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困难进军》是现代诗人郭小川创作的一首
新诗。诗作开头就巧妙地采用比兴手法,询问青年公民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有否做好了征服困难的思想准备,接着,诗人以现身说法,介绍“我”青年时代的一段生活插曲。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把这首诗作成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
这首诗发表于1956年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期。诗人从现实的要求出发,重视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起的巨大作用,于是创作此诗,用激动人心的诗句号召和鼓舞青年公民为建设祖国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此诗构思独特。它从一个十分简单而又意义重大的问题——“你们在祖国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会不会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起笔,在作了肯定的回答后又进而发问:“你们做好了准备没有?”但诗人并不立即对问题作出回答,而是把青年公民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并抒写了战争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这里,诗人用具体的情节而不是用抽象的说理,告诉青年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途径。“问题很简单——/不勇敢的/在斗争中学会勇敢,/怕困难的/去顽强地熟悉困难。”将军的这段闪光语言,“象雨点似地打在我的心间”,同样也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接着诗人又掉转笔锋,把青年带回到现实之中,用形象的语言说明,虽然令天比过去要美好得多,但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却“决不会比从前小”,并揭示出一个真理:困难决不能战胜人们的英雄的意志。最后,用庄严的号召作结。由于诗人将昨天和今天、现实和将来、顺利和困难迎接起来,深刻揭示其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远见卓识,产生了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艺术表现上,诗篇以生动的比喻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精辟的警句又使读者常常被一种闪光的语言所打动。由于安排了一段动人的插曲,不但在布局上使全诗呈现出起伏与波澜,而且用感性的形象突岀了诗的主要思想,而气势磅礴的阶梯诗形式,又与政治抒情诗的战斗内容达到了和谐统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桂兴华:“郭小川的这首诗,就艺术水平而言,也许在我们许多读者看来,要逊色于他最具声名的诗作——《
甘蔗林——青纱帐》。确实,伴随景观的革命浪漫主义抒情,在感染力上,或者在引起读者对革命岁月的浪漫主义想象,从而加深对革命的纯洁性、崇高性与神圣性的理解乃至信仰的程度上,《甘蔗林——青纱帐》较之这首直接赋予演讲形式的,或号召式的诗,要来得更加影响深远。然而,这首诗,却有个引人注目的副标题——再致青年公民。正是‘公民’这个词,让这首诗在特定时代,显示了它自身非凡的个性。从作品的知名度来观察,郭小川的代表作首推这首诗。这与宣传的力度有关。近年来的朗诵会上,还会经常提到“向困难进军”的铿锵诗句,因为此诗有极强的召唤力!”(《《新中国红色诗歌大典 1949-2019》》)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俊山:“诗篇主旨在讲述如何战胜困难的道理,但诗人不去枯燥地说理,而是以饱含激情的形象化诗句阐发思想,给人启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行以阶梯式排列,形式自由而疏放,富有节奏感,很好地传达了诗人胸中热烈奔放的激情,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江苏大学原中文系主任周仲器:“《向困难进军》有着精辟的议论。诗的议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出主题,或深化主题,使主题突出的,它往往以警句的形式出现。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说理诗。前一种情况比较普遍。后一种情况也不少,如民歌中的《什么藤结什么瓜》。《向困难进军》是首说理诗,因为它很明显地是在说明一个道理(要正视困难,敢于克服困难),进行一次战斗的动员(向困难进军)。但是诗中的说理毕竟和论文的论证不同,它不是抽象的逻辑推理,仍然是要诉诸形象化的语言的。这首诗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就在于作者不是用空洞的语句,生硬的教条,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在和读者倾心而谈。”(《新诗赏析》)
郭小川(1919年—1976年),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登云、丁云、晓船、袖春等,河北丰宁人,现代诗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辽分局机关报《
群众日报》副总编、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处长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
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