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是2010年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巴曙松。
本书收录的文章尽管是对金融领域不同阶段、不同时点的研究成果,但是经过编辑整理,以后危机时期的经济金融结构变化与政策调整作为主线,串连起来,就像一条精美的项链,值得读者,尤其是经济金融研究工作者和经济金融管理部门,认真玩味、研读。
本书从结构上分为四篇:第一编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金融结构变化;第二编后危机时期的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及政策应对;第三编后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结构重塑及监管改革;第四编后危机时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
从2012年开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研究”列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重点基础学术领域课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对这一领域的持续跟踪研究。 作者作为这个领域的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落实课题的研究。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还担任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考试委员会专家、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招商银行和包商银行博士后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并曾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巴曙松研究员还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欧洲央行两次长期再融资计划(Long??TermRefinancing Operation,LTRO)向商业银行输血近万亿欧元,希腊私人部门持有国债减记成功,欧洲金融系统风险阶段性缓和,但未来市场关注的焦点可能会重新回到经济基本面上。欧洲实体经济在现有宽松货币条件下是否能够避免衰退?欧洲央行以大幅扩张
资产负债表为代价换取的时间是否足够充裕去支持南欧国家进行财政和经济改革?预计市场难以缓解对这两个问题的疑虑。目前,欧洲的基本面依然十分脆弱,实体经济的恢复依旧受到去杠杆化和财政紧缩等约束因素的限制。欧债急症在向慢性病转变。
始于2007年末的
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其间虽然有各国政府多次联合磋商和救市,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动性危机的冲击,但现在看来,全球经济特别是这些发达经济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可持续的内生性复苏,反而进一步演变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