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困难进军
郭小川创作的新诗
《向困难进军》是现代诗人郭小川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作开头就巧妙地采用比兴手法,询问青年公民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有否做好了征服困难的思想准备,接着,诗人以现身说法,介绍“我”青年时代的一段生活插曲。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把这首诗作成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
作品原文
向困难进军
——再致青年公民
骏马
在平地上如飞地奔走
有时却不敢越过
湍急的河流;
大雁
在春天爱唱豪迈的进行曲,
一到严厉的冬天
歌声里就满含着哀愁;
公民们!
你们
在祖国的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
会不会
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
不会的,
我信任你们
甚至超过我自己,
不过
我要问一问
你们做好了准备没有?
比你们年长几岁
而且光荣地成了你们的朋友,
禁不住
要把你们的心
带回到那变乱的年头。
当我的少年时代
生活
决不象现在这样
自由而温暖,
我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
负担着巨大的忧患,
可是我仍然是稚气的,
人生的道路
在我看来是如此地一目了然,
仿佛
只要报晓的钟声一响,
神话般的奇迹
就象彩霞似地出现在天边,
一切
都会是不可思议地美满。……
呵,就在这个时候
严峻的考验来了!
抗日战争的炮火
在我寄居的城市中
卷起浓烟,
我带着泪痕
投入红色士兵的行列
走上前线。
……真正的生活开始了!
可惜
它开始得过于突然!
我呀
几乎是毫无准备地
遭遇到一场风险。
在一个雨夜的行军的路上,
我慌张地跑到
最初接待我的将军的面前,
诉说了
我的烦恼和不安:
打仗嘛
我还不能自如地往枪膛里装子弹,
动员人民嘛
我嘴上只有书本上的枯燥的语言。
我说:
“同志,
请允许我到后方再学几年!“
于是
将军的沉重的声音
在我的耳边震响了:
“问题很简单——
不勇敢的
在斗争中学会勇敢,
怕困难的
去顽强地熟悉困难。“
呵呵
这闪光的话
象雨点似地打在我的心间,
我情着感激
回到我们的队伍中
继续向前……。
现在
十八年已经过去了,
时间
锻炼了我们
并且为我们的祖国带来荣耀,
不是我们
被困难所征服,
而是那些似乎很吓人的困难
一个个
在我们的面前跪倒。
黑暗永远地消亡了,
随太阳一起
滚滚而来的
是胜利和欢乐的高潮。
公民们
我羡慕你们,
你们的青年时代
就这样好!
你们再不要
赤手空拳
去夺敌人手中的三八枪了。
而是怎样
去建造
保卫祖国的远射程的海防炮;
你们再不要
趁着黑夜
去挖隐蔽身体的地洞了,
而是怎样
寻根追底地
到深山去探宝;
你们再不要
越过地堡群
偷袭敌人控制的城市了。
而是怎样
把从工厂中伸出的烟囱
筑得直上云霄;
你们再不要
打着小旗
到地主庭院去减租减息子。
而是怎样
把农业生产合作社
办得又多又好。……
是呵
连你们遭遇的困难
都使我感到骄傲,
可是我要说
它的威风
决不会比从前小。
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并非
平安无事,
就在阳光四射的早晨
也时常
有风雨来袭,
帝国主义者
对着我们
每天都要咬碎几颗吃人的牙齿,
生活的河流里,
随处都可能
埋伏着坚硬的礁石,
旧世界的苍蝇们
在每个阳光不曾照进的角落
生着蛆……。
新生的事物
每时每刻都遇到
没落者的抗拒……。
然而我要告诉你们
凭着我所体味的生活的真理:
困难
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懦怯的东西,
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
卖弄它的威力,
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
就象老鼠似地
悄悄向后缩去,
它从来不能战胜
人们的英雄的意志。
那么,同志们!
让我们
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
向困难进军!
不仅用言词
而且用行动
说明我们是真正的公民!
在我们的祖国中
困难减一分
幸福就要长几寸,
困难的背后
伟大的社会主义世界
正向我们飞奔
1955年11月草成
1956年1月9日定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56年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期。诗人从现实的要求出发,重视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起的巨大作用,于是创作此诗,用激动人心的诗句号召和鼓舞青年公民为建设祖国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作品赏析
此诗构思独特。它从一个十分简单而又意义重大的问题——“你们在祖国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会不会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起笔,在作了肯定的回答后又进而发问:“你们做好了准备没有?”但诗人并不立即对问题作出回答,而是把青年公民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并抒写了战争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这里,诗人用具体的情节而不是用抽象的说理,告诉青年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途径。“问题很简单——/不勇敢的/在斗争中学会勇敢,/怕困难的/去顽强地熟悉困难。”将军的这段闪光语言,“象雨点似地打在我的心间”,同样也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接着诗人又掉转笔锋,把青年带回到现实之中,用形象的语言说明,虽然令天比过去要美好得多,但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却“决不会比从前小”,并揭示出一个真理:困难决不能战胜人们的英雄的意志。最后,用庄严的号召作结。由于诗人将昨天和今天、现实和将来、顺利和困难迎接起来,深刻揭示其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远见卓识,产生了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艺术表现上,诗篇以生动的比喻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精辟的警句又使读者常常被一种闪光的语言所打动。由于安排了一段动人的插曲,不但在布局上使全诗呈现出起伏与波澜,而且用感性的形象突岀了诗的主要思想,而气势磅礴的阶梯诗形式,又与政治抒情诗的战斗内容达到了和谐统一。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桂兴华:“郭小川的这首诗,就艺术水平而言,也许在我们许多读者看来,要逊色于他最具声名的诗作——《甘蔗林——青纱帐》。确实,伴随景观的革命浪漫主义抒情,在感染力上,或者在引起读者对革命岁月的浪漫主义想象,从而加深对革命的纯洁性、崇高性与神圣性的理解乃至信仰的程度上,《甘蔗林——青纱帐》较之这首直接赋予演讲形式的,或号召式的诗,要来得更加影响深远。然而,这首诗,却有个引人注目的副标题——再致青年公民。正是‘公民’这个词,让这首诗在特定时代,显示了它自身非凡的个性。从作品的知名度来观察,郭小川的代表作首推这首诗。这与宣传的力度有关。近年来的朗诵会上,还会经常提到“向困难进军”的铿锵诗句,因为此诗有极强的召唤力!”(《《新中国红色诗歌大典 1949-2019》》)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俊山:“诗篇主旨在讲述如何战胜困难的道理,但诗人不去枯燥地说理,而是以饱含激情的形象化诗句阐发思想,给人启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行以阶梯式排列,形式自由而疏放,富有节奏感,很好地传达了诗人胸中热烈奔放的激情,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江苏大学原中文系主任周仲器:“《向困难进军》有着精辟的议论。诗的议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出主题,或深化主题,使主题突出的,它往往以警句的形式出现。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就是平常我们说的说理诗。前一种情况比较普遍。后一种情况也不少,如民歌中的《什么藤结什么瓜》。《向困难进军》是首说理诗,因为它很明显地是在说明一个道理(要正视困难,敢于克服困难),进行一次战斗的动员(向困难进军)。但是诗中的说理毕竟和论文的论证不同,它不是抽象的逻辑推理,仍然是要诉诸形象化的语言的。这首诗成功的原因之一,也就在于作者不是用空洞的语句,生硬的教条,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在和读者倾心而谈。”(《新诗赏析》)
作者简介
郭小川(1919年—1976年),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登云、丁云、晓船、袖春等,河北丰宁人,现代诗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辽分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副总编、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处长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编委、《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6:4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