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权利运动”,或称“同志
运动”,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发生在美国并影响西方各国的同性恋权利维护运动。运动的目的在于改变西方传统观念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要求社会给予同性恋与异性恋相同的社会权利。
简介
他们的观点对某些人来说具有争议性,而“
同性恋权利运动”受到的反对有来自于包括个人以及宗教与政治团体(传统上,但并非全然,是右派人士)。
在台湾通常会使用“同志运动”这个名词来代表“同性恋权利运动”。它的“好处”是在于“同志”不一定指称同性恋,它也可以指称双性恋、跨性别,甚至其他如“BDSM社群”这类的性异议者(请比较酷儿条目)。於是“同志运动”就变得能够让所有性弱势者参与其中,并且结合各个弱势族群的资源而更为壮大。另外一个使用“同志运动”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同性恋”这个名词在台湾社会中长期遭到污名化,因此早期的社会运动成员通常会避免这个名词的使用。
虽然“同性恋权利运动”内部有差异范围广大的想法与信念,难以概括归纳,不过通常大部分的成员相信:“无论一个人的性倾向为何都应该予以包容;无论一个人的性倾向为何,都应当在法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价值。”
“
恐同症”(homophobia)是指一种对同性恋的非理性恐惧与(或)仇恨,不单只是对同性恋,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危险的(有争议)。
负面的描绘同性恋的形象(意即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罪恶或变态)是不恰当、受到误导、或甚至完全就是恶意的。
性倾向并非一种选择,意思就是说,同性恋与异性恋同样为无法改变的性倾向。尝试改变性倾向如果不是危险的企图,那顶多也只是一种误导。一个人应该拥有表达其性认同而不须要害怕遭到报复的自由。
历史
起因
“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回应被同性恋权利活动分子称为的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偏见”。
最先的一次“同性恋权利运动”发生在二战前的德国,以Magnus Hirschfeld为中心。这次“同性恋权利运动”完全被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运动镇压(参看“
纳粹德国的同性恋者”)。
在美国,紧接着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就有了一些“同性恋权利运动”的步伐。在这段时间里,阿尔佛雷德·金塞发表了《男性性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以科学眼光研究性主题的著作。金塞通过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个惊人论断:总人口中大约有10%的人是同性恋者,直接向当时流行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在这本著作发表以前,同性恋通常不会成为讨论作的主题,但是在它发表之后,同性恋话题开始出现在一些刊物中,甚至是像《
时代杂志》《
生活杂志》等中。
虽然同性恋话题进入了主流杂志的讨论中,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的意识或法律都没有多少的改变。直到60年代的“
性革命”。这是一段很多社会领域放生巨变的时期,包括性方面。
这些著作,连同二战后开始的向城市的大量移民,“同性恋社区”开始在市中心形成,而同性恋者也开始意识到他们是作为社会少数族群而不是一些少数的“性别颠倒”的“孤岛”而存在。虽然在20世纪早期“,同性恋酒吧”就已经存在,但是数量仍然很小。
经过
20世纪50年到到60年代,随着“同性恋社区”的发展,“同性恋酒吧”的普及,以及同性恋身份认同的加深,同性恋开始对他们的作为社会“流浪者”和“犯罪者”的地位日益不满。然而,在60年代晚期以前,他们仍然只有很少的社会力量。
1969年的“石墙骚乱”被认为是现代“同性恋运动”的出发点。当时所有相关的秘密变化都达到了转折点。同性恋者开始大规模的组织起来要求合法的地位、社会认同和平等。
