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
画家
叶维,(毛逸伟)1940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受教于傅抱石、杨建侯诸大师。毕业创作《绿肥》发表于1960年第十二期《美术》杂志,1963年在《农村新景》画册封面刊用。1974年筹创《江苏画刊》杂志,1994年编辑的《金陵古版画》画册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现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沙家浜书院院长。
个人简介
叶维(毛逸伟)1940年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6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受教于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白、杨建侯等诸大师,并得亚明、钱松嵒等前辈教诲。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美术出版社编审、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新金陵画派名家,常熟沙家浜画院院长。
1974年筹创《江苏画刊》杂志。1994年编辑的《金陵古版画》画册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毕业创作《绿肥》发表于1960年第十二期《美术》杂志,该作在1963年被《农村新景》画册作为封面刊用。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发表、出版。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举办个人画展,并应邀出访奥地利维也纳、斯洛文尼亚、日本、韩国、加拿大、越南、埃及、美国旧金山、美国印第安那·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馆等举办个人画展和艺术交流活动。
作品《春风又绿江南岸》、《两步三桥情系江南》分别入选第六届、第八届全国美展,《莫愁湖畔》获“日本第十八届全国精选水墨画展”优秀奖;《峡江晨曦》获“建国四十五周年全国名人书画大展”金奖;《碧玉留江南》获首届江苏省美术节铜奖;多幅作品被中南海、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及国内外机构收藏。
出版有《叶维中国画集》、《夏荫—叶维中国画作品》、《当代美术家画库—叶维》、《叶维》、《叶维江南山水画》等多部个人画集和《中国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中国画集》、《当代江苏画派名家作品集》合集等。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山水画法》、《怎样画水口》、《山水画技法举要》以及《新芥子园画谱·山水卷》、《写意山水画技法十二讲》等。
其传略辑入《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剑桥国际名人录》等国内外大型辞典。
2005年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荣誉称号证书。
2007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拍摄播放了叶维专题纪录片《和谐大江南》。
艺术评论
叶维生长于江南鱼米之乡——常熟,求学就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和江苏美术出版社。江南对他来说不是梦中奇景,不是写生途中的走马观花,也不是韦庄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中的游人。于他而言,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凝结着童年的亲切记忆、少年的懵懂幻想和青年时的第一缕情思。这里的朝晖夕阴、四季变化,牵动着他的视线,在他心中长成绵绵诗情。
江南是盛产诗的所在,历史上曾荟萃大量文人,产生过最具意趣的诗文和最具诗意的绘画,它的一座小桥、一泓清泉、一幢茶楼、一湾净水,都暗含诗意和诗意的故事。然而诗意的江南已成历史,今天,那些暗含诗意的小桥、流水、茶楼正从我们眼前消逝,代之而起的是城市里成群的巨厦和矗立在稻田里的座座高楼,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扩大了江南人的视野,加速了江南人的精明,使他们渐渐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浪漫,自然的和人文的变化一点点销蚀了江南的文化传统。
出版图书
各界评论
叶维的山水画艺术(孙克2007年10月于京华道不孤斋)
我和叶维兄是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有相同的职业:叶维兄在美术出版社做了多年的编辑,我是在《中国画》编辑部干了十年。辛苦为人做嫁衣的况味是一样的,但是,辛苦归辛苦,能为广大画家做一点事,帮助扶持过那些有才华的青年,结交了很多画界的朋友,这又是令我们想来就感到快慰的事。做编辑是辛苦的,对于当年学画的青年如叶维兄未必是理想的工作,但我们生活在那个只许“听话”的时代,个人的爱好、理想、前途、命运,并非个人能说了就算。所以,叶维兄的绘画才华,一直未得彰显,但我知道,那些年里的叶维并未因工作的忙碌而松懈自己在艺术上的理想和追求。我常常在画家们的活动中看到他不停地写生作画,积累素材,也不断地看到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探索。实际上他是在积累能量,为他后来的一飞冲天做了很好的准备。
