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督阁(Dugald Christie, 1855-1936)英国籍
苏格兰人,是近代来华著名英籍医学传教士,从1882年至1923年在我国东北地区施医传教,历经40年,先后创办了
盛京(今沈阳)施医院、女施医院、盛京西医学堂,是第一位将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东北地区的传教士。1885年被清政府授予皇家双龙勋章。曾任教会医学委员会主席(1907),也是中国博医会创建人之一。
人物简史
1855年,司督阁生于英国苏格兰高地上的兰赫诺荒原,父母在格伦科伊经营金斯豪塞牧场和金斯豪塞客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6岁时,到巴拉胡利什读书。7岁时,父亲去世,全家因此牵往
因弗内斯郡的因弗加里,母亲经营牧场和客栈。
1863年,司督阁11岁时,母亲去世,全家搬迁到洛哈崴桑那港口附近的一个农场。
骑马是他热爱的活动。
1868年,司督阁在洛哈崴斯德克拉迪赫学校读书,学习阅读、写作、朗诵等方面的完整知识。在著名教师唐纳德教导下,奠定了尊重知识和为理想奋斗的终身志向。
1871年,司督阁搬到
格拉斯哥,进入布匹公司学徒三年,他积极参加社团和宗教活动。1874年5月,19岁的司督阁决定把
基督放在生命里的第一位,做年轻的传道者,并为获得全面的大学教育而努力。1876年,司督阁决心成为一名医学传道士,并作为终生的事业。他辞去工作,离开公司考入
爱丁堡大学医学传教士学院学习。1877年秋天,司督阁开始在爱丁堡大学学习
医学课程。
1881年7月,司督阁完成学业,成为为期一年的常驻医生。期间,在利斯航海学院短暂学习。1882年,司督阁接受
长老会邀请,到中国工作。1882年7月,司督阁与伊丽莎白·黑斯蒂·史密斯结婚,几天后前往中国。1882年11月,司督阁和罗斯牧师从
营口来到沈阳小河沿考察选择建立诊所地点。
1883年5月,在
沈阳创办了东北第一家西医诊所——盛京诊所,行医治病和传播福音。6月,诊所正式开诊,实行免费医疗,日门诊量30人——80人。因成功治疗霍乱本人扬名沈阳。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司督阁创建了有12张病床的临时医院,开展西医外科手术,为两例白内障病人成功手术。1885年春季,租用更大房间做医院,扩大了医院规模,并在
铁岭建立一个诊所。医院培养医务助理,药房技士和助理护士,讲授西医知识,开设戒毒病房,帮助吸毒者戒除鸦片毒瘾。1886年,诊所完成251次手术,全年接待近万名患者。1887年春天,做了第一例截肢手术。11月8日,容纳150人候诊大厅,具有50张病床,15名女病房的盛京新医院开业。1888年在控制传染病和流行病方面开展工作,治疗疟疾4000余病例。1888年夏天,司督阁妻子病重,返回英国。1889年,司督阁妻子在
苏格兰病逝。1891年秋季,准备招收学员,14人参加考试,招收6名学员。1892年春天,司督阁开始创建“盛京医学院”,执行正式的培养计划,制定5年学期,6名学员入学。医院设有男病床60张,女病床20张。1892年秋天,司督阁与伊泽·英格利斯在
营口结婚。1893年春季,司督阁利用4天时间在3个较大城镇进行巡回医疗,诊治患者680人。1894年,购买修建女医院的地皮,司督阁每周出诊4天,半天门诊量近200人。当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司督阁南下营口与当地医生和学生创建7所红十字战地医院,抢救千余名中国伤病员。
1895年,司督阁获
光绪皇帝授予的双龙敕书和勋章。1896年,司督阁在沈阳创建了东北第一座妇女医院,由英国医师玛丽·霍纳和凯瑟琳·柯克负责。
1897年,司督阁在沈阳、
营口两地的红十字救助工作得到上海委员会的财政支持。同年,回国休假。1897年,沈阳教会刘牧师去苏格兰参加长老会庆贺活动,司督阁为其安排行程并担任口语翻译。同年,盛京施医院开设了与男医院隔开的女医院和门诊。1899年末,沈阳基督教徒19646人,募集资金2000英镑。
1900年6月10日,
义和团打进沈阳杀戮洋人。6月25日,司督阁等人外出
牛庄和日本避难。6月30日,义和团将男、女医院全部烧毁。11月,司督阁返回沈阳着手重建医院。同年,司督阁返回苏格兰筹集重建医院资金,并在爱丁堡大学完成热带医学文凭。1902年,司督阁归沈,临时租赁带有病房的诊所开诊。1903年女医院竣工。
1904年,司督阁制定重建男医院计划,因日俄战争爆发未实现,遂将女医院做门诊,借用三义庙做病房,收治数百名伤病员,包括中国人、日本人和俄国人。直隶总督
袁世凯给司督阁发来感谢信。新任盛京将军
赵尔巽和司督阁成为朋友,支持医院卫生事业。
1906年,赵尔巽拨银4000两,重建男医院。1907年3月5日,门诊大楼、两个病房(60张病床)、手术室,以及厨房竣工,举行正式开业典礼。11月,增加新医疗设备,病床达到110张。在赵尔巽支持下,“盛京医学院”,每年招收几名学员,进行正轨训练。1907年,
