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敏,女,土家族,1984年出生,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为挽救白血病男孩被誉为“最美新娘”。
简介
向雪敏
个人事迹
向雪敏,女,中共鹤峰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推迟婚期,只为能够捐髓救人。向雪敏是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2012年11月,她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电话,告诉她和一名16岁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初配成功,问向雪敏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而这时,28岁的向雪敏正忙着筹备婚事,她和未婚夫早已定好在2013年1月4号这个“千年一遇的好婚期”举行婚礼。为挽救远在千里之外,一个素不相识的的白血病男孩,向雪敏和未婚夫毅然将婚期改在了2013年3月9号。此前,为了能在婚礼上穿上美丽的婚纱,向雪敏从半年前就开始减肥,经过艰苦锻炼和节食,才从120斤成功降到了104斤。由于与患者体重相差很大,为了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造血干细胞,刚成功减肥的她,2个月内又不得不 “增肥”20斤。体检前,她常常为能否通过检测而失眠。2012年12月29日,最终检测结果出炉,向雪敏与患者的18项配型指标完全匹配,得知顺利通过了高配、体检,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后,她终于松了一口气。2013年1月20日—23日,向雪敏在武汉同济医院注射4针动员剂,为捐献做准备,1月24日、25日,向雪敏先后两次捐献380毫升造血干细胞,并以最快速度运往苏州,输入患者体内。
媒体聚焦,“最美新娘”感动全国。配成功到高配吻合再到完成捐髓,她用76天时间完成了一次壮美的生命接力,也用推迟婚期捐髓救人的义举,感动着中国,集聚起温暖社会的正能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数十家中外媒体的传播,向雪敏的善举传遍了全世界。她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在媒体对向雪敏事迹的持续关注中,全国有数百人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要求加入到捐髓救人的行列中来,有数十名错过捐献时间的志愿者,也主动要求更改个人资料,重新加入捐髓志愿者的行列当中去。2013年1月28日,鹤峰县下发了《中共鹤峰县委关于开展向向雪敏同志学习的决定》。
热心公益,感恩社会。向雪敏的老家在恩施大山深处,从2005年开始她每半年都会献一次血。考上公务员后,她依然对公益事业情有独钟。2012年8月,在鹤峰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她,组织该县一批年轻公务员,组成一支名叫“鹤峰志愿者服务队”的队伍,工作之余,她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服务于“免费午餐”、“大病医保”、“微博扶贫”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向雪敏家庭贫困,2005年9月身无分文上大学,在学校、社会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2006年12月就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她,捐髓报恩等了整整6年。
为救助江苏苏州一名素不相识的16岁白血病少年生命,错过了原定2013年1月4日这个“千年一遇”的好婚期。不仅推迟婚期,为养好身体,刚成功减肥的她又“增肥”20斤。体检前,她常常为能否通过检测而失眠。2013年1月24日、25日,向雪敏在武汉同济医院捐献380毫升造血干细胞。向雪敏的行为感动全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网以及全国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向雪敏的事迹。向雪敏被中央电视台誉为“最美中国人”、被网友称为“最美新娘”。2013年3月,鹤峰县妇联授予向雪敏同志“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共青团恩施州委颁发2013年度“五四青年奖章”。
她用大爱感动中国——“最美新娘”向雪敏的成长故事
那一年,向雪敏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既激动又兴奋。只不过,这份欣喜很快就被高额学费淹没在失落中。父母离异后,她与弟弟相依为命,考上大学后,她听得最多的说法依然是“交不起学费,大学不可能收你!”