江苏历来是人文荟萃的首善之区,自古吴越文化积淀深厚。自有画家的记载以来,沿太湖周边长江沿岸地区出现的大家、名家难以数计。从三国东吴时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到元代的倪云林,从明代的吴门画派、清初的金陵八家到20世纪蜚声画坛的金陵八家,对于中国画的发展都起到过重大影响。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成为中国画发展的新契机,江苏中国画的发展,随着大批赋有才华受过良好训练的青年画家的登场,日趋成熟的中年画家的稳步提高,使得江苏中国画总体水准与活跃程度都保持在很好的状态。不久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盛大的新金陵画派展览会,包括叶维兄在内,推出的名家都是从艺数十年,艺术锤炼精湛,生活积累深厚,在席卷当今画坛的市场大潮中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向心目中高峰攀登,他们的成就令人感奋。正是在这次画展上我近距离地欣赏了叶维兄的山水画,对于他这些年来的苦心追求和进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叶维兄原名毛逸伟,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他的家乡江苏常熟是著名的虞山派的发祥地,在近古的山水画史上影响巨大。这种传统影响效应被人们称之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这在叶维兄身上也体现出来。叶维兄就读的南师美术系前身是徐悲鸿先生任系主任的前中央大学美术系,教学体系严格,师资阵容强大,他幸运地受教于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等大师,不但在专业上基础厚实,而且在艺术上有高的起点,对于艺术家来讲这一点更为重要。
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原因或在于对待传统和西化的认知方面常常为政治的、社会的因素所扰动。但是,中国画这个民族文化的品牌其内在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稍作回顾便可发现在百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发展和进步堪称空前,其中以人物画的变化为最大,其次为山水和花鸟画。现代人物画得益于融合西法这是众所周知的,山水画则是从清末的衰颓中经过几代画家不断反复的从自然和传统的交错取舍的探索中,演化成今天画坛这个状态。提倡写生、亲近自然是20世纪山水画摆脱僵化程式问题的主要办法,促成山水画的面目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过,由于不同类型的画家对于表现自然和传统风格之间的理解和定位不同,其结果也就很不一样。新金陵八家当年所以取得成就,当然和五六十年代几次重大的写生活动有关,画家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胸襟,活跃了创作灵感。而更为重要的是画家们对中国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以及传统语言规律技法的把握,明显高出常人许多,所以随着时光流转,人们的欣赏要求不断提高和变化,但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八家的历史地位没有动摇且更为崇高。叶维兄多年来在艺术上苦心探索、寻求自己的道路,并与前辈们的高度相衔接,进入了人生和艺术的成熟阶段,在山水画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开拓,是值得肯定的。
叶维兄的家乡常熟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物阜民丰,风光秀丽,是值得骄傲和留恋的,更是他最为熟悉的地方。多年来他一直把太湖周边这一带缠绵无尽的山色湖光帆影、小桥流水人家的梦幻般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应该说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其前提必然是艺术家对要表达对象的熟悉、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兴趣。当下山水画家们由于财力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许多人为了寻求独特的景观往往不辞辛劳险阻到人烟罕见的地方去写生拍照,以为这样便可画出上乘之作,但结果未必理想。问题在于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交融的情感的表达,和富于精神意蕴的意境塑造,所以画家能够潜心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之中,深入地去开掘,努力发现别人没有注意、没有发现。没有表现过的东西。在有才华、虔诚的艺术家眼里的大自然,永远鲜活生动充满活力,具有无穷的魅力供人们去发现。而如何去表现、去画,又是供给画家驰骋神思的无限的天地。这或许就是我们欣赏叶维兄的锦绣江南图画的时候,深深的被他的艺术所吸引、所感动的原因。