徐世昌任东北总督,司督阁提出创办医科大学设想,经商议徐世昌每年拨银3000两,筹建奉天医科大学积累资金。司督阁在上海参加新教在中国传教100周年纪念大会,担任中国医学传教士协会主席。1908年,司督阁着手创办正式的医科大学,直隶总督袁世凯拜访了司督阁,为医科大学拨地,承诺给以一部份经济援助。司督阁返回英国募款和聘用医务人员。1909年,聘英国
剑桥大学毕业的亚瑟·杰克逊博士和
利物浦大学毕业的病理学家毛乐尔医生来沈,协助司督阁建校。1910年秋,司督阁返回沈阳。1910年11月——1911年4月,沈阳流行肺
鼠疫,司督阁担任沈阳抗击鼠疫总指挥,亚瑟·杰克逊亲临抗击鼠疫第一线,沈阳首次建立起现代疾病防控指挥体系。1911年1月25日,亚瑟·杰克逊在参加抗击东北大鼠疫中不幸染病身亡。1911年4月,沈阳国际鼠疫会议召开,11个国家33名学者、专家到会,司督阁进行会议发言,清政府摄政王在故宫接见会议代表。当年秋季,学校教学大楼建成。1912年,
奉天医科大学全部建成,成为东北三省第一所医科大学。学制5年,与英国爱丁堡医科大学授课课程相似,学生毕业后授予内外科双学士学位。1月24——26日,医科大学举行入学考试,大学招收首届50名学生。校董事会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3月28日,医科大学开学,学校组织了东北三省第一支足球队。1912年10月30日,司督阁代表奉天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十字统一大会。
1913年,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拥有8名外国医生,设3个诊室,分别是内科、外科、眼科。招收第二期学生40名。1914年春天,医院所有新建筑全部竣工,
张作霖捐助1台X线诊断机,开始应用放射线诊断技术。1914年 5月,与妻子合著《奉天三十年》在英国出版。6月,司督阁应邀回国介绍医学传教发展情况,途经
莫斯科受到俄国沙皇赠送金链怀表。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部分英国教师回国服役。1915年1月,司督阁到美国参加医学传教论坛,拜访友人,在白宫拜访了美国总统
威尔逊和国务卿布莱恩。同年,司督阁在沈阳日本火车站附近遭劫持,被抢走钱物和怀表。 1916年,医院女医院增设产院,新建两层楼的产科病房。1917年6月30日,首届20名学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高文翰、刘同伦等4人留校工作,其余到长春、吉林、
铁岭、
新民、营口等地医院。1917年8月,奉天医科大学更名“奉天医科专门学校”,有教师17人。1918年,
张作霖每年拨款3000银元,学校开辟了运动场。
1919年春天,司督阁回英国募款,招聘3名医护人员。同时,高文翰和刘同伦前往
爱丁堡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司督阁安排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1920年5月,学校体育场举办了华北运动会,学校在7个项目上获得第一名。秋天,司督阁带回2.3万英镑的捐款,并招聘1名医生、2名护士、1名英文秘书。1921年,高文翰和刘同伦学成归校任教。1922年学校获得省网球赛第3名。1922年4月21日,司督阁因年事已高,辞职回国。辞行前在北京受到中华民国总统
徐世昌的接见,并获得民国政府授予的
嘉禾勋章。安乐克博士接任学校校长。1923年学校获全省足球联赛冠军。同年,司督阁提出招收女学生的计划,获得通过。
1924年,学校改制为6年,招收3名女生入学,男女同班授课。1925年,东北各界为纪念司督阁在中国创医立校及他对中国医疗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特塑半身铜像一座,立于教学大楼正门东侧,由
张学良将军揭幕剪彩。同年,高文翰任校长。1925年12月13日,司督阁重返沈阳,参加学生的考试工作,并在毕业生典礼上致辞。1926年3月,司督阁离沈回国。1929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医科专门学校。1930年,学校改为7年制。1931年,学校改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刘同伦任院长。1932年,爱丁堡大学发表声明,承认学校学士学位。1933年秋,学校改为盛京医科大学,学制改为4年。1935年,日伪以反满抗日为名逮捕了高文翰校长和刘同伦院长,后保释出于狱。1936年,司督阁在
苏格兰病逝,终年81岁。去世前,他一直担任中国苏格兰协会会长,始终关心中国的留学生,关心中国,关心沈阳,为医院和医学院筹款,用一生“促进中国和英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主要功绩
