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裕银号是“金融大鳄”王晏卿创办。1911年,王晏卿和另外三人集资13000块银元,在新乡顺河沿街(今北关大街),成立同和裕银号,他任经理,银号在新乡很快站稳了脚跟。
经营内容
因为同和裕银号在道口镇收购草帽辫出口,业务量很大,王晏卿在这儿设立了第一个分号——道口分号。
《
近代豫商列传》一书记载:“建道口分号时,王晏卿就考虑建开封分号了。开封是省会,开封分号经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银号的命运。1915年,王晏卿派总号副总赵安侯筹建开封分号。赵安侯原籍开封,对开封银钱业及商号颇熟悉,由他出任了开封分号经理,总号拨款20万元,先借云章绸缎庄的地盘开张,后在北土街租赁房屋一所正式开业,并在北土街购买地皮三亩,建楼房和地下室数十间。”
开封分号,从业人员最初只有五人,很快扩展到30多人,以汇兑和货币兑换为主。它大量吸收开封军政界、工商界及私人存款,社会信誉日高。这些,为王晏卿在各地建分号,增设通汇点,增强金融实力,打下良好基础。
之后,同和裕又在郑州、汉口、上海、天津等地设分号,“北伸平津,南延沪宁,东至新浦(今属连云港市),西达成都、太原,共有分号43处,店员850余人。同时兼有工商企业105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先后经营二十一载,成为集现代化银行、综合性工商业为一体的集团。”
新乡市档案馆收存的《大事记》中记载。
产品品牌
同和裕银号是“金融大鳄”王晏卿创办。
公司架构
王晏卿经营有方,宁可花重金选英才,决不廉价雇庸才。
他在郑州设分号时,看中在汉口“跑单帮”的谭伯麻,用高价收购了谭伯麻的生意,再聘请他出任郑州分号经理。谭伯麻不负信任,郑州分号很快风生水起。王晏卿的三弟才干平平,父母求情欲为他在银号谋职,他宁可出资让三弟出国留学,也不安排职位。
为提高银号职工整体素质,王晏卿建立学校,分期培训职工。当年信息十分闭塞,他常雇请军政人士及邮差打探消息,保持信息快捷畅通。
诚实守信是王晏卿的经商原则,“凡店规规定或契约上写明的,即使赔钱,银号也兑现。如遇银根吃紧、汇水上涨,其他金融机构都加汇费,同和裕宁可贴钱,也不增加汇费。”《
近代豫商列传》记载。
发展历史
凭过人的胆识、严格的管理和诚信经营,同和裕异军突起,经济实力在中原银号中首屈一指。1930年进入内地金融界的官僚资本,一时间也难与之竞争。它也因此与官僚资本水火不容,遭其打压排挤。
1932年后,“同和裕”银号业务迅速扩大,在接办了天津大中银行、取得500万元钞票发行权后,王晏卿信心爆棚:“使银号向银行化发展。”他意图在山东、安徽两省建立金融网,再扩充东北、西北分号,进而插足西南金融界,构成同和裕在全国的金融网。
但当时同和裕内部已有危机,一是银号社会存款大量投资兴办工商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二是银号迅速膨胀,导致店员、杂工人数猛增,运营成本增大;三是取得500万元钞票发行权,准备金完全是虚收虚付。
更深层的原因是,同和裕作为民营企业,与官办银行官僚资本的竞争处于劣势。它的迅速扩张,也激化了与军阀驻军间的矛盾。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河南省农工银行以银行团的名义,联合发起攻势,使“同和裕”发生了三次大的挤兑风潮。前两次因发现较早,同和裕尚能转危为安。第三次,已是灭顶之灾了。
1933年10月13日开始,对“同和裕”的挤兑自省城开封发端,迅速传至各地。策划风潮的银行团,步步设陷阱,软硬兼施,分化瓦解同和裕上层,银行团牵动河南省政府、建设厅、财政厅、民政厅及有关各县政府,还借用南京政府行政院、财政部的名义,向同和裕施加压力。待挤兑风潮起来后,银行团立即切断同和裕资金支援后路,还成立名目繁多的瓜分同和裕组织,使其走投无路。
王晏卿为图存冒尽风险,四处呼救,最终未能逃脱失败下场。1935年9月,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下令,将王晏卿羁押于开封县看守所。这一期间,孔祥熙曾派人到狱中私访,声称可帮王晏卿脱困,条件是让他给自己办金融事业。王晏卿婉言谢绝。
同年9月,法院判处王晏卿无期徒刑,转押新乡县监狱。
1937年10月4日,经新乡县司法处民事裁定,同和裕银号宣布破产。新中国成立后,王晏卿曾任
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2月24日逝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