和叶维兄相识多年,感到他身上除了南方人的合悦聪敏之外,更多的是重情、爽朗、开阔和大气,这样的气质也表现在他的艺术里。观赏他的作品,仔细地翻阅他的画集清样,第一个感觉是浓浓的乡情,是任凭无情的岁月怎么洗磨也不会减损分毫的情感,那是童年的水乡和月光,更有一缕缕隐隐不尽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的情怀。现代化的发展迅速改变着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几时暌违的故乡变得生疏起来,点滴的乡愁凝聚着岁月的沧桑,在叶维兄的画幅里被我辨认出来。在《太湖渔帆》(1996)、《水巷琴声》(2005)、《霜月江南》(1989)、《小巷深处》(2005)、《金秋红叶》(2004)等等画里的朦胧月色、片片渔帆、临水人家和弯曲的石板路,如同江南丝竹般的细细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突出发现了画家的宏大追求的代表作里,叶维兄充分地展现了他的气质中开阔大气、吞吐酣畅的一面。
多年来,当代画家积累了不少描画江南水乡的经验,前有钱松嵒、宋文治诸大家之作已成经典。也有一些画家笔下的江南水乡着意于明丽秀美的风光,笔致轻柔,色彩曼丽,然大多柔媚有余而骨力不足,秀润有余而中气欠缺,不耐久观。叶维兄画水乡多年,积累大量的素材和探索心得,仍然不断地寻求突破。在苦苦求索之际,他讲有一次登上虞山,极目四望,忽然之间心胸豁达通透,这令他十分振奋。正如稼轩词中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在“千百度”的寻求之后方有“蓦然”的成果,对于大多数的艺术家来说,几乎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我设想画家在虞山的高处看到的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博大气象,绝非在曲巷小园、盆景深院的低回中所能觅取,恰好被叶维兄得到似乎也是缘法,然进一层想,登虞山而远望的画家怕不止一人,叶维兄能得此灵感并能表现在画面上,首先是与他个性爽朗、胸怀豁达有关,其次与他积数十年的修炼、素材丰富、功力深厚有密切关系。把江南水乡画得浑然大气、风情万种而不失其独特表现,叶维兄的努力得到了成功。像《碧波江南》(1999)、《小河弯弯》(2000)、《鱼米之乡》(2003)、《茉莉花香江南》(2005)、《白桥千帆》(2005)、《春来沙家浜》(2006)、《自然怡得》(2006)、《春风又绿江南岸》(2007)、《江南碧玉图》(2003)等作品,无论画幅大小,而开阔宏富气象万千则是共同的。宗炳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即是中国山水画里“以小观大”的道理。这些作品把传统的平远法、深远法运用得很成功。此外,不能不提到的是叶维兄的笔墨功力精湛,运笔中锋骨力强悍,墨彩使用恰到好处,是作品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当然,艺术家的才华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我也喜欢他墨色浓郁或意兴淋漓的作品,激情流露浑然一体,不可多得。如画集中的《瓜熟时节》(1987)、《江南瑞雪图》(1990)、《云林清晓》(1993)、《翠谷人家》(1997)等都是传神之精品。
叶维兄画集出版在即,画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谨就他的“水乡江南”部分,勉力写一短文表示祝贺。叶维兄正当盛年,艺术成熟精力旺盛,相信他大丰收的日子还在后头。
——作者孙克2007年10月于京华道不孤斋
孙克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美术》杂志社编委
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
情系江南水乡(马鸿增1994年《国画家》第三期)
——叶维的山水画印象
锦绣江南,神奇秀美,曾使历史多少画家为之倾倒,为之传神、抒情。这浩荡的队伍中,站在前列的就有董源、米芾、倪瓒、龚贤、石涛、黄宾虹、傅抱石、钱松嵒······当代更不乏钟情者。一个画家要以画江南水乡而出类拔萃,殊非易事。
中年画家叶维却有自己的主见。他并不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只是扎扎实实地探索者、寻找着。三十多年来,硬是在“水”上走出了一条坚实的路。他紧贴着生活,围绕着水乡做“文章”。读他的画,初似平淡无奇,不久便发现了摆脱了“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俗套,从而感受到一种新颖的、时代的水乡气息,其中有不少是前人未发之美、未造之境。即使是用大体相仿的“原材料”——河流、水巷、石桥、舟帆、房屋、树木、山岭之类,他也能别出心裁,组合为多样而动人的“成品”。故而我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戏言,叶维离不开“三水”——调动水乡的素材、驾驭水墨的技法、创构水乡系列山水画。他的作品总格调是秀逸、清隽、灵动、柔美,但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几分豪迈、雄浑、生拙、刚健。不妨归纳为:以柔为主,刚柔兼济;以秀为主,雄秀相融。这种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他本人的秉赋、性格和气质,另一方面归功于他对江南大自然内在精神的挚爱、体悟和理解。
