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吉林大学人文学部下设二级学院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School of Archaeology,Jilin University)是吉林大学人文学部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历史学基地、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单位、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设有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办学历史
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2年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成立。
1972年,吉林大学正式设立考古学专业,张忠培教授为专业负责人。
197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1年,考古学科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3年,于省吾教授、金景芳教授与张忠培教授筹划创建了古籍研究所,为在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委会”)直接领导下的重点研究所。
1985年5月,增设博物馆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86年,成立了吉林大学中国北方考古研究室。
1987年,考古学系成立,与古籍研究所合署办公。
1995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入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历史学基地。
1998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入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特殊学科点。
1999年,以北方考古研究室为基础组建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2000年,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考古学科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
2001年,考古学系并入文学院。
2005年,依托考古学科建立的“中国边疆史地创新基地”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2007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被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
2010年,吉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成立。
2012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2位。同年,古籍研究所组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3年,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立。
2014年,古籍研究所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成为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协同单位。同年,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成立,并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一起被批准为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5年,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入选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2017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8年,吉林大学决定整合原文学院考古系、博物馆系、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成立考古学院。
2019年,考古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2021年,增设古文字学专业,古文字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在校生滚动选拔等形式开展强基计划学生的遴选。考古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古文字学专业教育部“强基计划”开始正式招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6个教学系,开设3个本科专业,按照考古学类招生,古文字专业按照教育部“强基计划”方式进行招生。
本科专业:考古学类(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古文字学
教学系:先秦考古系、历史考古系、外国考古系、交叉考古系、古文字学系、文博遗产系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行政教辅人员20人。师资队伍中,有教授31人,其中包括:中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7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吉林大学“匡亚明/唐敖庆学者”24人。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赵宾福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赵宾福
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赵宾福等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考古学专业教学团队
吉林省教学名师:赵宾福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吉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单位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吉林省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程1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考古学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考古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考古学
国家级规划教材:《田野考古学》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田野考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吉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学
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单位:古文字学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考古学
吉林省级实验教学平台:吉林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考古学、博物馆学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考古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考古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考古学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文物与博物馆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部委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1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国家部委重点研究基地: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文字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2016年至2020年9月,学院获得第八届高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学术资源
边疆考古研究》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于2008年、2012年连续两次入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
《Asian Archaeology》(《亚洲考古》)设有中国考古、东亚考古、科技考古、考古新发现简讯等4个栏目,收录内容涉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欧亚草原考古、植物考古等。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2013年12月10日开馆,馆内有古代青铜器和东北地区考古成果两个展区,藏品约计8000件(套),传世文物为青铜器、瓷器、玉器、钱币、甲骨、玺印、佛像、书画等,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英国杜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釜山大学、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家研究型技术大学、蒙古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出访和交流。与西蒙菲莎大学合作组建了“生物考古联合实验室”。在承担“全球健康史计划”亚洲模块牵头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生物考古学国际研究中心”。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成立了“吉林大学-故宫博物院张忠培考古研究中心”,开展交流合作与联合培养。
文化传统
图标主图案由田野考古发掘基本工具“手铲”与考古学英文“Archaeology”首写字母“A”两种元素构成,造型上采用“共生图形”的处理手法,即标志的上半部分既是字母“A”,又是“铲头”,是一种交叠的共用形,具有双重意义。
数字“1972”指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创建年代。
色彩采用接地气的褐色(土地的颜色),象征厚土载物。从大地获取发掘资料,象征考古道法自然。
由“铲头”和“铲柄”衍生的两个三角形,意指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中国考古、外国考古、科技考古、文字考古、文化遗产、博物馆学”六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科研体系。
中文和英文“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之间的两个圆点,分别象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目标。
整个标志简洁大方,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国际化设计特征。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组织全校范围的“识器追踪”大型室外考古谜题竞猜活动,“风聆”博物馆志愿者协会组织策划《岁月惊鸿—考古人记忆》图片展,组织学院学生参加吉林大学第58届田径运动会。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考古学院.吉林大学.
学院简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0:03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