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
象征主义从法国扩及英、美、德、意、俄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性
文学思潮,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其中以法国的
瓦雷里、
奥地利的里尔克、
爱尔兰的
叶芝及英
国诗人艾略特为主要代表。他们继承了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
象征主义更趋完善,内涵更为深广,更富有
现代主义思潮。
保尔·瓦雷里(1871年-1945年),后期
象征主义代表
诗人,现代法国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的思索。其成名作是《年轻的司命女神》(1917),被誉为法国最优秀的诗歌之一,并标志了后象征主义的振兴。1922年,
瓦雷里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诗作,包括《脚步》、
《石榴》、
《风灵》等。瓦雷里一生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
《海滨墓园》,雷米·德·果尔蒙(1858-1915)和弗兰西斯·耶麦(1868-1938)也是颇负诗名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前者风格
柔婉清丽,注重对嗅觉的表达;后者则以淳朴的语言风格著称。
奥地利的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
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早年曾担任过雕塑家
罗丹的助手,受到罗丹雕塑风格的启发,其诗作风格刻画精细,名作《豹》就是其作品雕塑性的代表。里尔克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图像集》(1906)、《新诗集》(1908)等几部作品集中。1922年,里尔克迁居
瑞士,并迎来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在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
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奠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其风格
晦涩难懂,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其中包含了很多存在主义的观点。
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在里尔克的作品中达到极致。
除欧洲大陆外,象征主义的影响也波及了英语世界,代表人物主要有
爱尔兰的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和
T·S·艾略特(1888-1965)。
叶芝早期诗作中的象征主义是和爱尔兰民族的古老神话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利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故事和事物来作象征。《奥辛之浪迹》(1889)是叶芝早期的重要作品,以古代英雄奥辛骑着仙马游历世界的故事来比喻人生的各个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的参加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叶芝的风格逐渐明朗化,并逐渐抛却了早期的神秘主义倾向。其诗作主题开始与现实紧密结合,语言和更加洗练,是现代
英语诗歌中的一座高峰。其后期的代表作品包括《
驶向拜占庭》、《
丽达与天鹅》、《
在学童中间》等等。叶芝是
象征主义
诗人中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体系的诗人。其理论著作《灵视》(1937)大量涉及诗人自己的历史观、宇宙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
T.S.
艾略特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作《荒原》(1922)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歌之一。艾略特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和
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荒原》还是
《四个四重奏》都体现了解救人类最终极的途径就是皈依宗教的观点。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转向
宗教剧的创作。
这一时期重要的
象征主义
诗人还包括美国的
华莱士·斯蒂文斯(1879-1955),其代表作《风琴》(1923)和《
黑色的统治》也是
象征主义的杰出诗作。
《年轻的司命女神》:
瓦雷里第一首融哲理性和
抒情性于一炉的
象征主义长诗,它使瓦雷里一举成名,被誉为法国最优秀的诗歌之一,并标志了后
象征主义的振兴。
《海滨墓园》:长诗,作者
保尔·瓦雷里。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从这首长诗的创作方面讲,瓦雷里的成就高过了他的前人马拉美。
《荒原》:取材自关于“
圣杯”的古老传说,把丧失了信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个荒原。在诗中,
艾略特旁征博引,涉及到了大量神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并运用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尽管
诗人自己为之加注了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读懂。
2、前期
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后期象征主义更在乎表现理智、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
3、前期象征主义准确迷离朦胧的诗歌意境,后期象征主义将诗歌引入
宗教神秘之中,将玄学、神话、宗教与象征融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