叶维是水乡之子。1940年2月出生于阳澄湖畔的古城常熟,与黄公望、王石谷是同乡。自幼接受书画艺术的耳濡目染。1956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受业于傅抱石、陈之佛、杨建侯诸教授,掌握了多种美术专业技能。1961年毕业后,先后从事美术教育、群众辅导和编辑工作,但从未放弃创作。早在学生时代,他的油画《绿肥》就入选江苏省美展并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在他将精力专注于山水画的最初几年,只是一个人悄悄的埋头苦干,不为人知。直到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时,他出人意外地入选了一幅《春风又绿江南岸》,以描绘气势宏厚的水乡大场景一鸣惊人,令我感到了钱松嵒的余韵。然而叶维并不是重复,而是吸收、融化,将其变为自家的面目。他常说,艺术家在艺术派流的追求上不必“从一而终”,而要有容纳百川的胸襟。
叶维对水乡的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强烈《江南处处诗》这幅画确实道出了他的心声。当然,只是热爱远远不够,还须具备将自然美、生活美升华为艺术美的才能。叶维认为,一幅好画应当具有“四意”——意境、意趣、意味、意思。这种概括显然包含了他对山水画审美内涵和主客观交融合一的深入思考,反映出他对山水画内容与形式的严格要求。因而他到生活中去,决不是浮光掠影地转一圈,而是反复观摩体味,吸收其灵气,取其令人激动之处,再进行构思、构图,落笔惊魂,余墨含蕴。往往是长期酝酿,一气呵成。这是他作画的一个特征。处变不迷,是他的另一个特征,他从不盲目追踪某种时兴的风尚,也不违反个性气质去强求某种趣味。他又有迅速平衡心态的修养,在繁忙杂乱的快节奏生活中,他总能力避浮躁,通过自我调节稳定心态情绪,固而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也许,这些方方面面都是他脱颖而出的因素。
叶维画路较宽,其大幅展现气势,小幅重在灵动。看他一些大场面的画,运用“咫尺千里”的鸟瞰法,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调兵遣将置阵布势,虚实相生,动静相成,一切物象的安排、浓淡干湿的处理,全都服从于渲染整体气势。如《心随春风到江南》一作,画青山隐翠、碧波绕城、屋宇参差、古塔耸立、风帆片片,杳然接天,何等壮阔、浩莽而又秀丽多姿,正是故乡常熟“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写照,也是“锦绣江南鱼米乡”的典型概括。《故乡路,水铺成》、《江南春晓》等作品,与此属于同一类型。这类作品显然借助了他对西画透视法的掌握,并能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关于气韵、形神、虚实诸种关系作有机结合,艺术才能实现美而不俗,细而不腻。
另一类作品多撷取边角之景,“特写式”的画面以小见大,具有让人慢慢品味的意韵和趣味。印象最深的是夜色的表现。从《水乡黄昏》、《月光曲》、《故乡月明》、《幽壑月色》、《莫愁夜色》到《夜色正浓》等作品,简直可以排出一个系列。其间灌注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夜色朦胧,月光如洗,物象处于似有似无之间,万籁俱寂,一片宁静、温馨的气息。对于忙碌的人生来说,这就是令人陶醉的诗。叶维似乎偏爱此境,并设法用对比等手法来创造诗境。有时在大片浓墨中留下几许白色的水田,有时在一片灰暗中透出建筑物闪亮的轮廓,有时让月之清晖洒落树丛,有时用流动的泉瀑姿影来浓化夜阑人静的氛围,有时又用湖水涟漪的闪烁来深化某种蕴藉。于是,游子思归之情、劳人反省之怀、高人悟性之思、凡人审美之想、俱可借以抒之、发之。叶维自己就曾借《江中月》一画,在皎皎月色和悠悠江水交织的优美旋律中,在巍巍古堡包含的哲理中,寄托了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之心,正如该画题跋所写:“听涛处情情入怀,江山游人尽忘归······年过中秋月过半,人入中年时难量也。年年岁岁,蹉跎流水唯其馀碑存。慰之勉之,倾洒墨江难尽意。”这是一位中年艺术家坦诚的内心独白,诗情画境引发中年读者的共鸣是十分自然的。
叶维的夜景图绝非孤芳自赏,他的心是与时代、民众合拍的。请看:《水乡喜事》中那湖山灯火闪耀,将亲船内外何等欢腾,简直是一幅颇具喜剧色彩的民间风俗画;《水巷琴声》一弯明月之下,临河的居民,静泊的舟船,操琴的少女,光、色和音响意象融合,合奏出一首优雅的小夜曲。一个夜色,画家通过细致的审美体验,造出了多少个迷人的意境。
叶维画雨景也颇见特色。江南多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别具一番诗意。无论春雨、夏雨、绿雨、秋雨,那境界多半是用浓淡变化的墨色晕染而成,不画黑云翻滚,也不画暴雨倾盆,而是通过画面物象——山石、树叶;乃至空气来造成雨意、雨感,恰到好处的水墨渗化效果。也许是江南大气中饱含水分赐予画家灵感,不少作品都使人产生水汽氤氲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遍地红花、《金秋时节》的满树黄果、《烟花三月》的古城扬州,都饱含着滋润;浸透着柔情。我不由想起石涛的一句题画诗:“笔含春雨写桃花”。是的,惟有笔——由心主宰的笔,蕴含了“春雨”般的润泽,才会产生笔下娇艳欲滴的“鲜花”。技法是画家心灵的坦露之术。