“石墙骚动”的一个后果是“同性恋解放阵线”的建立(Gay Liberation Front/GLF,建立于纽约市)。这个组织的“一个同性恋者的宣言”,为刚刚形成的“同性恋运动”设立了目标。阵线的分支开始遍及全美。这些组织成为全球各种争取“同性恋平等权利”的组织创立的基础。
现状
今天,保卫同性恋者免受憎恨、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歧视是美国“同性恋权利”的主要议题,他们把这些描述为人权的本质。确实,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同性恋权利组织”之一就称为“人权战线”。其他的同性恋权利组织包括“全国男女同性恋工作组织”、“同性恋的双亲和朋友”和“反诽谤男女同性恋联盟”。
“同性恋运动”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成效。“鸡奸法”在美国很多州都于20世纪被取代或推翻(根据2003年的劳伦斯对决德克萨斯州的案件中,所有的“鸡奸法”都被判为是违宪的)。很多公司和地方政府都在他们的非歧视规定中增加禁止基于性取向的歧视。在一些地区,对同性恋的暴力被视为是仇恨罪行,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美国的佛蒙特州、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新斯科舍省、欧洲的一些国家为婚姻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公民结合。荷兰和比利时允许
同性婚姻;加拿大承认两个同性间的共同法婚姻,最近的安大略省法院和魁北克最高法院要求联邦政府在未来两年内为同性恋者提供完全的权利。同性恋在一些地区可以领养子女,虽然只有很少的地方允许他们可以与伴侣一起领养子女。
在文化方面,相似的变化正在进行着。“正面”和“写实”的同性恋角色在电视和电影上开始增多。
在美国,“同性恋权利运动”发展的主要阻力通常是基督教权利和其他保守人士,通常是受到共和党的支持。
在美国,在私营企业中,没有防止雇员因为性取向受到就业歧视的联邦法律。但是,大多数美国的跨国大公司,例如IBM、微软、福特汽车、可口可乐、波音、迪士尼、AOL等,都制定了公司内部的基于性倾向的反歧视政策,适用于公司内部的就业、福利、升职、工作环境和公司文化、公司决策等各方面。并且,在14个州,包括哥伦比亚特区,以及超过140个城市中都有禁止歧视的禁令。
直到2003年7月,颁布有在私营企业中禁止机遇性取向的歧视的地方有加利福尼亚州、康涅狄格州、夏威夷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明尼苏达州、内华达州、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新墨西哥州、纽约、罗得岛州、佛蒙特州和威斯康星州。这些禁令也包含了很多的其他方面,例如住房或公共设施。一个禁止全美范围内反同性恋就业歧视的议案已经交给美国国会讨论,也就是所谓的《就业非歧视法案》。但是在当前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中通过该法案的前景并不明朗。
1998年3月4日,美国最高法院在对“Oncale v. Sundowner Offshore Services”的判决中表示,联邦法律对发生在工作中的
性骚扰,无论双方是异性还是同性同样适用。但是,较低级的法院关于这个判决是否适用于有“反同性恋意图”的骚扰仍存在分歧。
同性恋权利运动家
在同志历史上,“同志权利运动家”是指奉献己力,推动“同志权利改革”的人。他们或投身政治、参与立法工作,或以出版、投书、舆论等方式宣扬同志理念,为“同志”争取平等权利。
同性恋家先驱
瑞士帽商、散文家希姆莱·霍斯里(德语:Heinrich Hössli,1784年~1864年)可被视为历史上第一位“同志运动家”。他在1836年和1838年分别出版他的首本著作《爱神》的上、下册。上册中,霍斯里将当代“希腊之爱”(他对同性恋的称法)的遭遇比拟于数世纪前的异教徒和女巫,并表明言谈举止等外在特征(例如:男生的阴柔气质)和性倾向没有任何关联;下册则分为两个部分:性爱相关文选,其中作品多选自希腊、罗马和波斯文学,以及另一派新的偏爱、内含
恋童等内容。然而,霍斯里的影响力微弱,所影响范围也十分狭隘。
澳大利亚
鲍伯·布朗(1944年~):澳洲“绿党”创党成员,也是澳洲首位公开“男同志”身分的
参议员,长期致力于环保和“同志”法律改革。
加拿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李银河(1952年~):中国社会学家,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之妻。她曾两度向
两会提出
同性婚姻的立法提案。
