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
吉林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隶属于
白求恩医学部。
历史沿革
1958年,在原第一军医大学防化防原子、流行病、军队卫生等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成工业卫生系。
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更名为环境医学系。
1988年,更名为预防医学院。
2000年6月,白求恩医科大学并入新吉林大学。
2001年6月,正式更现名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MPH试点学校。
2010年,获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
2011年,学院成为首批国家级卫生监督培训基地。
2014年,成为国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组成单位。
2015年,与
吉林大学附属医院共建临床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
2016年,建立吉林大学卫生应急研究中心。
2019年,获批吉林省公共卫生科普教育基地。
2020年,“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工作站。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2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放射医学系、医学信息学系、社会医学与医事法学系共15个教研室和4个实验教学中心,开办两个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
预防医学(含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检验专业、卫生法学、卫生信息学方向)、
放射医学学系: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教职员工133人,其中教师90人,专业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12人,其他6人。教师中教授32人,副教授37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65%;有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65人;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李娟
吉林省教学名师:于双成
白求恩名师:叶琳、金顺子
学科建设
据2022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有4个吉林省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放射医学(二级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与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放射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学(自主设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学、儿少卫生学与妇幼保健学、医事法学(自主设立)
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公共卫生(MPH)
吉林省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放射医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6月,学院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吉林省级精品课5门,吉林大学创新示范课程6门,吉林大学慕课建设课程5门,吉林大学双语教学课程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预防医学和放射医学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预防医学专业是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建设专业和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A类建设专业;放射医学专业是国家Ⅰ类特色专业、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和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建设专业。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卫生化学
吉林省精品课程:放射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预防医学
本科生双语教学课程:医学放射生物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信息计量学
本科生海外引进优质课程:社会网络分析及应用(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卫生与表观遗传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干细胞病理学与药理学(香港中文大学)
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6月,学院建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卫生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遗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协同创新中心和2个共建实验室,即吉林省公共卫生与辐射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与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吉林大学校内相关学院共建)和智慧健康实验室(与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共建)。设有吉林省公共卫生检测工程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卫生检测中心。
研究成果
据2022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近年来,学院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整合凝练研究方向,围绕健康中国,预防为主的发展理念,重点开展了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开展了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控、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食品安全与辐射安全监控、健康大数据与卫生政策研究、精神与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研究。“十三五”期间累计立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41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国家攻关(重点研发)项目4项、国际合作2项。在科研项目总量上较“十二五”期间增长10%。科研经费累计到位7,359.4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总数616篇。其中SCI、EI、CSSCI论文387篇。授权专利5项。各种科研奖励1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6月,学院送派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出国进修、讲学、访问,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
肯塔基大学合作,联合培养本博连读医学物理博士、本硕连读公共卫生硕士、医学物理硕士;与美国
罗格斯大学联合培养公共卫生硕士;与英国
布里斯托大学联合开展本-硕连读公共卫生硕士;与美国佐治亚大学、瑞典
卡罗林斯卡学院、荷兰
乌得勒支大学、加拿大
萨斯喀彻温大学等学校开展科研合作4项,2019年继续开展与美国肯塔基大学4+2本-硕人才培养项目,新增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开展公共卫生硕士的本-硕连读项目和本科生的毕业实习互换项目。学院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人次、中国国内相关学术会议107人次,教师出国交流6人次,学生出国交流人数29人次,留学生入学数为10人次。
文化传统
院徽呈墨绿色,为圆形,内环主体图案由S(School)、P(Public)、H(Health)三个英文字母变体组合而成,下方的数字“1958”为建院(系)时间,外环下、上方分别为中英文院名。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