叶维以创作江南山水画为主轴,但眼界绝不限于江南。其实,他也跑过北国南疆,体验、领略异地风光。他说,观高山大川之势,以壮江南水乡之“阳刚”;绘奇峰异岭,更察江南水乡之“阴柔”;通过理解、比较,更能悟出江南秀美之所在。在云贵川一带,他用江南文人特有的平和心态与细腻多情的目光,去发现雄中之秀、险中之稳,因而产生了像《郎德薄暮图》那样饶有兴致地展现苗寨秀丽壮观的作品。有时又出其不意地采取现代夸张变形手法,抒写强烈的第一印象。《绿的旋律》对块块梯田线的概括,《石头寨》对倚山建筑团块形式感的处理,便是实例。我更喜爱他创造的瀑布意象,构图简洁,以山川一角展示造化的生命活力。不用一根线条,全靠周围墨色晕染来烘托出瀑布的流动,气势磅礴但不咄咄逼人,像是人类天然的亲切朋友。《红谷山庄》纷披而下的泉流与层层红屋为邻做伴,不仅境界纯净,而且艺术处理新颖。尤其是《响瀑图》,多股山泉分支而下,动势极美,参差跌宕,惊起一群飞鸟,使人如闻其声。不息的生命之瀑与唧唧的小生命交相呼应,令人产生悠远深广的联想。
叶维是一个不断探索者。他有着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他认定中国画是世界上最伟大、历史最悠久的画种,是内涵、表现力、“艺性”最强的画种之一。他所说的“艺性”,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艺术性”。“术”者,技法也,是从属于“艺”的,而“艺性”才是根本的。中国画的巨大容量犹如一个奇特的强磁场,可以说是人类自由遨游的艺术世界的“宇宙”,有着画家充分发挥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我们从叶维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理性思考中,体察到这一种深层的原动力。有志于斯,钟爱如此,我们对叶维的创作之路又多了一份关注和期望。
作者马鸿增1994年《国画家》第三期
马鸿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
美在斯(周积寅 1995年10月)
——读叶维的山水画有感
中国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早已走向世界,亚洲、欧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博物馆和收藏家均收藏有中国画古今之珍品。
本世纪末,在中国画坛上曾有人发表了“中国画已走向穷途末日”的“危机”说。引起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结果,多数人否定此说,认为中国画是中华名族精神的体现,它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兴旺而兴旺、发展而发展的。在此期间,画家们在反思、探索、追求,企图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来,我们看到的则是一派百花争艳与杂草丛生的景象。总的来说,大致可分为三条路子:其一,所谓“新文人画”一路。对“新文人画”的界定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到底有无“新文人画”存在,一些人表示怀疑。从他们自我标榜为“新文人画家”的作品看,令人失望,多数为闭门造车,既无新意,又无文气,更缺少传统文人画那种笔墨修养功夫。其二,所谓“前卫性”一路。这一路运用中国画工具和材料而否定传统的笔墨情趣,只见横涂竖抹的笔痕墨迹,组成为抽象的或半抽象的画面,与传统中国画距离拉开颇远。此类作品,其实不过炒一炒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残羹剩菜而已,尚停留在模仿因袭阶段,谈不上有多少自己的创造。走以上两条路子的画家们,具“躁气”者居多,他们急于出人头地,想一鸣惊人,希望一夜之间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来,产生轰动效应,其结果适得其反。其三,所谓“传统、生活、创造”一路。这一路重视继承传统,不排斥对外来艺术的吸借鉴,强调深入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造。必须靠长期修炼而得,除了画家本身天资外,是一定要付出艰巨劳动的。中国画史上有成就的大画家无不如此,近现代有成就的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张大千、林风眠、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人亦无不如此。当代有成就的中年画家亦是走的这条路子,而其中佼佼者之一,当推叶维先生。叶先生是一位具有灵气的且十分勤奋的画家,他的创造与成就已被专家和学者认可。他的画继欧洲展出获得成功之后赴美国展出,相信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并越来越被海外观众所理解、欣赏与收藏。
他的绘画才能是多方面的,油画、水彩画、中国画无所不能,而尤精于中国山水画。而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即以深邃的意境、奇巧的构思、娴熟的技巧、丰富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江南水乡平淡天真、秀润明丽的艺术形象。观其作,如身入其境,令人意兴无穷。
画家笔下所描绘的是他最熟悉的故乡江南常熟一带水乡的景色。他热爱故乡的风俗人情,热爱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桥一宅、一舟一帆,最能领悟其天机之奥秘、自然之神妙,使之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以情写景,以景抒情,为水乡传神写照,达到了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笔墨当随时代,他能运用不同的笔墨水色表现不同的对象,寓刚健于婀娜,展现了风韵多姿的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水乡画意之美、古今诗人吟咏的水乡诗情之美、画家心目中的水乡理想之美、一幅幅当今水乡交响曲旋律之美。
