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所村,位于德化城关东侧,原名前苏村、后苏村(厚苏)。后所已发现古窑场遗址5处,其中大草埔窑为宋、元、明遗址,其他是明代至民国时期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有名的是朱紫仑窑场,窑场前有一条小溪,明时建有数处水碓加工瓷土,后以土堀淘澄瓷泥,为塑坯准备泥料。窑场建9间阶级大窑,地处盆谷,有利控制窑火,烧成率高,所以此窑场明代至民国时期经久不衰。
明代何朝宗、
何朝春兄弟在此窑场烧制的中国白(象牙白)瓷雕艺术品,为稀世奇珍,后所窑因此久负盛名。何氏后裔以及郑氏先民,先后联合在后所窑烧瓷。
清代,有林元柏、林元标兄弟台建穴美大窑。
道光年间,有林彩贵、彩凤、彩梅、彩黎等四兄弟合建协美阶级大窑,烧制青花瓷,成为豪富,鼎建通玉堂大厝,人称“银后所”。郑孝琼(1882年生),在后所窑场建内楼窑,又与他人合建9间阶级大窑,后发富,自建“建兴”6间阶级大窑。林明星(1866年生),曾任六品衔州同,卸任回乡业瓷,建“协美”窑。陈献子(1881年生),先于后山洋水尾建大窑1座,后又于后所窑场合建9间阶级大窑。另有陈伯邦(1876年生)于后山洋建7间阶级大窑。 民国后期,
李懿凤、
李仁达分别经营“新裕源”、“裕源”瓷厂。1953年,集光初级业社创办瓷器副业组,1956年归入隆泰瓷器生产合作社,1966年归浔中公社瓷厂。
2008年11月30日后所发现一座清代末期的古代烧制瓷器阶级窑,窑顶被杂草覆盖。它用长方形的砖砌成,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坡建筑,并分隔成一间间窑室,每间隔窑有墙(也叫防火墙),隔墙的底部有一排通火口,各室依次相连,从下至上底部一室高于一室,形成层层阶级。经过初步考察,考古人员认定它是阶级窑。此外,在窑周围,散落着大量的清代青花堆积层。经过仔细打探,考古人员发现,阶级窑处遗落着明代的窑址,可惜已倒塌,只剩遗址。
阶级窑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相较龙窑则更适应大生产,提高成品率。这样阶级窑设计科学,温度可保持窑内气温更均匀,不容易扩散,更容易保证产品的质量,省柴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