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求纬
重庆市作协原副主席
向求纬(1946年11月-2022年7月), 男, 生长于长江三峡的重庆市万州区。1969年开始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作品以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为主, 以朴拙、深情、含蓄见长, 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多次在全国各级获奖,作品曾被收入国内各种选集。
简介
向求纬1965年高中毕业后,1965年赴四川城口县插队13年、工作7年, 干过知青、药牧场工人、代课教师、进修校教师、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县志编纂人员,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函授)。1985年调回万州日报(现三峡都市报)作编辑。其间读完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函授。1985年起历任四川省《万县日报》编辑部编辑、副主任,主任编辑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市万州区作协主席。2004年1月提前退休。
履历
1965年的向求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心里却没有一丝迷茫。
那时他刚从万一中毕业。在万一中,他就已经是崭露头角的小才子。他的同学张永柱回忆说,那时校园里教学楼前有一块很大的黑板,定期或不定期地抄录一些隽永的诗文,向求纬的诗文是黑板上的常客,写美丽的江城,写可爱的校园,清新极了。
不过1965年向求纬高中毕业,却因受亲戚“成分”牵连,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但这个爱写诗的、对生活充满浪漫情怀的人一点都不觉得遗憾,尽管当时毛泽东还未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但知青上山下乡已经蔚然成风,向求纬也想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他豪情万丈地说:不但要到农村去,而且要到最偏远的地区去!
于是他被分到城口。他非常满意。城口有张《城口报》,可以在上面发表诗文;城口听说有山歌,有茶园,有山歌有茶园的地方就可能会有“刘三姐”!
确实有张《城口报》,也确实让他找到了“刘三姐”(后来还成了他的老婆,不过不姓刘),但现实却没想象中那么浪漫。
开始他被分到新枞公社的一家药牧场,在大山顶上,艰苦的细节就不说了,伐木打猎挖药割漆开荒种地他都学会了。后来药牧场办垮了,知青们又下山插了队。
1970年他开始在新枞村校代课教书,后来在完小,在中学,代课都代了8年。1978年进城口县教师进修学校,1981年调到城口县文化馆,主编《葛城文艺》,后来又写县志,直到1985年才回到万州。
他在城口一共呆了20年。但直到今天,他都说,不后悔,因为他在大巴山里发现了一座文学的富矿。
确实,大巴山里有写不尽的素材。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变成了向求纬笔下的诗行。在他创作的前期,大部分作品都是写巴山的。以致于有朋友开玩笑说:“我们城口的东西都被你写尽了。”
1969年,身处逆境却笔耕不辍的向求纬一鸣惊人,在《解放军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首长诗《解放军宣传队进山来》,当时在《解放军报》这样的大报上发表文章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在城口这样的偏远小县。
一发不可收拾。他写《巴山老人》、《巴山大嫂》、《巴山拔河手》、《知青的妻子》、《背二哥的妻子》、《漆匠的妻子》……都是写巴山,再用明白晓畅、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娓娓道来,巴山在他笔下变得鲜活、灵动,诗意盎然。
1979年,他写出了成为他代表作之一的《喊海谣》,发表在《诗刊》第10期,后来还获了全国大奖,这在整个万县地区引起轰动。他和重庆作协的人到东安采访,当地一位信用社主任找到他说:“向老师,当年你的那首诗影响了我一生!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几十年过去了,其中的很多段落,到如今我都能背下来……”
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城口,同时把他的美文华章留在城口,向求纬没有遗憾。
新闻路上拓展历史视野
早期的向求纬作品,语言质朴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叙事性强,能够真切地表现出他对养育他的这片河山土地及人民的深挚之爱,但也有不足:过分拘泥于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缺乏更宏大的历史眼光和内心体验的抒写;艺术手法也比较单一。
他需要到更高的平台锻炼自己,他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提高自己。
1985年,向求纬“逮”住一个机会调入《万县日报》,回到了老家。
在城口的时候,向求纬就经常给《万县日报》和《四川日报》这样的党报投稿,不光写诗,还写散文,写消息,写通讯,而且命中率极高,《四川日报》副刊经常整版刊发他的散文,而《万县日报》更将他视作骨干通讯员。1985年他到万县日报社参加通讯员培训的时候,报社领导找他谈话,要求他到报社来当编辑。当时,四川日报社也向他发出了邀请,考虑到对家乡的感情和家中的高龄老母,他选择了万县日报。
