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斯柏森
丹麦语言学家
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是享誉国际的丹麦语言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多达487种,研究涵盖普通语言学、语法学、语音学、语言史、符号系统、语言哲学、外语教学、国际辅助语等多个领域,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的贡献尤为显著,影响了包括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乔姆斯基(N. Chomsky)、韩礼德(M. Halliday)等语言学泰斗在内的大批学者。他还是英语界公认的英语语法的最高权威,对英语语法学贡献巨大,影响着一代代的英语研究者和学习者。
生平
1860年7月16日,叶斯柏森生于丹麦兰讷斯(Randers)的一个法律世家。他17岁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初学习法律,后转向语文学,学过法国文学,研究过丹麦方言,曾致力于语音学的研究。他师从语言学家维尔纳(K. Verner),1887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游学伦敦、牛津、巴黎、柏林、莱比锡等地,拜见了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在德国潜心研究古英语和中古英语。1891年,他在丹麦语言学家汤姆森(V. Thomsen)的指导下,以研究英语格系统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从1893年起,他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英语教授一直到1925年退休为止;1909至19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当访问教授;1920至1921年任哥本哈根大学校长。他是国际语音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还是1936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的主席。他年过80岁仍在做语音符号系统的研究。1943年4月30日,叶氏在丹麦罗斯基勒(Roskilde)去世,享年83岁。
贡献
关于语言,叶氏有两个主要论点:一是语音和语法是外部形式,意义是内部形式,声音与意义有密切关系,语音变化往往有意义因素,因此,他不赞成德国新语法学派的“语音规律无例外”的说法;二是印欧语系古代语言词法系统复杂,近代语言词形变短,语法系统简化,这是进化,而不是退化或讹误。这些论点见于他的主要著作《语言:它的性质、发展和起源》。该书是一部语言理论作品,兼顾共时历时,贯通多种语言,与索绪尔(F.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萨丕尔(E. Sapir)的《语言》齐名,同属西方语言学的经典名著。他在书中指出:语言学家应忠实记录语言的使用情况,而不是人为地去规范语言的使用;应结合语言的发展史去研究语言,才能赋予语言理论最大的解释力。
叶氏在另一部主要著作《语法哲学》中讨论了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他强调指出,语言理论应是概括语言事实的工具,而不是让语言事实去迁就语法的教条。这对一般语法理论的探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使传统的规范语法向现代的描写语法转变的重要一步,也使该书近百年来一直被看作是语言学史上的经典文献。尤其是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品说”:这一学说根据词在句中的地位把它们分为“首品”(primary)、“次品”(secondary)和“末品”(tertiary),其中“首品”大致等于名词,“次品”大致等于形容词和动词,“末品”大致等于副词。另外他在书中创造了大量新的术语,如“组连式”(nexus)、“附连式”(junction)、“存在句”(existential sentence)、“元音大迁徙”(great vowel shift)等,并对这些术语作了阐述。他最先使用SVO三个字母代表“主谓宾结构”,也是最早在著作中系统地使用“§1.1”来代“节”,这些在语言学著作中几乎已成定规。《语法哲学》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语言学家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都曾引进过“三品说”。这种词品区分法是否适用于汉语语法,曾一度是中国语法学界的热门议题。如今“三品说”风光不再,但它对中国语法理论发展的贡献是不应忘记的。
值得一提的是,叶氏在1917年出版的《英语和其他语言中的否定》一书中提出一个重要假设——否定用语的三大演变周期:第一阶段是单一否定词位于动词前;第二阶段是两个否定词放置在动词前后同时使用;第三阶段是单一否定词置于动词之后。他认为:当单一的否定词不足以表达否定意义时,常用强调词来强化;随着语言的演变,强调词逐渐取代否定词,最终在句子中独立起否定作用。他的假设被语言学界命名为“叶氏周期”(Jespersen's Cycle),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英国语言学家威利斯(D. Willis)领导的研究小组花了五年的时间,对过去一千年间欧洲和地中海沿岸语言中否定词的演变过程进行追溯,最近证实了“叶氏周期”。例如,在古法语中,“ne”在动词之前单独使用,表达否定意义;800年前,“ne...pas”的否定形式出现且沿用至今,成为表达否定的标准用法;当前的口语中,“ne”常被省略,直接用“pas”表达否定意义。威尔士语的否定词同样遵循这一演变周期:最初的否定词是“ni”;13世纪末“dim” 或“ddim”开始出现,起强化否定的作用;16、17世纪,“ni...dim/ddim”的用法成为固定形式并保留了两百多年;1820年前后,“ni”不再出现,“dim/ddim”单独表达否定意义。威利斯表示,否定词周期性演变是语言发展的一部分,折射出社会和心理因素对语言演变及习得的影响。国际学界对这项发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叶氏对英语史和英语语法有独到的研究,这方面有许多重要的著作,丰富了英语语法学的宝库。由于受达尔文学说影响,他在《语言中的进化:特别着重英语》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语言进化论”。《英语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他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认为英语语法形态变化的简化是进步,而不是衰败,声称分析语是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分析语高级”观点出发,他赞扬现代英语及现代汉语是先进的语言;他的这一言论受到了英国人的欢迎,但却让德国人不悦,因为德语属于综合语。
在《英语语法精要》中,他认为讲句法应从意义到形式,讲词法应从形式到意义。在《分析句法》中,他揭示了英语句法的内在规律,并使用符号来讲解句法结构。《现代英语语法》是他最大的一部著作,共七卷,按历史原则编写,大多数材料引自文学作品,因为他的口号是“语言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他从1904年动手撰写,而最后两卷直到他去世后才由助手完成。这部巨著是英语语法研究者必读的经典文献。中国语言学家、数学家周海中在大学一年级就自学了这部巨著,从中受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说:“仔细研读它,就会找到打开英语语法宝库的钥匙。”
叶氏还是杰出的外语教育家,是19世纪末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丹麦多年教授英语和法语,为丹麦教育部制订过丹麦方言拼音字母表和新的外语教学大纲,编写过一系列的英语和法语教材。他的小册子《怎样教外语》曾一度被外语教师当作“圣经”,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在外语教育界产生过巨大影响。他倡导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直接法”(direct method),并优先解决语音问题。他认为,教授外语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像学游泳,学生必须浸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他强调指出,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此外,叶氏视语言文字为“便民利俗之器”,所以他一直惦念为世界大同以后的人类预备一种国际辅助语,将它作为母语不同而言语不通的人们之间用于书面或口头交际的工具。1907年,他与好友共创了一种名为“依得语”(Ido)的人工语言,1928年又自创了一种名为“诺维亚语”(Novial)的人工语言,1930年还出了一本诺维亚语词典——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G. Shaw)和美籍荷兰物理学家乌伦贝克(G. Uhlenbeck)都对后者表示过赞许。但后来不论“依得语”还是“诺维亚语”,都不像世界语(Esperanto)那样为人们所接受。
出版图书
荣誉
在语言学史上,叶氏是为数不多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的泰斗人物之一,并有“语言学之父”的美誉。他毕生勤耕不辍、开拓创新,为语言学界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由于在语言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他曾被选为丹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和美国语言学学会的首批名誉会员,并获法国大学院沃耳内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叶氏70岁生日时,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在丹麦著名报纸《明智人》上撰文祝寿,并对其成就及人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W. Labov)在评价20世纪最重要的三位语言学伟人时说:“索绪尔被认为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语言学家,梅耶是历史语言学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叶斯柏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叶氏的语言理论及学术观点泽被后学,影响深远。他的奋斗精神及治学态度激励着不同国家的语言学工作者共同探究人类语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1 10:27
目录
概述
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