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沉淀(pastprecipitation)又称为后沉淀,指溶液中某些组分析出沉淀之后,在放置的过程中,杂质离子慢慢沉淀到原沉淀上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该组分的
过饱和溶液中。放置时间越长,继沉淀所引入的杂质量越多,且温度升高,继沉淀现象会更加严重。因此,避免或减少继沉淀的主要方法是缩短沉淀与母液的共存时间,沉淀后稍搅拌一定时间就迅速过滤分离。
一般来说,继沉淀所引入的杂质量要比
共沉淀的多,而且随放置的时间加长而增加;温度升高,继沉淀现象会更加严重。另外,不论杂质是沉淀前就存在的,还是沉淀后加入,继沉淀所引入的杂质量基本相同。由于在沉淀表面构晶离子的浓度比溶液中大,本来达不到溶度积产生沉淀的组分,在沉淀表面可以达到溶度积而沉淀。
例如,向含有0.01mol·L-1Zn2+的0.15mol·L-1HCl溶液中通入H2S气体,由于形成
过饱和溶液而使ZnS析出缓慢。但是,若在该溶液中加入Cu2+,则通入H2S后就会析出CuS沉淀,这时沉淀所夹带的ZnS沉淀的量并不显著,若将沉淀放置一段时间,ZnS沉淀就会在CuS沉淀表面不断析出。
产生继沉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表面吸附导致沉淀表面的沉淀剂浓度比在溶液本体的高;对于上述例子,也可能是表面吸附了S2+,作为抗衡离子的H+与溶液中的Zn2+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从而使继沉淀组分的离子积远远大于溶度积,析出沉淀。
共沉淀是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引起某些可溶性物质一起沉淀的现象。例如,用氯化钡
沉淀硫酸钡时,若溶液中有K+、Fe3+存在,在沉淀条件下本来是可溶性的硫酸钾和硫酸铁,也会有一小部分被硫酸钡沉淀夹带下来,作为杂质混在主沉淀中。
在
沉淀重量法中,共沉淀和继沉淀现象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