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壁虚造
汉语成语
向壁虚造(xiàng bì xū zào)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说文解字·序》。
成语出处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向壁虚造”。
成语故事
中国有一部历史书叫做《尚书》,它记载春秋之前、唐、周武王时代的重要史迹。
可是到了汉朝,这部古书却失传了。因为秦始皇时曾经烧毁过一部分书。有人就说,《尚书》一定在那次焚书时被烧绝了。正巧有个在秦朝当过“博士”的伏生还活着,而且听说他还私藏着一部《尚书》。汉文帝就派“掌故”晁错到济南去拜访伏生。不料,伏生的藏书,经过秦末汉初连年的战乱,也都失散了。检查整理的结果,这部原有百来篇的古书,只剩下29篇,而且是写在竹简上的古文,一般人都不认得。于是叫伏生念给大家听。可是伏生已九十多岁,眼花耳聋,说话也含糊不清了。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老先生念给他女儿听,再由他女儿转述,晁错等人再记录下来,这才编成了一部《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在山东曲阜又发现了一部《尚书》,这是从孔子旧时讲堂的墙壁里发现的。那时,鲁恭王扩建宫室,拆毁孔子旧时的部分住宅,就在墙壁内发现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尚书》,也是古文。当时孔子的后代有个名叫孔安国的,把它整理了一下,也并不全。不过跟伏生留存的比较起来,二十九篇之外,还有十六篇。为了区别伏生的《今文尚书》,人们就称孔安国的这个版本为《古文尚书》
关于《尚书》,历来的争论很多,还出现过假造的《尚书》。唐代曾经正式规定,《尚书》以孔安国的版本为标准。可是,后来有人却又认为孔本也是假造的。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向壁虚造不可知书,以耀于世。”
成语寓意
从向壁虚造故事,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个人究竟如何,不在于自己的炫耀,而在于大家的认可。一个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虽然一时可能不为人知,但时间长了,人们心中也会有数。那自然就会出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情况,没有必要向壁虚构,自我炫耀。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向壁虚造的结构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没有事实根据地主观臆造。
运用示例
清代·严复《救亡决论》:“向壁虚造,顺非而泽,持之似有故,言之若成理。”
清代·谭嗣同《致刘松芙》:“彼国作者必考证今古,然后下笔,非若今之向壁虚造,苟然而已也。”
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钞·黎氏字学》:“按黎氏既家传古学,必非向壁虚造者,惜其所正定文字不传。”
清代·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盖解释义意,不可向壁虚造也。”
现代·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我这种议论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参考资料
向壁虚造.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08:3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