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墓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始建于北宋。
历史沿革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卒,其子司马康于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奉灵柩归葬于陕州夏县祖茔。宋哲宗钦命大学士苏轼撰文、书丹,并亲自篆额“忠清粹德之碑”,官建碑楼。
建筑特点
司马光墓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司马光祖茔,包括司马光墓冢;二是位于墓园东南的司马光神道碑(忠清粹德之碑)楼;三是司马温公祠位于墓园的东侧;四是作为司马光祖茔香火院的一组佛寺—余庆禅院。司马光墓作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静卧于峰岭回环、涑水萦绕的祥瑞宝地,成为历史的实物载体,其实物遗存与各类保护要素较为真实地记录着历史上出现的人与事。
主要建筑
司马光茔地陵园
司马光茔地陵园,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190米,占地约55000平方米。西部有大小墓冢十三座,正中三座墓冢较高大,呈品字形排列,为司马光及其父兄的墓。墓前两侧侍立石人、石羊、石猪、石马、石虎等二十七件。墓内有苏轼和王安石摆文的墓碑四通。墓南有明嘉靖年间所建碑亭一座,内立《忠清粹德之碑》一通。原碑额为宋哲宗御篆,碑文为苏轼撰并书、碑文记述了司马光一生功绩、为人及家世,现碑为明嘉靖年间依照宋碑复制。此碑通高9米,堪称三晋第一碑。
守坟祠
守坟祠,在陵园中部,现存建筑有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橡,梁架、模橡斗拱等均系明代特点。余庆禅院在陵园东部,现存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橡,原为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救建,后经历代修绪,梁架、柱头、斗拱等仍保有有宋代建筑的特点。殿内三尊大佛塑工细腻、并配有胁侍、金刚等,东西两侧十六罗汉塑像,有宋塑风格。
余庆禅院
余庆禅院大殿中三尊佛像端庄凝重,气宇轩昂,塑工细腻,神态迥异。菩萨则略显沉静温雅,自然祥和,手中法器有所破损。护法金刚双目圆睁,左臂残缺,右臂举至胸前;身穿铁甲,姿态敦厚雄健,与后世金刚相比,并没有狰狞之态。通过不同的姿态、神态体现了佛祖、菩萨、护法金刚的不同身份与气质,表现手法气势撼人。相比唐塑,更富有理性气质与世俗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时期佛教彩塑艺术的发展面貌。
价值意义
司马光墓大量的历史碑碣资料和独具匠心的建筑群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历史观、文化观,同时,为研究宋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丧葬文化、地域风俗、思想意识、农业生产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具有非常宝贵的文物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司马光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司马光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交通路线
自驾
夏县人民政府—东风西街—夏都大道—司马光墓
运城市政府—河东东街—人民南路—机场大道—日凤线—夏都大道—司马光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08:3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主要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