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海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地带,北距吐峪沟乡政府约4千米,东南距洋海夏村四组约2千米。
历史沿革
1988年冬季,洋海墓地被发现。
2003年初春,洋海墓地被盗掘,新疆文物局会同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于2003年3月2日开始,5月11日结束田野工作。
遗址特点
综述
洋海墓地是一片总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的古墓群,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并毗邻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表面为戈壁砂石层,下面为第四纪黄土地层,黄土纯净,结构紧密。有9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坎儿井从三处墓地穿过,每个墓地都有坎儿井的竖井——地面上圆形封土堆,中间凹陷处有长方形的竖井口。墓地南部是起伏不平的沙丘、土梁。这一带常刮暴风,地面风蚀严重。考古工作在I号墓地发掘墓葬218座,II号墓地223座,III号墓地80座,墓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墓地布局
I号墓地位于最西部,依自然地形略呈不规则长条状,东北——西南走向,北偏角35度。南部略宽,最宽处约68米。从南向北逐渐变窄,中部宽约45米,北部宽约22米,南北长约350米,面积1.575万平方米。发掘证明,台地上面均布满墓葬,局部地点墓葬一直分布到台地边缘的低凹沙地处,沙下地层为台地黄土层的延伸。墓葬平均间隔3~4米,每座墓葬平均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计有墓葬1千余座。II号墓地位于I号墓地之东,最近处仅相距约38米。也是东北——西南走向,东偏角32度。西端略尖,台地虽呈不规则形,但是墓葬分布区总体看来略呈长方形,最宽处约100米,最窄处也有约80米,长约300米,面积2.58万平方米。墓葬平均间隔4~5米,每座墓葬平均占地面积约17平方米,计有墓葬1500余座。III号墓地位于II号墓地之南,相距最近约处126米。台地正南北走向,同样是不规则形,但可规划成长方形计算面积,即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1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依中部墓葬间距5~6米计算,每座墓葬占地面积接近30平方米,至少有500座墓葬。三处墓地的墓葬分布密集程度略有差别,I号墓地最为密集,II号次之,III号墓地间距最大。整个台地上都布满了墓葬,分布均匀,布局疏密相宜,井然有序。
墓葬类型
洋海墓地尽管可分为三处相对独立的墓地,但相互毗邻,年代上又紧密衔接。从整个情形看,共有4种类型的墓葬。各墓地遗存在类型、数量上差别都较大。一号墓地有A、B、C三型;二号墓地为B、C、D三型:三号墓地同二号墓地一样也有相同的三型,但二号墓地C型墓占大多数,B、D型较少。三号墓地B型墓仅一座,C型墓很少,D型墓葬占大多数。
A型,椭圆形竖穴二层台墓。主要分布在I号墓地南部和中南部的西面较突出的2片地点。后者常常在距墓口一定深度处的南北两壁上各掏挖出2个圆洞,安放2根横木梁,用于承担墓口放置蓬盖物的重量。竖穴二层台也是为了用于蓬盖,但所使用的是木棍,显然比前面所说木梁要细一些,排放紧密。
B型,长方形竖穴二层台墓。主要分布在I号墓地中、南部。这种型制的墓葬都比较规矩,在长方形竖穴的一边、二边、三边或四个边上设二层台,都为蓬盖方便。
C型,长方形竖穴墓。该型墓葬数量最多,在三个墓地中都有分布,但以II号墓地为主。
D型,竖穴侧室墓,是III号墓地的主要墓型,II号墓地东北角也有分布。以前称为竖穴偏室墓。
葬具
葬具中,用圆木做的木床最具特点,还有编织精美的草席、草编帘垫、毛毡和地毯。墓葬类型不同,所用葬具也有差别。A、B、C型墓葬最流行的葬具是四足木床。木床四角各有一只粗短腿,直径10余厘米,长30余厘米。在四只床腿中部同样高度凿出卯眼,用四根较细的圆木两头都刻出榫头,与卯眼接合成长方形床框,床框中间等距安装两根横橕,也用榫头卯眼接合,上面铺排细木棍或柳树条,再用牛皮条绑紧。有些木床一长边的2只床腿加高,在顶头安装一根横橕,有点类似长椅上的靠背。有的床上还安放一个与其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拱券顶床罩,床罩是用牛皮条和细柳枝捆扎而成,罩上再覆盖毛毡。但有些墓葬仅仅在墓底铺细沙和植物茎杆。草席,作为葬具主要用于无木床的墓葬,早晚期都使用。是用粗壮的芦苇茎一分为二,压成片后压二提二编制,折边用三三结合,再捆以草绳。草席的面积都较大,大于一般墓葬的底面积,很多墓葬中放置的草席都四边向上翘起。毛毡用作葬具主要是铺在木床上,只有较少的例子只用来包裹尸骨。有些墓葬还用羊的毛皮铺在木床上。草编帘垫,厚10厘米左右,除了用于封盖墓口外,也用作身下的铺垫。皮枕也是常用的葬具之一。用羊皮缝制,长条形,类似于现在用的枕蕊,但个体要小得多,里面装填碎皮块,表面多画有花纹图案。
葬式