向求纬一进报社就碰上了报纸推出“红绿版”,红版就是文化生活版,套红,后来的《三峡周刊》前身,绿版就是科教版,套绿。他是这两个版的主编,既当编辑又干记者,忙得不亦乐乎。诗人要求感性,记者要求理性,这两者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全新的向求纬。
新闻生涯赋予了向求纬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也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有了更多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关照。在这样的背景和历练下,他的诗作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气,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关切重大事件,越来越具有“史诗”气质。如果说他的前期是“山水诗人”、“浪漫派诗人”,那后期他就是“人民诗人”、“现实主义诗人”,有了更浓厚的历史政治意味。
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诗人,也是一个成功的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同样写下了不少名篇。
作品
著有诗集《巴山情》、《三峡吟》、《喊峡谣》、《三峡恋》,散文集《远山的呼唤》,报告文学集《大地不了情》、《三峡的脚步》,长篇叙事诗《老乡何其芳》,编辑文学作品十余部。
报告文学:
《女经理和她的航运公司》1987年9月获中国青年出版社
《原始林与诗》1989年8月获全国绿色文学征文优秀奖;《长期行为》1990年2月获青年文学全国大赛作品奖;
《长空大地不了情》1991年4月获四川省作品评选优秀奖;
《三峡文物沉浮录》1993年6月获全国报纸副刊好稿评选三等奖、四川省优秀作品一等奖;
《京剧脸谱:50分钟50集》1993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联合国官邸的三峡园艺师》1995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科克伦走钢丝潇洒过夔门》1995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三峡移民大攻坚》1995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三峡:黄金水位线》1996年获重庆晚报征文三等奖;
散文:
《改匠》1988年1月获南方九省征文三等奖:
《28岁的何梨女婿》1990年8月获全国21家电台征文三等奖;
《三峡库区》1992年2月获四川省好稿评选二等奖;
《三峡花轿》1993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堪好作品三等奖;
《巴山的气味》1993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三峡移民女》1994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
《那山那树那人》1994年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黄桷树》1999年获重庆市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陪伴》2000年获重庆晚报征文奖;
《走桥》2001年获重庆晚报征文奖;
诗歌:
《编辑苦衷》1989年1月获四川省征文三等奖;
《泸州》1990年4月获四川文学星星诗刊征文二等奖;
《辣椒娃娃》1991年9月获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征文二等奖;
《三峡坝址》1992年10月获四川省评选三等奖;
《读书》1995年获诗刊全国朗诵诗大赛三等奖。
朗诵诗《重庆抗旱歌》2006年获重庆市抗旱救灾优秀作品奖第一名。
199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巴山情》;
1993年中国和世界出版公司出版诗集《三峡吟》;
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远山的呼唤》;
199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大地不了情》;
1997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诗文合集《三峡恋》;
2001年远方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三峡的脚步》;
2003年远方出版社出版长篇叙事诗集《喊峡谣》。
尤以2003年出版的以三峡移民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集《喊峡谣》较有影响,引起文坛和社会各界关注。
此外还编辑了文集《三峡明珠--万州》(万州区政府)、诗集〈生命花季〉(唐刚)、文集《漫漫求索路》(李放)、诗集《燃烧的生命》(胡佳清)、诗集《蓦然回首》(叶琳)、散文集《永不凋谢的生命》(付官春)、文集《激情燃烧二十年》(谭云翔)等文集。
1979年加入四川省作协,开始担任省作协理事等职。现为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万州区作家协会主席。
荣誉
诗歌《喊海谣》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三峡文物沉浮录》获全国报告文学三等奖、四川省好作品一等奖,报告文学《三峡移民大预演》获全国报告文学二等奖、四川省好作品一等奖。
逝世
2022年7月,向求纬先生过世。
参考资料
向求纬.三峡传媒网.2008-04-2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5 14:59
目录
概述
简介
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