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安县人,淳十右七年(1247年)进士。他自少嗜习学问,师从王(杨)昭复(陈淳的门人),是朱熹的再传弟子,21岁即中进士。在潮任职期间,作为颇多。宝祐二年(1254),他主持重修宣圣庙(孔庙)大成殿的两庑,把大成殿的木板桥置换为坚固的石桥;又把殿上的木质祭器改易为精美的锡器,并更新了执事生员的祭服。同期间,潮州知州陈炜因元公书院内的祠堂太过狭窄,不能容纳众人行礼而拓宽场地,兼任书院山长的吕大圭为此事作(记)文嵌于墙壁,他本人很可能是这项工程的发起者和实际主持人,可惜这篇记文没有流传下来。
历史功绩
作为朱门高弟,吕大圭对州学及韩山、元公两所书院的教学与学术自然有很大的建树。他的著作在潮州刊刻就有五种之多,其中《孟子说》、《春秋集传·(春秋)或问》的书板存放在廉溪书院(即当时元公书院的又一名)内,《易集解》、《孝经本营》及《三阳讲义》的书板存放在州学中。非常明显,《三阳讲义》是他在潮州(别称“三阳”)专为州学或书院学生编写的教学用书,而其它四种解说儒学经典的著述也当作为学生主要的参考用书。其中《春秋或问》这个在潮州首次刊刻的本子幸运地流传下来,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中,我们现在从《跋》文可知,吕大圭在与潮州士子的教学问答中,出示所著的《春秋集传》及《春秋或问》二书《春秋五论》五篇,阐发朱熹的论点。由他的一位出色弟子,担任元公书院堂长职务的何梦申发起,刊刻了《春秋或问》并附《春秋五论》,时在宝祐二年(1254)四月。这件事可与元公书院所藏书板的记载相印证。
人物生平
后来,他历任赣州提举司干官、袁州通判、福州通判、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兼崇政说书、兴化军知军事。德祐初 (1275),他被任命为漳州知州、节制左翼屯戍军马,尚未赴任,泉州蒲寿庚已带领知州田子真投降元军,捉住了他并逼他签署降表,大圭拒绝就范,蒲就起了杀心。恰好当管军总管是他的一个学生,于是暗地里扶老师出逃。他把平生所著的书籍藏在一密室中,用泥土封住,然后乔装改扮逃下海去。蒲寿庚派兵追赶,本想给他授予官职,谁料追赶的人追上大圭,问其姓名,大圭不答,那个人大怒就杀害了他,年仅 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