一般画家多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故“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穷”。而叶先生丘壑生发不已,腕底烟霞无尽,时出新意。故观其作,一图胜一图,绝无雷同之处,此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
先生对画史画论多有研究,并注重文学方面的修养。一些作品,为了让形象本身说话,仅落款,不用题,已充满画意;一些作品题上一两句,诗意极浓,更增添画面情趣。如果说,真有“新文人画”存在的话,那么叶先生的中国画倒可隶属于真正的“新文人画”矣。
——作者周积寅1995年10月
周积寅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叶维中国画集序(陈传席1990年夏于南京师大美术系)
余尝览古今之迹,观中西之画,尔后略知其变。西方画变以形为先,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派,形各不同,一览而知焉。中国画舍形取意,其变以情以趣,故其形虽近,而情意神趣各不同也。欧人每论中国画百人一面,是不识其情、不悟其意之故也。国人若因之削足适履,遗情意而著形变,则大谬也。
叶维先生以画名世,尤以情意胜也。其画逾千,皆杏花春雨江南。平淡天真,岚色郁苍,云烟风雨,清润秀拔。内明而外润,意趣高雅。览者观之,心游神放,情随意移,泠然有感而应者,虽复虚求幽谷,何以加焉?
复想先生解衣盘礴之时,义理融通,无所视听,天机自运,神与物遇,笔振而气摄,墨动而韵生。岂区区吮笔涂墨,求索形变者,同年而语哉?
叶维先生,常熟人也。其地江山人才,风流纷纭,元之黄子久,清之王石谷,雄风久振,百代称圣。先生师其心而不蹈其迹,得其意而不循其法。千里江南,水乡清秀,桃红李白,久列胸中,其力弥满,万象在旁。故每作一图,必有一境,每写一境,必有一法,虽情性一也,而风格各异;或质沿古意,而久变今情;或遇物援毫,自出胸臆;或泼墨刷彩,别有意趣。
先生久居画坛,刚毅木讷,人淡如菊,清介绝俗,浩然养素,声藏于丘园之中,迹隐于尘嚣之表,与世无争,唯寄于画。荀子曰:“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是以先生虽无意于争世,而世人争睹其画,争知其人。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今出专集,余喜而先睹,又乐而为之序焉。
作者陈传席一九九○年夏于南京师大美术系
周海歌(画家,江苏美术出版社副总编):
叶维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我感觉到几个特点:第一个是绘画的创新性,就是说他创新了传统题材,专注于江南水乡,从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的场景中间,表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大江南气势;第二个特点是绘画的独特性,叶维的画,线条比较率意,色彩表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大江南气势,色彩很清新,画面是一种润泽灵丽的感觉,水面的处理皆营造了一种透明如镜的效果,很有个性、独特性。给人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让人从画中仿佛听到一种悠扬的江南丝竹的音乐,它传达了一种诗情和音乐感;第三个特点,画面不以晦涩难懂的技法表现清高,也不去玩弄水墨以示现代,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师造化中得心源,反映了画家热爱生活,表现自然,宣传和谐积极的生活态度。他表现出来的画是积极的、向上的,是一种正面的,那么必然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
程大利(画家,理论家,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社长):
叶维先生是我的同事,我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我们两人曾经在一个编辑室工作,他长我几岁,是一个优秀的、老的美术编辑,几十年来,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编了许多优秀作品,为当代画家整理了许多优秀成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山水画创作,坚持艺术研究,并且取得了让人非常羡慕的艺术成就。他的山水画立足于他的家乡常熟的风光表现。常熟,大家都知道是黄公望、王石谷、翁同酥的老家,叶维对家乡的感情熟深,几十年来,一直用画笔表现这块地方,他的语言很有个性。有个性才有风采,完全是他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是他智慧的体现也是他个人修养的体现。所以今天,我既作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单位,也作为叶维的一个老同事,作为一个画家的一个同道,来参加这个发布会,非常激动也是非常高兴的,实际上我昨天才从南美飞回来,但是我觉得今天我必须要来。第一,我感谢到会的领导、到会的嘉宾、到会的美术理论界的朋友们,感谢理论家们。今天到会的、在座的都是我们国内重要的理论家,几个大牌理论家都到了,江苏美术出版社、常熟市委宣传部都专门派人参加,还有我们资深的外交家、老的领导、做过几个国家大使的王先生都到了,我觉得对叶维是最大的鼓励。