1885年司督阁在铁岭建立一个
诊所;医院培养医务助理,药房技士和助理护士,讲授西医知识,开设戒毒病房;1886年诊所完成251次手术,全年接待近万名患者;1886年11月8日盛京新医院开业;1888年开始在控制传染病和流行病方面开展工作,治疗
疟疾4000余病例;1892年司督阁开始创建“盛京医学院”,执行正式的培养计划;当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司督阁南下营口与当地医生和学生创建7所红十字战地医院,抢救千余名中国伤病员。1895年,司督阁获光绪皇帝授予的双龙敕书和勋章。1896年,司督阁在沈阳创建了东北第一座妇女医院。1900年
义和团打进沈阳杀戮洋人,烧毁医院全部烧毁。11月司督阁返回沈阳着手重建医院,并返回苏格兰筹集重建医院资金。1910年11月沈阳流行肺
鼠疫,司督阁担任沈阳抗击鼠疫总指挥,亚瑟·杰克逊亲临抗击鼠疫第一线,沈阳首次建立起现代疾病防控指挥体系。1911年1月亚瑟·杰克逊在参加抗击东北大鼠疫中不幸染病身亡。1912年,奉天医科大学全部建成,成为东北三省第一所
医科大学。1922年司督阁因年事已高,辞职回国。
医学教育
司督阁不仅在
医疗方面为我国东北地区做出了贡献,而且在
医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他很早就萌发了建立西医学堂,在中国东北进行医学教育的想法。初期他只能在医院以助手、带徒弟方式招收12名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对他们进行医务培训。如辽宁近代名医
王宗承、刘玉棠、刘仲明等人就跟随他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司督阁于1912年1月,正式建成 “
奉天医科大学”,这是东北地区医学教育的第一所大学。学校成立后,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使中国人把这所学校看成是满洲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一切都要按正规化办学。司氏自任校长,规定学制五年,预科一年,本科四年,每二年招生一次。同年2月考取学生40名,3月28日首批学员正式开学。9月份学校成立校董事会,聘请有中国、英国、丹麦三国德高望重人士为董事,英国总领事任董事会主席。奉天医科大学很快就成为东北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冬受到北京政府教育部注册备案,遂改名称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此时司督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教育质量,又确定了三条办学原则:一是专业水平必须达到高水准,二是必须有中国人参与合作;三是学校的气氛和环境必须使学员自然成为基督教徒,并以基督精神从事医疗工作。除此外,施医院还提供医疗没备和实习教具,有比较完整的尸体(
张作霖批准的犯人尸体),可供学员解剖实习用。该校全年经费国币310420元,以后逐年递增,开始稳步发展。1924年,遵照北京政府教育部指示,修改学校章程,改学制为六年。预科一年,本科四年,临床实习一年,并且改组了校董事会,由中国人
高文翰任副校长。每年招生一次,考试竞争非常激烈。
1917年1月,第一届学员经过五年学习毕业,成为东北地区西医学校培养大学生的学园。这届首批大学生,主要留在施医院和学校,作为
临床医生或充实教员。有的以后被送到英国爱丁堡医学院进修深造。如近代著名眼科学家高文翰、结核病防治专家刘同伦等。嗣后,奉天医科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生。据《奉天通志》载至1927年“前后毕业生已达七级多,在社会服务。现有医科学生七级,男生七十六人,女生十五人;教职员三十八人。”于永敏据《盛京医科大学要览》统计,至1923年司督阁退休辞职回国后,十一年中培养四届毕业生共107名,而至1927年第七届毕业生共170名,不包括在校的学生。发展至1941年第十八届学生毕业,共370名,为东北地区,乃至我国近代医学教育培养了众多人才。
相关事迹
奉天来了洋医生
1883年初,司督阁一行乘着牛车从营口出发,前往奉天。这是他第二次来奉天,第一次是在1882年的年末,但是那次由于没能在奉天租下房子,只得原路返回
营口。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凛冽的寒风和大雪,使得车上所有人都睁不开眼睛,牲口也辨别不了方向,车主央求司督阁尽快原路返回,以免葬身雪海。但是司督阁坚持认为应该继续前行。破败的客店依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温暖。厚厚的积雪让原本4天的行程变成了8天,等他们好不容易到达奉天的时候,已个个面容憔悴、筋疲力尽。
