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佛教》写于1987年,多年来未曾发表。最近二十年
藏学发展甚速,例如金城公主嫁与其未婚夫之父之说,系沿用《巴协》观点,而2004年出版之《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已有新的论证。此外新的资料和见解甚多,惜本人年迈鲁钝,精力不济,均未能及时吸收修改补充。2007年收入《
黄明信藏学文集》时在“前言”中已经申明:“此文虽然因写作时间较早,未能参考最新资料,而自认为其中的‘顿渐之诤’和‘译经事业’两节尚有其特色,故将其收入。”
首先解释一下“
藏传佛教”这个名词。国内外都曾流行“喇嘛教”一词,这个称呼本身不妥当,藏族同胞尤其坚决反对;有人称之为“
西藏佛教”也不完全妥当,因为它不仅存在于现在行政区划上的西藏自治区,也不限于广大的藏族地区,它还传播于中国古西夏和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族生活的地区,以及国外的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地。其共同特点是用藏文藏语念诵、传授、辩论和写作,因此,比较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藏语系佛教”,例如第十世班禅在北京创建的佛学院就称为“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现在一般简称之为“藏传佛教”。这个名词已逐渐被普遍接受。
其次说说“西藏”与“
吐蕃”两个词的关系。现代汉语中所称的“藏族”他们自称为蕃(bod),《唐书》中称之为“吐蕃”,清代也曾用过“吐伯特”一词。
藏族人把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称为“卫”(dbus),只有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才叫做“藏”(gtsang),合称为“卫藏”(元明时称之为乌斯藏,乌斯即是卫的古读)。清代康熙初年才出现“西藏”这个词,用作卫、藏、阿里(mngav-rig)、喀木(康khams)四区的统称,于是“藏”这个局部地区的名称逐渐变成了全部的统称。而现在“西藏”一词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时,又只指西藏自治区这个区域,不包括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各省的藏族地区。
黄明信,1917年生人,藏语名索南嘉措,1938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历史系。1941年一1948年入甘肃省拉卜楞寺学经,并考取了该寺的“绕降巴”学位。1950年到中央民委工作, 于1953年调北京民族出版社藏文编辑室,1979年后供职于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民族组。
黄先生具有深厚的藏文和
藏传佛教功底,并长期致力于西藏历算学研究,系为数不多的历算学家之一。出版有《藏历的原理与实践》《藏族历史人物年代手册》(藏文)《西藏的天文历算》《
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等著作。1987年,应任继愈先生之邀为其主编的《中国佛教史》(至今尚未出版)第四册隋唐卷而写《吐蕃佛教》,对吐蕃时期有关佛教的藏汉文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其中的“顿渐之诤”和“吐蕃时期的译经事业”极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