孙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美术》杂志社编委等):
大家都知道江苏省在历史上始终足中国画一个最主要的中心地区,从顾恺之开始,从有记载的大画家开始,在历史上有影响的画家始终没有断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画家。像山水画家黄公望、王石谷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很多的画家,在江苏省,在20世纪里,江苏省的中国画发展尤其迅速。大家都很熟悉的、后来成为新金陵八大家的那些老前辈,现在己经不在了。这几位老前辈对中国的山水画发展都有过重大贡献。钱、亚、宋、魏都影响巨大。我们后来人,在他们的盛名之下,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有非常有利的一面,可以继续努力,有这样一些前辈,可以说,我们再如何突破他们,如何在他们的艺术道路上再前进一步,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在去年开了一个新金陵画派的画展上,叶维、喻继高他们几位都过来,说明南京在艺术上的目标还是很明确,还是要继续努力,继续去开拓。
另外也是江苏省里领导的决心,要有所作为,我觉得这很有关系。只有他们这样去努力,推出这些年龄比较成熟的画家,给他们从艺术上再做一个宣传,再给他们一个推动,使他们的艺术更提高一步,这个非常重要。成熟的画家,如果精神振奋,在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下,他的艺术上会发展的更快,会有更多的突破。叶维先生的江南水乡画的很好,叶维并没有停留在那个状态下,而是用他自己的笔墨、他的意境、他的胸襟和气度融会到他的艺术当中,闯出他自己水乡的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出现了新的意境,都值得我们很好的欣赏。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现在的美术家、画家有两种:我从他的职业身份上看,一种是专业画家,比如说我们各级画院,他本身就是画画,至于说它要办培训班,那是他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有一种,像我们学校、美术出版部门,他半专业半业余,你说是业余吧,因为他做的还是美术的事情,繁荣美术的出版,培养美术的作者,实际上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实际上相对于画院,自己的时间要少的多。今天叶维先生出这个画集也是非常必要。因为这是一支非常有造诣的力量,也创作了非常好的作品。把它专门拿出来展示,敦促职业画家应该贡献更多的好作品,他在这方面是做了毕生的贡献。我第一个最重要的感想就是叶维先生画的一片江南,它既秀丽、又开阔、有一定的气势,也许说大了,它不小气。这是我第一个印象。它既秀丽,而且如花似锦。色彩上有这么一个特点。既是清幽的,又是有一定的气势、气象的。
另外,大家说虞山是叶先生的老家,黄宾红是批判虞山画派的末流的:“虞山老粥多蓐米,扬州八怪多粗疏。”当然黄先生的看法也可以讨论,我想他是批判清代中后期学王石谷的画,精神不足。但是叶先生虽然是虞山人,也继承了虞山好的传统。但他的画绝无矫揉之处,包括他的用笔,他的用笔虽然很率意很随意,但很刚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很有启发的,就是我看他的画,比如有常熟田,很多画画的一片春风又绿,好像跟钱松岩先生画的丰收田也有一些关系,都是画常熟的丰收田,大片大片的,他也跟钱先生学习过。有些画我们也可以看到像宋文治,特别像傅抱石先生,很多前辈的,吸收了他们的营养。但是我觉得他很重视画的那种诗意、那种情境,而且这诗意、情境别于他的前辈。这方面,叶维先生有继承,但是我觉得他更重视了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山水画既可以表示时代的变化,还可以表示在变化中的永恒的因素。这种是中国山水画里一种传统的可以继承的,对构建和谐社会甚至和谐世界都有价值的。所以我们看,他的画里当然是石桥、水巷、烟波、帆影啊,江南的这样一些美景,都收入画内。也有跟钱先生一样大片大片的常熟田,但是他不刻意的,说一定画在画里的房子、画在画里的船,也要画轮船,他不刻意一定画这些太有时代性特征的东西。更注意与自然营造和谐的这种诗意,构建这种精神家园。我觉得这个意识是非常自觉的。也体现了我们九十年代入世以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山水画适应时代需要,而是要在精神上影响大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有的画有比较大一点的意境,是经过概括的,是一片江南的这种意境。有具体的情境的,比如说在水巷里弹琵琶,很具体的,画人的,非常生动,有感染力的。再有一点,就是艺术上,我觉得在艺术表现上,叶维先生的画,既有传统中国画的这个方面,也不是没有油画的吸取,还有水彩啊或者水粉之类的吸取,因为他都学过。他把这几种都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看他这出画就感觉很有意思,比如说画这个大面积的常熟田的这种,看它近处的时候,你的视线当然也是俯视,不过俯视的角度呢,你的立脚点比较低,他的房子呢,你能看到房顶,但是不是你在天上看的,只能看到房顶,他还有一个立体感。可是你去看常熟田的时候,你就感到他这俯视的视点又提高了。所以这画面的境界就很大,他又不是完全像飞机上那么往下看,那就是图案了。所以,包括空间的处理上,他不是传统的三远法、四远法外加广远,所以我说他这叫什么呢?
