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合成青霉素 由于
天然青霉素存在有
抗菌谱窄、不耐胃酸口服无效及不耐酶易被水解等缺点,因此,通过改变天然
青霉素G的侧链可获得耐酸、耐酶、广谱抗
铜绿假单胞菌及主要作用于G+菌等等一系列不同品种的
半合成青霉素。
来历
由于
天然青霉素存在有抗菌谱窄、不耐胃酸口服无效及不耐酶易被水解等缺点。因此通过改变
天然青霉素G的侧链可获得耐酸、耐酶、广谱、抗
铜绿假单胞菌及主要作用于G-菌等等一系列不同品种的青霉素,这些青霉素统称为
半合成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相对于青霉素来说,半合成青霉素扩大了抗菌性、克服了耐药性、有效提高了青霉素的
生物利用度,它的产生使得本来就很神奇的青霉素显得更加“神奇”。我国半合成青霉素主要有六大品种,分别是
阿莫西林、
美洛西林、
阿洛西林、
氯唑西林以及
哌拉西林。
在
半合成青霉素的这六大品种中,
阿莫西林所占的份额最高,阿莫西林在我国医院的用量约占六大品种的八成左右,销售额超过五成。而从我国半合成青霉素总体的情况来看,现在市场已趋于饱和,这也使得半合成青霉素出现了一些类似青霉素的尴尬局面:价格下跌、利润下滑,增速趋向缓慢。随着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强以及我国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的不足,青霉素已经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半合成青霉素虽然在城市及社区医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加大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未来很有可能将走向青霉素的老路。
发展态势
国内常用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制剂给药方便,在临床上具良好的效果,适中的价位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因此,是我国近年临床用药上发展最快的药物,在2004年7月1日前的OTC零售市场上已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在主要抗生素处方药物实行单轨制后,消费用量减少已不容置疑,但是经过医院终端分流,在一定时期内用药金额不降反升的可能性也在预料之中。总体来说,这类药物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处于平稳态势,。
在全国重点城市典型医院抗感染用药中,
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用药量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氨苄西林/舒巴坦两个复方制剂用药金额居于前位,而单品种市场份额仍非阿莫西林莫属。2003年列入全国重点城市典型医院用药前200个品种内有5个,用药金额3.2亿元,而临床中氨苄西林、
替卡西林、
阿洛西林、
氯唑西林、
哌拉西林相对较少,尽管这类药物已多次降价,全国半合成青霉素类药市场份额仍达30多亿元。
虽然在半合成青霉素及其复方制剂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抗感染药物市场比重并不会攀升,在单品种上看,只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呈现出抗感染药物中你升我降的浮动局面。我国半合成青霉素中基本过关的是低端竞争性产品,高精尖方面的技术突破较少,尚落后于欧美许多先进国家,尤其是阿莫西林复方制剂中
克拉维酸钾的生产,国外生产工艺已经很成熟,但是在国内尚有较大的差距,实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原料药工业化、推进阿莫西林复方制剂的发展仍需努力。
国内企业生产的阿莫西林制剂产品,近5年中产量增长了6倍,2001年
阿莫西林胶囊产量已超过了
头孢氨苄。此外,由阿莫西林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由于具备抑制β-内酰胺酶的特殊作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普遍认可,据资料介绍,其生产厂已近百家,客观上循序渐进地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制剂市场成熟
阿莫西林在市场上已是成熟期品种,在抗生素用量中居于首位。据中数网统计表明:2002年国内77家制药厂生产阿莫西林胶囊已达98.85亿粒,与上一年相比,不管是生产企业数量,还是药品产量都有了大幅提高,生产厂家同比增加了22%,产量增加了32.89%,其中
哈药集团、
石药集团、
华北制药、广州白云山、鲁抗医药5家企业产量达59.45亿粒,占总产量的60%,比上一年增长了43.24%,而2003年制药企业通过GMP改造,从软件到硬件都得到了提升,从而使产能获得了释放,阿莫西林胶囊产量达到135.9亿粒,达到了该产品的峰值,已渐渐的步入规模化生产的方向。
进入2004年后,在抗生素药品不断调低价格的同时,上游原料药也在降价,因此制剂仍有可观的利润,进一步激励着胶囊产量的增长,从2004年1~3季度产量看,阿莫西林胶囊虽已达到了105.6亿粒,而发展趋势已在下滑。而且
阿莫西林颗粒剂生产企业也扩展到20家,前3季度产量5亿包,同比增长1.8%,但是比上一年增长率小,生产量较大的厂商有海南海富制药、珠海联邦中山分公司、大同云华药业、山东新华医药。
复方成生力军
半合成青霉素使用多年后,其弱点已暴露出来,从而促使了β-内酰胺复方制剂的快速发展,其主要产品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是市场上极具潜力的品种,葛兰素史克1981年开发成功后临床应用,商品名
安美汀,
1984年8月6日获得FDA批准。从而开拓了
克拉维酸钾的使用价值,改善了β-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保护
阿莫西林免受酶的破坏,发挥和增强了抗菌效力,在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手术后感染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释药技术方面从单一的片剂、胶囊,发展到颗粒剂、糖浆、针剂、咀嚼片、混悬剂多个品种。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已开发了
克拉维酸钾,福建微生物研究所、四川抗菌素研究所研制后,与江西制药厂进行了产品开发,并于1993年获得生产批文,山西
威奇达药业、张家口国际制药、上海安替比奥先锋制药、河北张药股份等企业已获得生产批文,自1995~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了25个文号,其中:干混悬剂8个、咀嚼片6个、颗粒剂4个、胶囊剂1个、分散片和片剂各3个。此外斯洛文尼亚莱柯公司、史克必成、DSM、Depa公
司的克拉维酸钾/
二氧化硅和克拉维酸钾/
微晶纤维素原料药也输入我国。
2003年,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我国大城市样本医院用药金额排名30位,用药金额达9100多万元,2004年仍列为畅销药品中,其中进口药品占据一半左右的份额,山东鲁南制药厂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占据了26.38%份额,其他国产复方制剂所占比例较少。此外还有
阿莫西林/
舒巴坦钠,该产品是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主打产品之一,2004年上半年在医院用药中占据了23.49%的份额。
β-内酰胺复方制剂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潜力,近两年,药品虽然多次降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制剂价格仍然偏高,因此在第三代喹诺酮以及头孢类药物的角逐下,国产药物在质量突破后,方能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