洋海墓地的葬式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仰身直肢葬、二次葬,前3种为一次葬。
第一类,一次葬,这类墓葬的人骨一般都未经扰动或成为干尸状态保存下来,能够清楚看出其葬式。有些例外是头骨被挪动,分析其原因,最大可能是墓室进水所致。因为墓地的原生土层土质细腻,结构紧密,每一座墓都是一个封蔽的土坑,上面的蓬盖物不可能阻挡流水。每当暴雨落下,雨水在低洼的墓口上积聚,然后流进墓室,使已经成为空壳的头骨飘浮起来,经过长时间的下渗,头骨随时停留在墓底的另一个地方。又分为3种:1、仰身屈肢葬,这类葬式的墓葬数量最多,I、II号墓地多采用这种葬式。有单人葬、双人葬和多人合葬。双人葬绝大多数是夫妻合葬。单人葬有男也有女。未成年人,尤其是婴幼儿有可能是袝葬。2、侧身屈肢葬,数量少,时代早。主要为单人葬,有些还缺少头颅,原因不明。3、仰身直肢葬,III号墓地多采用这种葬式,I、II号墓地较少。有单人葬也有合葬。单人葬有男也有女,双人葬绝大多数是夫妻合葬。多人合葬墓中埋葬的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成员。
第二类,二次葬,数量多,情况复杂。1、人的骨骼被包裹在毛毡中或堆放在一起,骨骼齐全,这种情形应视为典型的二次葬。2、许多二次葬为人的骨骼不全,部分骨骼好像是有意抛撒似的,较散乱。有些是部分骨骼完好,如椎骨和盆骨,其他骨骼破碎、缺失或散乱,能够看出仰身的葬式。3、被盗扰的墓葬,骨骼散乱,缺失较多,显然有人为翻动的痕迹。看不出葬式。
文物遗存
综述
洋海墓群随葬品有陶器、木器、毛、皮服饰,几乎每座墓都有随葬。青铜工具和武器、弓箭等是男人用来生产和战斗的利器。羊头(山羊和绵羊)也是基本随葬品,还有整羊、羊排骨或羊腿,牛头、整马、马距骨、马下颌和马肩胛骨、狗等。相对而言,用植物食品随葬的较少,发现的有小麦、青稞、粟和糜子。装饰品也丰富。有的墓主头戴一圈用贝壳装饰的彩色毛编织带,皮靴上有铜扣装饰,小腿上也系有铜铃、铜管装饰。还发现颅骨钻孔和在手背上文身的习俗。黄宝螺海贝有较多出土。草编器、皮革制品、毡制品、毛织物和服饰等也较多。马鞍除了两片式之外,还有“十字形”鞍(鞯),用小长方形皮块叠缝串联而成。还有泥质吹风管、泥塑人头像、葡萄藤等。从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上来说,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陶器和木容器,一般是放在墓主头部附近,少有在身边和脚下;大件木器一般顺放在身边,如弓箭;小件器物大多出土于随身携带位置,如耳环、砺石、所有的服饰。根据出土位置还可推定物品的名称的用途。
陶器
陶器种类有釜、罐、杯、壶、钵、盆、豆、双联罐、花押等。器形和纹样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彩陶纹样最早出现的是网格纹、三角纹、锯齿纹、竖条纹、其后有涡纹、波纹、同心圆纹、羽状纹等。彩陶绝大多数为红地黑彩,也有在一件器物上用黑、白、黄三色绘成复合彩的。还有两件带柄陶器,柄端塑成盘羊和绵羊头像。
木器
木器丰富,主要有桶、撑板、纺轮、旋镖、竖琴、手杖、钻木取火器、碗、钵、盘、冠饰、耳杯、鞭、镳、梳、纾、俑和一些器件。大部分木桶的口、底外沿都阴刻连续的三角纹,有些木桶的口外沿还粘贴白果紫草籽粒,用来显示三角纹。在木桶外壁,阴刻、线刻出成组的动物形象,种类有北山羊、马、狼、虎、狗、骆驼、野猪、马鹿、鸟等。有些木钵、盆、器柄雕刻有山羊、狼、怪兽等形象。复合弓形式各样。
铜器
铜器以环首刀、长銎斧(戚)和直銎斧最具时代特征。此外还有马衔、直柄刀以及装饰在马辔头上的铜扣、铜仿贝(黄宝螺)、铜节约等。
石器
石器有磨盘、杵、球等。
铁器
铁器有刀、锥、马衔。
金、银器
金、银器较少,主要作装饰品,有耳环和箔片。
骨、角器
骨、角器较多,有杯、马衔、镞、排尿管、小觽等。
箭袋
洋海墓群出土了一件箭袋,约3000历史,是由鞣制的羊皮缝合成一个大袋,长68.8厘米、宽28.4厘米,大袋外附一个小袋,边上扎木撑板并在其上安装有牛皮带。这件器物是盛放箭矢的箭袋,从其边缘备有牛皮带推测,应为随身携带的箭袋。
文物价值
洋海墓群作为吐鲁番史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墓地之一,其出土的文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洋海人所处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面貌,是西域古代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见证,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洋海墓群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宗教、政治、文化及民间交易、生活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洋海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洋海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洋海墓群,路程约57千米,用时约7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