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朱五题卢使君义井》是唐代诗人
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赞颂卢使君素有高义深仁,又兴建义井,难能可贵。中间四句写井,地下泉源凿成义井,井水清澈如镜,涵映天空。后四句借井喻人,以水德为喻来赞美卢使君利物不争、中正平和的品格。全诗语言质朴,对仗工整。
作品原文
同朱五题卢使君义井①
高义唯良牧②,深仁自下车③。
宁知凿井处④,还是饮冰馀⑤。
地即泉源久⑥,人当汲引初。
体清能鉴物⑦,色洞每含虚⑧。
上善滋来往⑨,中和浃里闾⑩。
济时应未竭⑪,怀惠复何如⑫?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后用“使君”指地方长官。《
全唐文》卷三六二王端《唐铁像颂》:“瞻彼朔易,有大像焉……则我前太守卢君之所立。卢君讳晖字子晃,自尚书郎保厘我郡……使臣以君政尤异闻于帝……君迁于田……戊寅岁,易人思邵父美杜母……是用托颂于端,”敦煌选本题作“卢太守”。义井:供公众汲水之井。
②唯:敦煌选本作“称”。良牧:贤能的州郡长官。
③下车:《
礼记·乐记》:“武王克段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下车。
④凿井处:《
易州铁像颂》末附卢氏所建重要工程,内有造水碾等,义井或为其中之一。
⑤饮冰:谓受命从政,为国忧心。或释为清苦廉洁。此指卢使君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⑥泉源:水的源头。《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毛传:“泉源,小水之源,淇水,大水也。
⑦体清:指井水清澈可以照见他物。
⑧色洞;《全唐诗》下注:“一作色淡。”水色深沉的样子。含虚:教煌选本作“涵虚”。指水映天空。
⑨上善:至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⑩中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浃里间:使乡里融洽。
⑪济时:犹济世,救时。
⑫怀惠:谓感念长上的恩惠。《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白话译文
只有贤能的州郡长官能有这样的高义,自从上任以来就有很深沉的仁爱之心。
哪里知道挖掘出这口井的地方,却是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爱护百姓之举。
地下的泉源存在已经很久,但人们从这里汲水却是始于卢使君凿成义井。
井水清澈如镜,能照出东西,水色深沉,能映出天空。
这是至善的行为,滋润了人心,实践中庸之道使乡里融洽。
济世救时之心应当尚未消失,不感念长上的恩惠又能怎么样呢?
创作背景
诗中的卢使君当指开元二十二年(734)至二十四年(736)任易州刺史的卢晖,此诗当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高适从燕赵南返宋中途经易州时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通过歌颂挖掘义井的善事义举来赞美卢使君的仁义道德。全诗语言质朴,对仗工整。“高义唯良牧,深仁自下车。宁知凿井处,还是饮冰馀。”前四句赞颂卢使君素有高义深仁,如今在勤谨从政、清苦廉洁之余又兴建义井,实在是难能可贵。“地即泉源久,人当汲引初。体清能鉴物,色洞每含虚。”中间四句写井,地下泉源存在已久,但人们于此汲水却始于卢使君凿成义井,井水清澈如镜,涵映天空。“上善滋来往,中和浃里闾。济时应未竭,怀惠复何如?”后四句借井喻人,以水德赞美卢使君的品格,谓卢氏有水一般的利物不争、中正平和之德,心怀济时之志,使得百姓感恩。
名家点评
清末民初
赵熙批《
唐百家诗选》:捐廉为之(“宁知”二句下)。旧基(“泉源”句下)。新汲(“汲引”句下)。行者(“来往”旁批)。居者(“里闾”旁批)。望其百废俱兴(“济时”句下)。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
高常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