万般无奈中,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发帖求助。最终,她的困苦处境引起了本报记者的关注,在各方救助下,她得以顺利入学,更加自强不息,从此立志用行动回报和感恩这个有爱的社会。
回顾这些年经历的一切,向雪敏说,我真的很幸运,一路走来都有“贵人”相助,而且每到困难的时候,都有好人从背后推一把。
父母离异,她与弟弟相依为命
虽然这些年经历的艰辛可以“装好几大箩筐”,但在向雪敏的口中,再苦的过往都成了平淡的回忆,甚至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轻松,笑声不断,间或还会从口中冒出几句连她自己都不易察觉的“粗话”。“我乐观的性格,其实都是爸爸妈妈遗传给我的。”她说,尽管父母离异对她打击很大,可她的童年还是相当幸福的。曾经,她也怨过父母,却无法记恨。因为,大人之间的事,她和弟弟无法左右,只能理解他们。
在她幸福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向榜金当时是建始县花坪乡(现已撤乡建镇)一家单位的合同制工人,每天按时上下班,按月有工资拿;母亲顿福英则是标准的农村家庭主妇,打理着农田的同时,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由于家就在集镇边上,向雪敏与小她两岁的弟弟向发平从不缺少玩伴,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每天都是那样简单。
小时候,弟弟的学习成绩比她要好很多,她则像个假小子,天生擅长跑步。而且,因为长跑成绩好,她从上小学开始,就频繁参加各种体育比赛,在拿到不少奖项的同时,也耽误了她不少的学习时间。最后,不得不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各留一级,与弟弟同上一个年级一个班。“有一次,奶奶说她专门请算命先生看过,我们两姐弟以后只能出一个大学生,我就想肯定会是弟弟,为此还在心里悄悄难过了好久!”向雪敏说。
转折发生在2002年。当时,她与弟弟正上初三。很偶然的一次,她回家时发现父母在争吵。然后,她和弟弟才知道,父母之间其实早已感情不和。不久,父母即正式离婚。受此影响,姐弟二人中考时也与理想中的重点高中———建始一中失之交臂。
在位于花坪镇的建始二中读高中的三年时间里,父亲再婚且被单位解聘,无固定收入来源,母亲远赴河南打工后消息全无,向雪敏一直与弟弟相依为命。“那时候,没有妈妈的消息,爸爸也无法给我们足够的生活费。上学期间,学费和生活费常常靠亲戚长辈们凑份子,一到寒暑假,经常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见我和弟弟可怜,邻居们就会送些洋芋或红苕过来,我们经常就是把洋芋和红苕切成片后,用水煮熟后滴几颗菜油就着白饭吃……”向雪敏说,因为这段经历,见到水煮洋芋片或红苕,她就翻胃。
尽管与弟弟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充满各种艰辛,可向雪敏的乐观和阳光心态却从未改变。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是在高考前夕才知道她的处境原来如此困苦。“因为妈妈没有消息,爸爸的处境也不好,舅舅一家那时候就特别关心我和弟弟。逢年过节或家里做好吃的时候,总会叫上我们,隔三差五还会给我们一点零用钱。表哥表姐每年都会给我们买衣服,所以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我和弟弟穿着整洁、家又住在集镇边上,应该是很幸福的那种。”向雪敏说,在快要高考的时候,有次班上一个女生突然生病,她陪着这个同学去医院打针,完了以后,这个同学又陪她回家取东西,看到她家里冷清清空荡荡,一问才知道她和她弟弟竟然如此困苦。
此后,她们的班主任和学校的老师们才知道,这个平时一脸阳光看不到半点忧愁的孩子,生活竟然这般困苦。
