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龙山古木参天,新枝茂盛,郁郁葱葱。对联中描叙的是春天的后龙山,但我更喜欢秋天的后龙山。后龙山秋天的后龙山是鲜活多彩的。秋天一到,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她在一块渲染了绿色的画布上,一笔一笔地点染上黄色、红色、橙色。漫山苍翠逐渐被鲜艳、温暖的色彩浸染、渗透,绿色似乎成了衬托。到了秋末,后龙山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秋景图,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能体现出秋天的特征了。
秋天的后龙山最可亲了。春天,后龙山湿润得令人不好下脚;夏天,后龙山茂密得让人生畏;而秋天,后龙山才是我们的乐园。虽然树木还很葱郁,但林间已经变得稀疏。并且,秋天上山,大人们也没有那么多的反对声,因为此时的后龙山上果实累累。秋天的后龙山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每次走近她,总有一些收获——一颗颗油光滑亮的栗子,一片片鲜艳美丽的红叶……
后龙山昔日培田美丽的景致是与古代培田客家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执着的环境保护意识分不开的。培田的吴氏先祖自开基之日起就致力于环境的绿化、美化,在后龙山种植了大片的松树、杉树。小树成林之后,还非常重视养护工作。发挥宗族社会的族权作用,将后龙山松树的保护纳入村治的范畴。明清时期作为村治最高规范的族规中记载:“后龙水口所以蓄树木而卫风水也……如有盗斫生柴枯树挖枫仁铲松光者,宜即通知董理协同绅耆严行重罚”。族规的引导使环境保护蔚然成风。培田的先辈除了在后龙山植树造林外,还在多处植树绿化。清末,在族权走向衰微的情况下,培田的有识之士适时地选择了村民自治的形式——公益社,得到了当时县衙的批复授权,还订立了《公益社章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公益社的一项重要工作。昔日的培田人正是以其朴素的环保意识塑造了大山深处的人间仙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益于改革开放和随后培田古民居的开发,培田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实现了小康。但是,培田的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作为全村西北屏障和最重要的生态林的后龙山树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梨树岗的树木已被砍伐殆尽,仅在紧挨着古民居的山坡上剩下为数不多的百余棵古树,古树的四周还被繁茂的竹林所包围,生长的空间被挤占。一些村民在斜坡上造屋开荒,植被被严重破坏。
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吴熹、原厦门市中德合资公司总经理吴树曦等八人不约而同地提议,要向全村的亲房叔伯倡议保护和重造后龙山古树林,并由吴熹连夜赶出了倡议书。提出了退种还林、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砍伐竹林的六项措施,掷地有声地呼吁保护和重造昔日的古树林,重现昔日秀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