东北第一例成功的白内障手术
140年前,在沈阳患眼病是非常普遍的,历史上还没有过盲人可以复明。在第一批住院的病人中间,有一位著名的商人因
白内障失去了视力。司督阁准备为其做手术的时候,洋鬼子要挖中国人眼睛的谣言很快传来,于是司督阁决定在大庭广众之下做这个手术。当时很多人前来观看,包括政府官员。患者躺在一张露天的手术台上,围观的人们屏住呼吸,拥挤在周围,随着手术刀的迅速切割,患者的晶体被剥离。接着司督阁大声地问患者:“我竖起几根手指?”“三根。”患者说道。“我看到了,我能看到了。”人群中发出一阵惊愕和敬畏的叹息。手术成功的信息迅速在奉天传播开来,人们都知道
小河沿来了个神医,司督阁的诊所就此打开了局面。
一举成名
有一位清朝军队的士兵,身负重伤,子弹深深射入肌肉里,当地的中医做不了手术,通常的办法是把水银灌入伤口内,目的是溶化伤口里的子弹。清军统帅
左宝贵将军将伤兵送到诊所。当时那位伤兵的创口已经化脓,感染很严重,司督阁医生免费为伤兵取出子弹,并细心照料,伤兵一个月后完全康复。从此司督阁在沈阳成了名医。
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依靠高超的医术和谦逊的品格,司督阁赢得了奉天人的信任与尊敬。经过多年的筹备,1907年3月5日,东北第一家西医院——盛京施医院正式开业,这就是现在沈阳肿瘤医院的前身。在初期,这所医院有一座两层的门诊大楼,拥有60张病床,有现代化的手术室。然而,司督阁并不满足盛京施医院的成功,他的目标是在东北建立一所像
爱丁堡大学那样的医学院。这项工作在司督阁筹建医院之时就已经进行。1911年,东北的
肺鼠疫疫情过去之后,司督阁终于腾出时间来筹建盛京医学院。
筹建的过程极其不顺,他从苏格兰请来一个资深教授,到奉天不久就染上了肺鼠疫,不幸去世。接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又把还没有竣工的教学楼彻底焚毁。坚韧的司督阁并没有放弃,继续筹建。 1912年初,东北第一家医学院——盛京医学院宣布开学。此后,司督阁一直作为盛京施医院和盛京医学院的实际管理者。
司督阁28岁来到中国,直到68岁之后才离开,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奋斗了40年。司督阁回国后,写了一本名为《
奉天三十年》的回忆录,记录了在奉天三十年的经历,对奉天当时的风土人情多有细致的描写。
司督阁回国之前,中国政府授予他一枚
嘉禾奖章。在他回国之后,奉天的教育部门和社会团体出资为其铸造半身青铜塑像,竖立在盛京医学院门前,以纪念他为中国医学事业所做的贡献。
人物评价
司督阁身为英国人,从27岁来到中国东北,至1923年回国,年已68岁高龄,前后工作生活40年,同中国人民结下了友好的感情,他把东北
沈阳视为第二故乡。他不仅同当时政府官员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各界人士多有交往。如保姆、厨师、师生、商人也相处融洽,情谊甚笃。他的精湛医术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受到广泛赞誉。1936年,东三省城乡人民,钦佩他的医德、业绩,“对于三省民众一片婆心”,自发集资为其铸铜像,立于学校门前,以志永久纪念。司督阁返回故乡后,仍关注我国东北地区医学事业发展,还不顾年迈体弱经常为学校筹集经费和教材奔波。1929年,
张学良将军曾将自己的照片寄给他,并题词:“司督阁老大夫惠存,张学良敬赠,十八年七月寄于中国辽宁。”他的题词,代表了东北父老兄弟对司督阁的敬仰和感激。当时我国驻英大使
施肇基在给司督阁信中说:“我不信有另外任何一个人,能为中国和中英友好关系,作出如此大量的丰功市绩。”诚言,他们对司督阁的评介是公允的。在我国近代史上,各地来华的传教士很多,他们有各种目的和动机,其中就有以传教事业为名,干着不可告人勾当的传教士。但象司督阁这样竭尽全力投身于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却是屈指可数的。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献给我国医学事业,成为把西方医学引入中国东北的先驱者。由于他的创业,东北地区医学发展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高潮,一些中医人士也开始吸收西方医学知识,学习解剖、生理、微生物、病理、药理学等课程。盛京施医院,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医疗机构,年门诊量约15万人,住院患者约6千人,具有内、外、妇、儿、耳鼻喉、眼、皮肤、精神、泌尿、口腔、及肺房(结核)科,开创了东北地区
医院分科之先河,为后来医院发展走向专科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