张北川:中国社会学家,“马丁奖”得主。
中国台湾地区
何春蕤(1951年~):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召集人,台湾
妇女运动先驱之一。
赖正哲(1966年~):
晶晶书库合伙人之一,参与“废刑235行动联盟”。
张惠妹(1972年~):流行歌手、台北“同志游行”首位及第八届彩虹大使;她所演唱的歌曲《彩虹》是第十届台北“同志游行”主题曲。
张娟芬:人权、“同志权利”作家,著有《
爱的自由式》《姊妹戏墙》等书。
中国香港地区
何韵诗:2012年11月10日,何韵诗借“同志是敢的”大游行“
出柜”,在4000名游行人士、父母、朋友及唱片公司高层的陪同下在台上高呼“我是同志”,成为首位公开“同志”身份的香港女歌手。
德国
伏尔克·贝克(1960年~):
德国绿党政治家和国会议员,大力推动
同性婚姻等“同志权利”,被尊为“德国
民事结合法案之父”。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1868年~1935年):德国内科医生和性学家,后人称为“性爱恩斯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人道主义委员会”组织,为同性恋者争取权利,使德国在法律上废除了反同性恋法和对男性同性恋者的监禁。
卡尔·亨利希·乌尔利克斯(1825年~1895年):德国法律工作者,是近代欧洲第一个公开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并著书为同性恋辩护并主张同性恋非罪化的人。
英国
杰里米·边沁(1748年~1832年):19世纪法学家、哲学家和法律与社会改革家。
伊恩·麦克连(1939年~):著名演员,英国“石墙组织”发言人。
彼得·塔契尔(1952年~):政治家、“人权运动”和“同志运动”家。
美国
艾伦·德杰尼勒斯(1958年~):美国演员、节目主持人,曾质问、批评约翰·麦肯和莎拉·裴林等反对
同性婚姻的政治人物。
Lady Gaga(1986年~):流行音乐
创作歌手、自认为
双性恋的“同志权利运动家”。她和军人法律辩护网合作,鼓励她的同代人挺身对抗1993年颁布的“
不问,不说”政策。
哈维·米尔克(1930年~1978年):美国政坛首位公开同性恋身分的政治家,曾任
旧金山市监督委员。
葛文·纽森(1967年~):旧金山市长。纽森曾在2004年2月指示旧金山市府团队为同性恋者签署结婚证,批准同性婚姻;此举后被加州高等法院因属越权行为判决无效,但随后也裁定加州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违反了美国宪法。
达斯汀·兰斯·布雷克(1974年~):美国编剧、导演、电视和
电影制作人以及“美国平等权利基金会”创始人。
麦当娜(1958年~):美国歌手、女演员和企业家,“人权”和“公民权利”活动家。公开支持同性恋权利。
法兰·卓雪(1957年~):美国女演员,是一个直言不讳的医疗保健倡导者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
珍妮·杰克逊(1966年~):美国歌手、作曲家和演员。
辛蒂·罗波(1953年~):美国创作歌手与女演员,“True Colors慈善基金”创办人,促进“LGBT社区”成员平等。
台湾同性恋维权运动
主要活动
“雷斯杯女同志运动会”是在台湾举办的“同志”运动会,由拉拉资推工作室开始举办,后来则由“中部同心圆”(Lescircle)主办,之后每年由不同拉子社团承接主办。每年分夏季杯与冬季杯。自1996年至2007年已是第十一届。
活动主要是透过网络报名,在不公开地点举行。不过第五届夏季杯和第二届台北同玩节扩大合办为彩虹运动会。以往报名资格是自我认同为“
女同志”者,并不包括所谓“直同志”、“Male-lesbian”。2006年第十届“生理性别为女性”成为明文资格限制。但当届主办单位中部同心圆后来表示此规则不适宜,并且为此致歉。在其他队伍投票表决之后,第十届之活动也有其他“女同志”参加,并且加入了“让分”规则。
项目不固定,有篮球、排球、羽球、台球等。
校园“同志”社团
民间组织
边缘同志口述历史工作小组,或称“老年同志小组”,是一个在台湾的访问团队,目标是完成十二位不同的
同性恋的生命
口述史。
团队总共分为五组,分别以台北,
新竹,台中,高雄,
花莲为根据地,针对台北老年“男同志”,北部老年“女同志”以及当妈妈的“女同志”,台中的“同志”与
艾滋病,南部非
中产阶级原住民“同志”,以及花莲的“同志”作采访。台中小组已隐形,加入了以彰化为据点,以青少年“同志”为对象的台湾青少年性别文教会,新竹小组进一步组成“台湾同志家庭权益促进会”(简称“同家会”),也有台中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