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历史
吕岱,如皋人,三国时为东吴名将,93岁时官拜大司马。96岁病故时归葬高阳荡。1979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该墓被毁,仅剩墓前赤眼石兽两座。
冷兵器时代,古海陵因地处魏吴两国边境,一度为人烟稀少的空旷之地。但就在这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上,走出了一位载入史册的如皋名人——吕岱。
吕岱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三国志·吴书》用近1700字介绍了吕岱叱咤风云的一生。
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遂仕于孙氏政权。建安十六年(211),因战功升为庐陵太守。
延康元年(220),吕岱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间的王金叛乱,升任安南将军,有职有权,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吕岱平定士徽叛乱,控制岭南,晋封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时,吕岱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国纷纷遣使至吴朝贡。赤乌二年(239),接替潘濬处理荆州文书公务,与陆逊同在武昌,督管蒲圻。陆逊去世后,武昌分为二部,吕岱督领右部。吕岱一生勠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
吕岱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初任交州刺史时,历年未能瞻顾家用,致妻儿贫乏。孙权获悉以后叹息不已,加倍赏赐吕岱家属钱米布绢,并每年按例给予供应。孙亮继位以后,晋升吕岱为大司马。此时的吕岱,已经92岁了。不久又升为上大将军,成为东吴后期第一重臣。有意思的是,名著《三国演义》一百〇八回写孙权临终召人吩咐后事时,吕岱是在场的两个顾命大臣之一。
赤乌二年(239),吕岱奉命屯军蒲圻,与陆逊共同镇守武昌,负责京师防务。吕岱身为年高德劭老将,凡事均以国事为重,与陆逊精诚合作,恪尽职守,做事奋勇争先,论功劳则主动退让。吕岱在荆州时,同时兼掌荆州文书,军政公务极为忙碌,尽管已年过八旬,但精力充沛,仍保持“躬亲王事”作风,整日接待宾客,亲自处理公文。如此老当益壮,被同僚誉为超过古代名将廉颇。
吕岱为人胸襟开阔,闻过则喜。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吕岱向朝廷推荐,徐原后官至侍御史。吕岱偶有过错,徐原不仅当面指出,甚至还当众评论。有人偷偷地告诉吕岱,他感慨地说 :“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后来徐原去世,吕岱哭得非常伤心,说 :“以后还会有谁指出我的过失呢?”吕岱这种虚怀若谷的品德甚为时人称许。陈寿《三国志》称赞吕岱的人品, 借奋威将军张承的话说“君子叹其德,小人悦其美”。
太平元年(256),为东吴操劳一生的吕岱辞世,时年96岁。吕岱在弥留之际嘱咐家人:愿以“素棺、疏巾”安葬即可。其子吕凯遵其遗嘱,葬吕岱于家乡高阳荡(今如皋林梓镇北),以保持吕岱一贯清廉俭朴的作风。
征战万里,见证了三国的荣辱兴衰;清廉一生,大写了人生的高风亮节。作为第一位载入史册的海陵名人,如皋林梓古镇有幸埋忠骨,“三国吴大司马 吕岱之墓”前的两座赤眼石兽,看似无语,却是有意。今如皋市区有一条大司马路,亦是如皋人民为纪念这位吴国重臣、长寿武将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