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观止
汉语成语
叹为观止(拼音:tàn wéi guān zhǐ)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成语出处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叹为观止”。
成语故事
公元前565年,吴国君主寿梦病危时,把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召集到病床前,安排后事。寿梦认为幼子季札最贤能,想让他做君主,可是季札拒绝了。于是,寿梦立下遗规,由四个儿子依次传位。寿梦死后,诸樊为君13年死了,余祭在位17年被刺杀,三弟余昧继位,拜季札为相。季札主张罢兵安民,结交齐、晋等中原诸侯,余昧同意季札主张,派他出使鲁、齐、郑、卫等国。
公元前544年,季札首先来到鲁国,表达了吴国愿与鲁国世代友好的想法。鲁国当然高兴了,设宴款待季札,并把宫廷歌舞团的拿手节目奉献给客人。
季札对舞乐有一定的造诣,精通当时的各种高雅音乐,一边观赏,一边十分内行地予以品评,指出精彩之处以及具有鲁国特色的地方。主宾双方坦诚友好,气氛热烈而欢快。
这时舞台上演出有名的舜乐《韶箭》,季札一看,知道这一定是最后一个节目了。于是在节目演完后马上道谢说: “演得好极了,十分感谢贵国的盛情,我看咱们就到此为止吧。”
鲁国人听后觉得季札特别了不起,他居然能判断出这是最后一个节目。
成语寓意
季札一欣赏《韶箭》舜乐就知道这是最后一个节目,也是所谓“压轴”的节目。这固然是因为季札拥有过人的艺术鉴赏能力,但同时也是因为《韶箭》是一部出众美妙的艺术作品。美好的事物总是能令人叹为观止的。
成语运用
“叹为观止”这个成语在语法上是连动式,本身是一动宾式短语,可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如果句子主语是物或者是其他人,要在“叹为观止”前加“令(观看的)人”,如果主语直接是观看者,就不需要加;多用来形容对于美景或者美好事物的感叹。
清·王韬《淞隐漫录·海外壮游》:“更佐以乐音灯影,光怪陆离,不可逼视。生抚掌称奇,叹为观止。”
历史小说家杨书案《九月菊》:“龙门造像,及其铭文书法,都是艺术珍品,为皮日休前所罕见。有的雄拔,有的沉劲,有的端庄,有的挺秀,皮日休无不叹为观正。”
成语辨析
叹为观止—登峰造极
“登峰造极”即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叹为观止”与“登峰造极”两者都有到了极点,无以复加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含义上有区别。“叹为观止”多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登峰造极”所形容的事物不限于所见到的,多比喻学问、造诣达到极高的境地,也比喻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叹为观止”是以赞叹者角度着眼的。二是用法不同。“叹为观止”前常加“令人”,构成兼语式。“登峰造极”是动宾式词组,不能这么用。三是感情色彩不同。“叹为观止”多含褒义,“登峰造极”是中性成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8:5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