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羌汗国王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尔羌汗国王陵,又称阿勒屯麻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阿勒屯德尔瓦兹以北,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的王陵,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历史沿革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为悼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个汗王苏里唐·赛义德汗,修建叶尔羌汗国王陵。
2013年4月22日,新疆莎车县利用国家文物局投资100万元,对叶尔羌汗国王陵进行整体全面维修。
遗址特点
叶尔羌汗国王陵在布局和图案装饰等方面,别具风格,体现了伊斯兰优秀建筑艺术。王陵及清真寺由三部分组成,西边是阿勒屯鲁克清真寺,东边是阿勒屯水池,中间是阿勒屯麻扎(意为纯金的陵墓),总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阿勒屯麻扎又分为几个单独部分。埋葬汗王和他们的宗教信徒的墓地,由砖墙和木栅栏围起来,筑有琉璃砖装饰的大门,大门内是全用砖砌成的一排排坟墓,墙和坟墓外面,是用各种纹样图案的石膏花和有各种铭文的花砖装饰。前方插着各种彩旗。居室单独修建,整个麻扎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叶尔羌汗国王陵及清真寺除葬有苏里唐·赛义德汗之外还葬有阿布杜热西德汗、阿布杜克里木汗、穆罕默德汗、艾哈迈特汗、阿布杜里提甫和他们的子孙及木卡姆学者、诗人阿曼尼莎汗
叶尔羌汗国王陵中影响最大的是十二木卡姆套曲的整理、合成者,音乐大师阿曼尼莎汗王妃。为她修建的麻扎,方体圆顶白墙。两层挑檐向外伸展,第一层的挑檐是由高大的廊柱支撑,廊柱上雕刻图案,柱裙为方形,柱头为多校、多层型,柱体为八面型。立柱与菜室间的回廊顶部装饰着角隅纹样和单独纹样。墓室的外壁墙面装饰着浮雕花卉纹样和几何纹样,四面门窗用镂雕和贴雕方式,装饰着各种传统几何纹样和花卉纹样。
文物遗存
雕塑、铭文
叶尔羌汗国王陵园内墙和“必修克”(坟墓)外壁以石膏雕塑图案和铭文,显示出了它在建筑艺术方面的特性,充分表现了莎车在叶尔羌汗国时期的文化及建筑风格。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阿曼尼莎汗出生在提孜那甫河畔的夏河塔塔尔村,就是今天的莎车县喀拉苏乡夏甫吐鲁克村。阿曼尼莎汗13岁就能写诗、作曲。阿曼尼莎汗成为王妃后,把主要精力用来整理、规范木卡姆。她之所以致力于木卡姆的整理与规范工作,是因为维吾尔人在10世纪皈依伊斯兰教之后,维吾尔木卡姆传入西方,阿拉伯、伊朗音乐也进入新疆维吾尔地区,导致维吾尔木卡姆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杂乱。阿曼尼莎汗在宫廷乐官喀迪尔汗的协助下,将一批有名望的木卡姆乐师邀请到宫中,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工和整理。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的意思就是“古典音乐”,而十二木卡姆其实就是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每一个木卡姆都有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都是西域特有的萨塔尔、弹布尔、热瓦甫、手鼓、都塔尔等。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阿曼尼莎汗死于难产,离世时年方34岁。为了祭奠阿曼尼莎汗二十年来潜心整理十二木卡姆的功绩,阿曼尼莎汗以叶尔羌第二代汗王王妃的身份获准葬入叶尔羌汗国王陵。人们不忍心将她和难产而去世的女儿分离,便修建了大小两座陵墓将她们葬在了一起。莎车人以阿曼尼莎汗为骄傲,为她又修建了纪念陵墓。十二木卡姆于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中国发射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向太空播放的30首中国歌曲中,就有十二木卡姆选曲。
文物价值
叶尔羌汗国王陵对于研究叶尔羌汗国宫廷制度、王位继承、君王葬礼具有较高的价值,也是研究维吾尔殡葬礼仪的物质材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维吾尔建筑史的经典之作。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叶尔羌汗国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叶尔羌汗国王陵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阿勒屯德尔瓦兹以北。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叶尔羌汗国王陵,路程约5.1千米,用时约14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22: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