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庙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稷庙,又称吴吕后稷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阳隅镇吴吕村,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是奉祀后稷的庙宇。
历史沿革
至元元年(1264年),创建后稷庙,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葺后稷庙。
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后稷庙。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后稷庙。
2011年,文物部门对水陆殿、戏台等进行了修缮。
2014年,对东西配殿、耳殿、角门等进行了复建。
建筑格局
后稷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戏台、水陆殿,两侧有东西配殿、东西耳殿、东西角门。
主要建筑
水陆殿
水陆殿即后稷庙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四铺作单下昂,拱眼绘有团龙、花卉图案。
水陆殿建筑面积124.8平方米,原有柱子12根,前、后檐墙内立有檐柱(含角柱)各四根,柱径均为0.45米;东西山墙内立有山檐柱各两根,柱径均为0.34米。后由于梁架变形,在当心间两架四椽栿下分别加立柱子两根。
水陆殿铺作共有11朵,其中前檐柱头铺作4朵,前檐补间铺作3朵,后檐柱头铺作4朵。前檐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单材高为18厘米,足材高为25厘米,材宽11.5厘米。用材接近《营造法式》中七等材的尺寸。后檐柱头铺作为单杪计心造,单材高15厘米,足材高21.5厘米,材宽10.5厘米,用材为八等。
水陆殿砌于山墙内的一榀梁架有山檐柱四根,角柱通过穿插枋与金柱相连接,两根金柱上架设平梁,其上通过蜀柱支撑脊槫。正殿明间的两榀梁架结构相同,每榀梁架只有前后檐柱(不考虑后加的两根柱子),通过铺作承载四椽栿,四椽栿上由驼峰与铺作支撑平梁,平梁上架设脊瓜柱与叉手承载脊槫。梁架的连接方式,为梁栿直接搭在斗拱之上,且梁头未作修饰性处理。承接四椽栿的为替木,头部为蚂蚱头。水陆殿梁架均为草栿,表现出了元代建筑的特征。但梁架角部没有元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抹角梁。
戏台
戏台坐南朝北,建在砖砌台基上,石条压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戏台上有明清两代重修题记。
文物遗存
碑记题记
水陆殿前,存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水陆殿碑》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稷王殿碑记》两通。
水陆殿梁板上,有墨书题记“大元至元元年(1264年)创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水陆殿右门墩题记显示“至元廿九年(1292年)五月”。
水陆画
后稷庙曾存有42幅元、明、清水陆画和道教黄箓图,有的高约2.5米、宽约1.5米,有的高约1.5米、宽约0.9米,大多为绢本,少数为纸本,保存完好,画面清晰,内容丰富,采用工笔重彩画法,以朱砂、蓝铜矿、赭石及微量石膏等矿物作颜料,颜色鲜亮如初。这些画作先被闻喜县博物馆收藏,后被借至运城博物馆展示。后稷庙水陆殿及东西配殿里的画作,均为1:1复制而成。
历史文化
复制水陆画
闻喜人景晓雄,在运城博物馆看到展出的水陆画,得知这些画作原属于吴吕村后稷庙,便同吴吕村退休老干部梁志俊进行策划,与闻喜县文旅局对接后,将这些作品进行了等比例复制,并把复制品挂回了后稷庙。因为画作悬挂在运城博物馆的橱窗里,前面有玻璃,复制时难度较大,景晓雄多次对42幅画作进行拍摄、制作、后期合成,最终完成了这些画作的1:1复制。
相关人物
后稷,周王朝的始祖,曾在尧舜时代为相,放粮救饥,发明畎亩之法,教民耕种,拯救黎民免受饥荒,因此被封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诗经·大雅·生民》详细记叙了后稷出生的神奇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后稷出生时,曾三次被抛弃,因此得名叫“弃”。后稷自幼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不凡的才能,种什么都长得好,“诞降嘉种,维,维”,他把上天赐给他的秬、秠、穈、芑四种优良谷物种子送给农民,教民耕种,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地。
研究价值
后稷庙水陆殿中的元、明、清水陆画,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文献、文化和艺术价值。
后稷庙作为晋南元代初期建筑的典型代表,较少体现出同时代建筑的一般特征,而较多表现出前朝当地建筑的地方做法,体现了元代初期山西南部地区建筑技术发展的地方性、传承性与相对滞后性,对于挖掘建筑信息、做好建筑保护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后稷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后稷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自驾:从闻喜西站出发,途经闻苍线、闻苍路,到达后稷庙,路程大约20.7千米。
参考资料
吴吕后稷庙.山西省文物局网站.
后稷庙(第六批国保).山西省文物局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8 13: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