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理学部成立于1937年,是同济大学的下设学部,下设5个学院,即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学部前身
1937年,同济大学成立理学院。同年8月13日,由于
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师生被迫六度搬迁,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
1940年,理学院随同济大学来到四川宜宾李庄古镇。
1946年,全校师生返回上海,重建同济大学。
1948年8月,理学院拥有化学、数学、物理、动物、植物5个系。
1951年,华东地区开始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同年9月,同济大学奉华东教育部指示,理学院的动物系和植物系全体师生及必要之图书、设备并入
华东师范大学。
1952年7月,全国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
华东化工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理科停办。
1958年,同济大学重建理科,成立数理力学系。
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
海洋地质专业调入至同济大学。
1975年,在海洋物探专业的基础上成立海洋地质系。
20世纪70年代末,理科建设得以加强,先后重建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和力学系。
1998年7月,同济大学重建理学院,重建后的理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声学研究所6个单位。
2002年5月,学校成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撤销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独立二级学院,与理学院分离。
2004年1月,学校撤销理学院工程力学与技术系,成立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此时,理学院下设3系1所,即应用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声学研究所。
学部组建
2005年7月,学校撤销理学院,成立同济大学理学部。学部下设3系2院1所,即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声学研究所。
2010年12月,理学部成立同济大学基础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2年9月,撤销物理系,成立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学研究所划归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5月,撤销化学系,成立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7月,撤销数学系,成立数学科学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下设5个学院,设有本科专业11个。
师资力量
有教职工548人,正高职称177人,副高职称157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占比为32%,副高职称为29%。其中:在职院士2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4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领军人才5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学科)带头人计划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力学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工科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工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力学实验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以及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
一级硕士点: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领域、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点:教育技术学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工程力学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
上海市重点学科:地质工程、固体力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类)、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深海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海底过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纳米声子学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