游点的门票总收入都达1000多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正定一个很有特色的产业。
玉兰同志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使我永远难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常从家里拿来鸡蛋、挂面、点心给我,劝我按时进餐。我到石家庄出差开会,还常在她家里吃饭。她常劝我,要经常活动活动,加强体质锻炼,不要累坏了身体,不要吃年轻的本钱。
“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本文写于吕玉兰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的1994年春天,习近平同志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纪念展陈
吕玉兰纪念馆建成于2008年,座落在已故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同志的故乡——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吕玉兰事迹展厅为主展厅,坐北朝南,展厅面积356平方米,共展出照片214幅,实物58件。纪念馆以大量、详实的资料再现了吕玉兰由一个农民的女儿成长为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以及以吕玉兰为首的那一代创业者“植树造林、锁风固沙、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把一个贫困落后的穷沙窝,改造成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吕玉兰同志艰苦奋斗的一生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吕玉兰墓地是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内的墓地。 双凤山革命陵园始建于1974年,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由北凤山、南凤山和双凤湖组成,主要纪念建筑设施有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国歌广场、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纪念馆,文坛伉俪安娥、田汉纪念塑像,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耿长锁浮雕像,妇女运动领袖、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塑像等。园内现安放、安葬社会各界人士的骨灰近3万分,其中省军级病故干部100多位,地师级病故干部1100多位,革命烈士40多位,抗战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100多位,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100多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专家、知识分子300多位。
艺术形象
《
吕玉兰》,是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摄制的六集电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