在老师和同学们默默地注视下,2005年5月,向雪敏先是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体育高考,在随后的几次文化模拟考试中,她也从原来全年级排名的50多名上升了前10名。“很多同学都说我运气好,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完成高考的最后冲刺,我那半年除了吃饭上厕所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全部都用在了复习上,哪怕是课间休息的那10分钟,我都没有浪费过。”
发帖求助,本报关注助其入学
高考结束,向雪敏以超过录取线30多分的成绩,被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录取。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正在镇上一家手机店打零工。她的工作是卖手机和帮别人充手机话费,闲的时候打扫一下门店的清洁卫生。
7月的一天下午,在她忙着用废报纸擦柜台玻璃的时候,店里的电话突然响起。她抓起听筒喂了一声,对方是在集镇邮局工作的一个熟人打来的。“是敏敏吗?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快来拿……”“真的啊?我马上就来!”放下电话,她一边朝老板喊“我去拿录取通知书”,一边人就飞奔出去了。“当时真的特别激动特别兴奋,连擦玻璃的报纸都还抓在手上没扔就一口气跑到了邮局。”当时的那份心境,向雪敏至今记忆犹新。
只不过,这份欣喜很快就被高额学费淹没在失落中。打开通知书,看着高达五六千元的学费,她茫然了。父母离婚时协议,她跟妈妈,弟弟跟爸爸。虽然弟弟始终没有去爸爸的新家,而是选择和她相依为命,但妈妈外出打工没有消息、弟弟也在一结束高考就外出打工的情况下,上大学筹学费这样的大事,她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找爸爸了。
她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满街打听,终于在快天黑的时候找到正忙着受雇帮人搬运杂货的父亲向榜金。“爸爸,我考上大学了……”她掏出录取通知书递上去。父亲是满脸欣喜接过去看的,可随后表情就黯然下来,甚至都没将通知书递还到她手中,而是搁在了台阶上,就转身继续忙碌去了。“我的学费怎么办啊?你不管我了吗?”见父亲什么也没说,向雪敏急了起来。“我现在也没有办法,你先联系到你妈妈了再说吧……”父亲的回应虽然声音很低,但在那一刻却彻底击碎了她的乐观和坚强。
她弯腰拾起录取通知书,泪水就连成线往外涌。无论她平时表现得怎么阳光,父母离异对她的打击都在那一刻无法抑制地释放了出来。她哭喊着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家里走,泪雨滂沱中,街坊们围过来劝慰着些什么,可她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干脆漫无目的地咒骂起来。
在家蒙着头昏睡了一夜,第二天来到手机店继续打零工。老板看她还在揉红肿的双眼,建议她向媒体求助。“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发个帖求助下试试吧,说不定就能遇上个好心人帮你……”
爸爸困窘无力,妈妈杳无消息,万般无奈的向雪敏,就这样在手机店老板的指引下,打开当时州内人气最高的“清江社区”网站,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发出了一条求助帖,讲述自己的困难和希望,并留下手机店里的电话号码和舅舅家表哥的手机号作为联系方式。“没想到,在帖子发出的第二天,你们报社就打电话过来核实情况了。我当时的心情真是一下子就由阴转晴,感觉自己遇上好心人,有救了……”向雪敏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得知本报记者将要前往花坪进一步对她的情况进行采访核实时,她和舅舅一家人,都兴奋得彻夜未眠。
2005年9月4日,由本报记者张国帆采写的报道,在当天报纸的第二版显著位置刊发。第二天,向雪敏揣着暑期在手机店打零工挣来的仅有的500元钱来到恩施州城。随后,她在张国帆记者的护送下,拿着这期报纸前往湖北民院报道。
一路走来,最难忘那些“贵人”
由于没钱,到达学校后,向雪敏并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直接去缴费注册。
