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庄王遗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300米处的岗地上,北邻索须河,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8年和1976年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1958年2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后庄王遗址南部进行考古发掘。
1976年6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郑州市博物馆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前后两次共计发掘面积约600多平方米。
遗址特点
后庄王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索须河靠土岗北侧由西向东流过,形成高约10米的断崖,岗顶为向南倾斜的慢坡。岗项和断壁上暴露出仰韶文化层和窖穴、灰坑和瓮棺葬等遗存。挖掘面积约600多平方米。根据地层叠压与打破关系,以及各期陶器的特征,初步分为上、中、下三层。
下层时代较早,发掘出涂有草拌泥长方形房基、涂有草拌泥的圆形窖穴和灰坑、成人墓、 儿童瓮棺葬等;中层发掘出涂草拌泥夹木骨墙的房基和圆形窖穴、成人墓、儿童瓮棺葬等;上层年代较晚,发掘出涂有白灰面地坪的圆形和长方形房基、圆袋形窖穴、灰坑和瓮棺葬等。遗址文化层较厚,有早晚之分,表明是一处居住时间较长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氏族聚落。
文物遗存
下层:出土的生活用具(包括葬具)主要是陶器,有鼎、罐、豆、小口尖底瓶、釜、瓮、钵和器盖等。以泥质红陶与砂质棕陶最多,泥质灰陶较少,有部分白衣彩陶。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其次是骨器。器形有斧、铲、刀以及骨镞、骨针、陶纺轮和陶弹丸。另有骨容与残陶环。
中层:出土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有鼎、罐、瓮、钵、尖底缸、平底缸、尖底瓶、碗、器盖等。陶器仍以砂质棕陶和泥质红陶最多,泥质灰陶次之,并有一些施白衣绘红彩与黑彩的彩陶。此期的瓮棺葬出土数量较多,用作葬具的陶器种类也比较多,有尖底罐、尖底瓶、平底缸、瓮、罐、钵、盆、鼎、器盖等。此期的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铲、斧、刀、凿、纺轮以及骨镞、陶弹丸和鹿角锥等。
上层:出土陶器有鼎、砂质罐、瓮、泥质罐、钵、小口尖底瓶、豆、碗和器盖等。泥质灰陶较多,砂质与泥质红陶与棕陶较少,部分泥质红陶绘黑彩。器表纹饰有绳纹、弦纹、锯齿纹与附加堆纹。生产工具中石器有铲、斧、凿、刀、弹丸以及蚌镰、骨镞、陶纺轮等。另有石环、陶环与蚌环等。
保护措施
1963年6月20日,后庄王遗址被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后庄王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后庄王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300米处的岗地上。
乘坐市内公共交通Y20路、B201路、B35路至长椿路庄王社区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