我昨天晚上回来翻画册,叫广远,他增加了一种广远。除了宋代,就讲三远:平远、高远、深远,到了元代,我们刘龙亭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还有一种广远,现在,你这又增加了一个广远,我觉得在空间处理上,很多画体现了这么一个特点,还是很灵活的使用透视的法则,使用传统的三远法则加以发展,这是一个特点,就是他非常善于画水,他画的水里有各种,小的水也好,小的湖也好,烟波浩淼的湖泊也好,他的特点是通过画那个影子来实现,也起到很大作用,我们有的是帆船,千帆待发呀,上边就是帆,底下那么笔,就是那个影子,如果是一片房子,挨着河边上,就那么几笔,这水的感觉就出来了,这还是一种中西的结合。既发挥了水墨的效益,又发挥了倒影在表现水面上这个作用,这个倒影其实古代个别也有,就是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我觉得在这方面很有意义。
就在画那个影子的时候,他既讲究抒写性,又不完全受传统笔法限制,他就那么一笔,你说笔触也行,你说是一个笔法也行,反正这形态正好交代了倒影,衬托了上面的船跟船帆,笔划比较见方一点。有的是平行四边形,不是传统的书法点画,但是它有表现力,他用了很多。还有一点,我觉得他画树很有自己的特色,他是传统的那种程式化,有一定的装饰化,还有一般传统的山水画的那种发枝点叶相结合。其中有一种是画枞树,他这枞树象大的点子,就不是古代那种把点子变成苔草了,实际上你看展子虔《游春图》里远山上画的那树,就是他这种画法,你可以看到树冠,但是它里边还有东西,比展子虔那个,它有一些线条来交代里边一些结构一些感觉,线条还有两种,一种是先拿墨画,画一些树枝的结构,略有一点装饰性。然后有的呢,拿绿颜色,是石绿还是广告绿,不知道。这个手法就是把山水画早期的点子发展成我们继续使用,放在水墨画里边,不知青绿。第二是把花鸟画的点子上勾金,放在画树冠上来,我觉得他很有想法。所以他的特色跟别人不一样。还有一种是先勾出树枝的结构来,拿墨点,外轮廓是比较装饰的,然后再拿朱红点,那个墨点和朱红是错落的,这种表现方式它又是中国画里那种拿点线概括的,它又注意了体面关系,所以很新颖。别人不大用。至于他画常熟田旁边的那个小树,他是把画山水画的办法来画枞树,我觉得很有意思。作为编辑,要接触各种画,接触各种画家,最容易广收博取,融会贯通,何况他原来学的就比较广泛。
我觉得这方面可以看出他一些积极的探索,勇于在消化各种办法里边来开拓来创新这种意识。把这已经符号化的点子又把它拉进了现实,但是还没有丢掉一些程式化跟装饰化的一些特点。还有几张画给我印象非常深,一个是画金秋的,一个是画冬季的,画金秋的,用朱红的点子点满了全画,感觉很灿烂,那景致隐藏在画的后边,这在藏中才有一点露,这种东西就达到了董其昌所讲的好的画好看在哪,就是隔帘看月隔水看花,它有含蓄它有诗意,画雪景的也是,那么万山飞雪,不管是弹上去还是撒上去的,它的雪花也是在画面占了很大位置,使那种景色比较朦胧,这种表现力都强化了他作品的这种诗意,耐看有余味。还有一点就是在我们中国画的山水画里边,他还是注意把水墨跟传统的青绿结合起来变化为一种新面貌。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7 11:13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