忆及此事,尽管事情已过去了多年,湖北民院体育学院党支部书记向政如今仍然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恩施晚报一位记者拿着报纸和向雪敏在一个高年级同学带领下,直接找到我,没有任何客套的开场白,开口就说‘这个孩子家庭非常贫困,没有学费,也没有生活费,希望学校给予照顾’”。“你手上有多少钱?”向政看完那篇报道后,也很直接地问向雪敏。
向雪敏穿着运动衣,说起话来一脸笑容。她回答向政,并无自卑,“我没带钱”。
在进一步了解了向雪敏的情况后,向政当即向学校申请启动绿色通道,帮她申请了助学贷款。当晚,向政又发动体育学院全体老师和学生为向雪敏捐款3000多元。
体育学院学生科长何斌说,这笔捐款在他手里保管了一年,每个月定时给向雪敏发放300元生活费。“她很少主动找我领生活费,几乎每次都是我去找她”。
通过本报的关注顺利入学后,向雪敏感触特深。“办完报名手续后,我一边在校园走,心里就一边想:‘原来新闻媒体的力量这么大啊,以后我也一定要争取做一名记者,去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此,她特别选择了体育新闻专业进行学习。
此后的大学生活,她一直在半工半读中完成。学校给向雪敏提供了勤工俭学岗位,在食堂端盘子、卖早餐,还在学校里帮忙打扫清洁,以此补贴她的生活费。她的同学张小云记得,那时的向雪敏,总穿着一条布裤子,一件灰白色外套。每次下课后,她总是第一个跑到食堂端盘子。
向雪敏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在大二、大三期间,她还在影楼兼职摄影,半天50元,一天100元。
四年大学生活里,向雪敏不仅是学校电视台最优秀的记者,还曾在本报编辑部、恩施电视台及武汉的多家媒体实习。2005年春节前的20天寒假时间里,她在本报编辑部实习20天,独立采写并刊发的稿件甚至超过同期记者的平均数量,拿到了实习生中最高的500元稿费。
这些年,让向雪敏最为感恩和难忘的,是一路走来遇到的那些“贵人”。
向雪敏说:“在我最困难最彷徨的时候,都是他们从背后推了我一把,我才一路这么顺利地走过来。”“第一个贵人是高中同学,也可能是老师。他经常匿名给我写信、对我进行鼓励,特别是后来我的家庭困难情况被老师和同学们知晓后,他还会经常在信中给我夹10元、20元钱接济我,后来我通过了体育高考,他怕我放松学习过不了文化关,还以警告的语气多次提醒我不要懈怠,说我只成功了一小半,还需要更加努力。我知道,他就在我身边,可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究竟是谁。”“第二个贵人是恩施晚报。如果当时没有恩施晚报记者及时关注到我的困难,看不到希望的我可能都等不到开学,就外出打工谋生去了。后来,我又先后几次利用假期到恩施晚报实习锻炼,让我进一步开启了心智,认识到人间更多的真善美。”“湖北民院的向政老师、何斌老师,以及后来指导我完成毕业实习的资深调查记者姚海鹰老师等等——他们,不仅教给我知识,教会我思考,而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向政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向雪敏在学校率先发起倡议向灾区捐款。在向雪敏推迟婚期捐髓救人的事迹传开后,向政相当欣慰:“小向是个简单的人。别人帮助过她,她都记在心里。自强、感恩、乐观,已深深植根于她的灵魂。”
向雪敏说,从2005年学校给她捐款的那天起,她就发誓要好好回报这个有爱的社会。
7年前第一次走进献血车献血开始,她此后每隔半年就会参加一次义务献血。那时,身为贫困大学生的她,觉得这是感恩这个有爱社会的唯一方式。
她受邀加入中华骨髓库时,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与他人的生命如此贴近。得知有千里之外的一名16岁少年需要她捐髓救命的时候,她感觉就像是买彩票中了大奖一样,是难得修来的一份善缘。
从初配成功到高配吻合再到完成捐髓,她用76天时间完成了一次壮美的生命接力,也用推迟婚期捐髓救人的义举,感动着中国,集聚起温暖社会的正能量。
初配成功,感觉就像买彩票中大奖
