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是
同济大学下设的
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51年,私立大厦大学、光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合并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调整后土木工程系分结构、公路、水利、市政四个专业组。市政组开设给水工程、排水工程课程,在全国首批设立给水排水方向。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上海地区的土木、建筑、测量等系并入同济大学,新建的上下水道系由市政工程专家杨钦教授任系主任,谢光华教授任副系主任,设置上下水道专业,是给排水专业的前身。
1953年,上下水道专业的28名学生作为第一届本科生毕业,上下水道系重组,更名为卫生工程系。
1954年,上下水道专业更名为给水排水专业。从1954年起,给水排水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均在60人以上,多数年份招生人数超过90人。
1956年,给水排水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函授生。
1957年,卫生工程系并入城市建设系,同年,给水排水专业招收研究生。
1958年,聘请苏联专家阿普基卡里夫教授(列宁格勒建工学院)来讲学,培养教师和研究生,并帮助给水排水实验室工作。
1959年,同济大学给水排水教研室主编的全国首批统编教材《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出版,在全国高校中使用。同年成立给水排水研究室。
1960年,增设工业用水与废水研究室,首次把
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列入大学教学系列。
1963年,重新调整城市建筑系,设给水排水、城市建设和工程测量三个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经过10年创业,得到稳步发展,给水排水研究室教师从创业初期的10人增至27人。
1972年,给水排水专业与暖气通风专业合并成立水暖工程系。
1978年,成立环境治理组,高廷耀任组长,把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到教学日程中。
1979年,水暖工程系更名为热能与环境工程系,增设环境工程专业。同年,从给水排水专业中抽调学生开设环境工程专业试点班。
1980年,环境工程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
1981年,热能学科部分划归机械系,单独成立环境工程系,成立给水工程和废水工程两个教研室,设有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研究生专业名称为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双获第一批硕士学位点资格。杨钦教授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市政工程专业获第一批博士学位点资格,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同时,从校内外引进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治理、环境影响规划与评价、噪声污染防治等人才。
1983年,招收市政工程专业第一批博士生。
1984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建成环境实验大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1985年,市政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被批准建立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成立同济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环保局同济大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1986年,成立国家环保局同济大学环境保护技术干部培训中心。
1988年,在国家环保局建议下,经校务会讨论同意成立环境工程学院。
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环境工程学院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联合建立“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环境工程系并入环境工程学院。同年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成立。
1998年,学院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9年,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
2001年,环境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2003年,教育部批准立项成立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正式运行。
2004年,学校批准成立了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环境科学系,同年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论证。
2006年,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
2008年,环境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2010年,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学/环境/资源学科组副组长单位。
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榜单,学科排名获评A+级。
2019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3个系,开设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在职教师176人,其中专业技术类教师系列135人(含正高78人,副高57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杰青5人,优青、青长、青拔等国家“四青”人才14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选3人,上海领军人才9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20余人。聘请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弗教授等一批环境领域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双聘院士: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陶文铨(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祖信(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宁(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银广等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楚文海等
国家万人计划:陈银广等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个,教育部研究生卓越计划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
教育部研究生卓越计划:环境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学位领域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环境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
工程硕士学位领域:能源与环保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气象局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气象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与应对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其他科研平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长江环境样品库、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先进膜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及地方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13年以来,学院获国家级与省部级科技奖励33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8项,年均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年均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波特兰州立大学、耶鲁大学、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市大学、格利菲斯大学、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图卢兹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多芬大学、里昂第一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联合国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泰国亚洲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学院定期举办各类区域和全球环境研讨会,学院的兼职教授克劳斯•托普弗博士先后获得过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上海市白玉兰奖,并于2011年1月14日获“201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文化传统
院徽标准色为蓝色,整体模式采用圆形图形。由两个同心圆构成两个主要区域,两圆之间的环形区域用于表示院名和学院的英文名。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开设“校-企-协云端实习”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