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明代传奇作品。作者不详。演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故事,未见传本。《
群音类选》、《
秋夜月》、《
缠头百练》等戏曲选集收有散出。未见传本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早在宋元时已被搬上戏曲舞台,流传广泛,妇孺尽知。现存《同窗记》的散出《河梁分袂》、《英伯相别》、《千里期约》,就写出了山伯送英台回家,英台托言许婚,而山伯求婚不成,两人在愤恨和难分难舍的情绪下相别的过程,十分感人。在高腔、梆子等地方小戏中传演甚盛,以越剧影响最大。
梁祝故事,曾以多种艺术形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故事轮廓大体近似,叙祝英台女扮男装出外求学,在3年同学过程中,对梁山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学成后回家途中,她向梁山伯含蓄地表达爱情,并托言为妹作媒而许婚。当梁山伯按期访友求亲时,祝父作主已将英台另许。两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先后殉情而死。
这一故事在宋元时期已被搬上戏曲舞台,明清两代传演甚盛。元钟嗣成《录鬼簿》记白朴作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类,记米少斋撰《英台记》一种(即《还魂记》);清高奕《传奇品》记朱从龙撰《牡丹记》一种;王国维《曲录》记王紫涛撰《双蝶诗》一种。但均未见传本。明钮少雅《
南曲九宫正始》收有〔醉落魄〕、〔傍妆台〕、〔前腔换头〕 3支曲文,题“祝英台,元传奇”;胡文焕《群音类选》收有《访友记》两出曲文,一为《山伯送别》,一为《又赛槐阴分别》;《秋夜月》收有《河梁分袂》、《山伯赛槐阴分别》,均注出于《同窗记》,还收有《英伯相别回家》一出;《缠头百练》收有《同窗记》的《访友》一折。
上述各种戏曲选集所搜录的散出,内容均为“送别”和“访友”,从曲牌和曲词的风格看,显然出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剧本和声腔。《群音类选》中的《山伯送别》下注:“〔夜行船〕一套,系古曲,偷入于此。”文词朴质,比喻生动,近似民歌。《秋夜月》中的《英伯相别回家》,曲牌亦用〔夜行船〕,文词与《山伯送别》相近,两者疑出一源。《群音类选》中的《又赛槐阴分别》,《秋夜月》中的《山伯赛槐阴分别》,《缠头百练》中的《访友》,曲词典雅,风格十分近似,可能出于另一种本子。《同窗记》的《河梁分袂》和《英伯相别回家》都写山伯送英台回家,英台托言许婚一事,《访友》和《山伯千里期约》,同叙山伯远道相访,求婚不得,两人在愤恨和难舍难分的情绪下相别的过程。它们在艺术处理上相当出色,歌颂了祝英台和梁山伯这一对执意追求纯洁的爱情,并不惜为此殉身的青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出到底是在何处读书呢?从文本文献来看,明末清初,已经出现了有关梁祝来
杭州万松书院读书的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本,是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的《同窗记》。在李渔的《同窗记》中,位于杭州西湖边凤凰山旁万松岭上的万松书院,成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谈诗论道、两情相悦、情同手足的浪漫所在。
如果我们接受
梁祝传说起源于东晋六朝时期的说法,那么梁祝读书处在杭州万松书院的说法无疑是荒诞不稽的。原因很简单,万松书院始建于明代,此前这个地方是唐宋时期香火还颇为旺盛的一座寺院:报恩寺。 但是,将流传于浙江地区的梁祝传说,附会在万松书院上,一方面进一步突出了这一传说的相对自由的书院气,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这一传说的江南书生(文人文化)的地域色彩。更关键的是,这样一个附会,将梁祝传说从上述两种读书处所生发出来的道学气、怪戾气(宜兴说中祝英台似乎是一个负气离家出走的女子)中解脱出来,为后来民间传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所依本的说法。后来不仅浙江地区的民间戏曲中大多采用万松书院或者尼山书院说,就连民国时期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借用了这一思路,将梁祝读书求学和情爱故事发生展开的所在,选在了美丽的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