向雪敏第一次走进献血车参加义务献血,是在2005年10月初。当时,她刚在学校参加完新生军训,趁学校放国庆假,与同学们来州城舞阳坝逛街。
在街头一辆献血车外,看完有关义务献血的宣传后,她撸起袖子就走进献血车。“当时也没有别的想法,就觉得我什么也没有,能够用自己的血去救人,是对这个有爱社会的唯一报答。”向雪敏说,从那以后,她就会每隔半年去献一次血,也经常陪同学去献血。一来二去,向雪敏和血站工作人员就混成了熟人。
过了一年,2006年秋季学期的一个周末,正在寝室整理内务的向雪敏,突然接到恩施州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询问她是否愿意参加恩施州红十字会和血站联合组织的“爱在明天”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虽然她对此还一无所知,但当即表示准时参加这个活动。
在活动现场,她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华骨髓库。就是在那次活动现场,两个社会现实深深震撼了她:一是骨髓移植是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白血病患者唯一救命的方式,而骨髓配型成功几率仅百万分之一;二是捐献骨髓的方式仅仅是通过穿刺手臂静脉,从外周血液中提取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人们说的“用仪器在脊椎上钻孔,将一根又长又粗的针头插进去,抽取骨髓”。
一晃6年时间过去,就在她自己都接近忘记这件事的时候,2012年11月9日,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工作人员章晟突然给她打来电话:她与江苏一名年仅16岁的白血病男孩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型资料配型吻合,并征求她是否同意为这名患病男孩捐献骨髓。再三确定自己没有听错之后,向雪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通过在网上检索相应资料,向雪敏随后得知,这种吻合,即使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的概率也只有万分之一,而陌生群体的配型几率,则是百万分之一。向雪敏说,当时特别兴奋,有这么个机会能救人一命,感觉蛮值得。
由于这天刚好是周五,下午从工作地鹤峰回到恩施后,她与在恩施工作的男友陈武说起此事,陈武不仅爽快地表达了支持,还调侃道:“这样难得的事都被你撞到了啊?不得了,你交好运了,走,买彩票去!”回忆当时的场景,向雪敏仍然觉得“非常可乐”:“我们两人一边说笑,一边真的跑到街上,在彩票店停机之前,机选投注20元,买了两张福彩双色球……”
推迟婚期,只为能够捐髓救人
虽然捐献骨髓已经不需要再从脊椎中采骨髓,只需要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但HLA分型资料初配吻合只是一个基础,最终能否成功移植,还要进行多达18项检测的高配。“如果18项检测中有一项不合格,那个16岁的白血病男孩就不能移植我的造血干细胞。”体检前,向雪敏因为未知的18项检测结果,常常失眠。
不仅如此,当时与捐献骨髓还颇为矛盾的是,她与男友陈武已确定在2013年1月4日(谐音“爱你一生一世”)在恩施举办婚礼。向雪敏明白,由于捐献骨髓的准备周期较长,依据患者的情况一旦确定捐献日期后,就铁定不能改变,否则对方就有生命危险。
思考了几天后,向雪敏向陈武提出推迟举办婚礼。陈武一开始有些意外和紧张:“怎么啦,后悔啦?”在明白事情的原委后,他再次爽快地表达了支持。随后,她又给远在浙江温州的公公婆婆打电话解释。弄清事情经过后,两位老人也深明大义,同意他们小两口把婚期推迟到3月9日。
捐髓准备期,对捐献者身体状况要求很高。
此前,为了能在婚礼上穿上美丽的婚纱,向雪敏从半年前就开始减肥。经过艰苦锻炼和节食,才从120斤成功降到了104斤。
决定捐髓后的一天晚上,在恩施上班的陈武打来电话:“晚饭吃的什么啊?”
向雪敏:“没吃呢,减肥。”陈武:“我看了资料的,这样影响身体,不利于捐献。”
向雪敏赶紧找借口:“我工资太低,吃不起!”
陈武于是直接下达“命令”:小向同志,从今天开始,你必须完成吃饱每日三餐的艰巨任务!经本人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每周给你补贴200元特别营养费。
就这样,1个多月,向雪敏增肥16斤。2012年12月29日,最终检测结果出炉,向雪敏与患者的18项配型指标完全匹配,得知高配成功,她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后,向雪敏终于松了一口气。
上午,向雪敏与陈武乘车赶到武汉。一下火车,她就奔赴同济医院,注射第一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24日上午9时,向雪敏和陈武手牵着手,来到同济医院骨髓采集室。向雪敏面带微笑,躺在床上,医生为她抽取血液,分离出200毫升造血干细胞。另一张床上,躺着陈武。受向雪敏的感染,他决定无偿献血200毫升,并加入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与向雪敏一起做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
通过在场数十家中外媒体的传播,向雪敏的善举传遍了全世界,感动了许多爱心人士,大家都想为这对爱心夫妻弥补婚礼遗憾。
当晚,中华骨髓库、湖北电视台和武汉爱心人士特意为好人向雪敏操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在媒体记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见证下,全国道德模范、“信义兄弟”孙东林证婚,“最美新娘”向雪敏和丈夫陈武深情相拥,互换戒指,喝下交杯酒。婚礼温馨、简朴却不失浪漫。
媒体聚焦,“最美新娘”感动全国
本报率先报道向雪敏为捐髓救人而推迟难得婚礼的消息后,这个“土家好姑娘”、“最美新娘”的感人事迹很快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向雪敏不仅用76天时间完成了一次壮美的生命接力,也用推迟婚期捐髓救人的义举,感动着中国,集聚起温暖社会的正能量。
1月26日,在向雪敏完成捐髓返回恩施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以《“最美新娘”推迟婚期捐髓救人》为题,用接近3分钟的时长,深入报道了她感人的事迹。在节目开始,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深情地播报:“对女孩来说,婚礼是一辈子的大日子,湖北恩施的向雪敏就打算在这个月结婚,拍婚纱照送请柬正忙着幸福,却突然推迟了婚期。让她做出这个决定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白血病孩子。”同一天,新华社也播发了她捐髓救人的长篇通讯。1月27日,在向雪敏提前结束休假返回鹤峰县委办的工作岗位后,鹤峰县委、县政府专门为她举行了欢迎“最美新娘”回家仪式,并发出《中共鹤峰县委关于开展向向雪敏同志学习的决定》。省内多家媒体也齐聚鹤峰,进一步关注这位“最美娘新”。
于是,有关她的更多善举也被一一发掘出来。
25岁的曾繁文是向雪敏的老乡和校友。对于向雪敏,他印象特别深刻:“从最开始的免费午餐,到大病医保,再到微博扶贫,她一直都在为这些事情忙碌。”同在鹤峰工作的曾繁文,也是在向雪敏的带动下,加入“鹤峰志愿者”队伍的,“作为主要发起人,她想着把目前20人的队伍发展到50人。”除了拉动身边的同事,向雪敏还走访鹤峰县委、县政府的其他部门,寻找志同道合者。曾繁文说,“敏姐至今还在为了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奔走。”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鹤峰当地一个男孩身体重度烧伤,治疗费用缺口很大,在向雪敏等人介入下,通过“微博扶贫”项目,发动网友捐款,最终通过“大病医保”,帮助烧伤孩子渡过难关。同事陈艳丽和向雪敏一同入职县委办,在她眼里,外向、热情的向雪敏就像一个大姐姐。“有一天我看到她的微博,说自己要多吃饭,把身体养好,开始我很惊讶。”在陈艳丽看来,大家都是80后,平时都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不知道向雪敏为什么想要多吃饭。后来得知,她是为了捐献骨髓“增肥”,心里非常敬佩。“到武汉之前,我问她为什么不坐飞机去,她告诉我,捐助人的费用由受捐者家庭负担,坐火车可以给人家省钱。”陈艳丽听到向雪敏说,自己很感动,“这就是平时那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她。”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向雪敏的感人事迹,所传播的正能量“大得惊人”:在媒体对她的持续关注中,申请办理捐献骨髓的志愿者人数,有了明显增加,一段时间就有50余人;30多名错过捐献时间的志愿者,也主动要求更改个人资料,重新加入捐髓志愿者的行列当中去,“在向雪敏事迹的感染下,更多的人参与到捐髓救人的行列中来了”。
在全国媒体自发地持续关注中,向雪敏已成为鹤峰当下推行“美丽鹤峰”建设中最响亮的一张“名片”。鹤峰县委副书记王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全县正大力推进“提升全民素质,争做最美鹤峰人”活动,作为“最美鹤峰人”的代表,向雪敏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相信她会变荣誉为动力,做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