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文庙
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县文庙,位于叶县古城的东南隅,在如今的叶县县城中心街南侧。东、南临古城墙,西临叶县四眼井街。总占地面积29494平方米。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叶县文庙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县城中心街南侧,古县城的东南隅,东南侧紧邻古城墙。叶县文庙始建于金代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
建筑特征
叶县文庙整座建筑群呈中轴线对称结构,中轴线上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愤乐亭;状元桥和泮池;棂星门和圣域门、贤关门;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及其东、西庑房;藏乐库等。东副线上还有文昌阁、崇圣祠等重要建筑。西侧有忠义祠。大成殿后是儒学。文庙初成时,建筑林立,文柏苍翠。清代志书称其“虬松古柏,郁然苍翠,环桥之上,秾桃郁李,灿盈其门”。叶县文庙历经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历数次兵焚、修葺。解放后作为叶县县委所在地而得以完整保存。
首先,我们眼前的高台建筑为文昌阁。台高6米,供俸的是文昌帝君,是古代传说中掌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古代文人及求取科名者所尊俸的星宿。古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登高远眺,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愤乐亭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它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由知县许鸿翔创建。愤乐亭也称状元亭、八角亭。愤乐亭原建于泮池桥上,于清光绪年间因损坏而移建于泮池前。愤乐亭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周边八根小八角檐柱,为抵挡风雨侵蚀,采用青石质,亭内四根金柱为木质。亭子造型玲珑剔透,风格独特。它的半开伞状的建筑形态,在中原地区现存古代建筑中为独有。名称的由来,取意于孔子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句中“愤、乐”二字为亭子命名。亭北侧檐柱上镌刻光绪年间著名书法家,时任河南府教授的万珏篆书体对联一幅“采芹采藻,多士幸游来,当思此地何地;忘食忘忧,诸生窃响往,须学圣人为人。”用笔圆润、飘逸,为书法中的精品
愤乐亭西南有一古井,名曰“四眼井”,又名圣井。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到叶邑拜访叶公后,北回卫国时曾在此饮水。每至夏日井水甘甜,站至井口凉气袭人,每到冬天雾气腾腾,云蒸霞蔚,四眼井寓意学子春夏秋冬一心求学,古时每到桃李花开,学子便聚在愤乐亭下,一边品四眼井茶,一边吟诗做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情画意跃然亭上。
泮池,其名字源于西周时诸侯设立的大学“泮宫”,即早期的庙字称谓。古时入学,又称为“入泮”。人们习惯把文庙前的池子称为泮池,老百姓又将泮池称为孔子的洗墨池。泮池后来就作为文庙水池的专用名称。泮池呈半月形,中间石桥名为“状元桥”。桥东西两侧池中各有石钵一个,左为文运钵,右为武运钵。古时,文人墨客在祭拜孔子后,都以投掷铜钱为自己祈福,传说能连续投入五枚者,便可榜上夺魁。
棂星门为三门四柱式碑坊,明间上置七踩斗拱,正中枋上题“棂星门”为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手迹。棂星,即天田星,古代尊主营农事的神灵后稷为灵星。西汉初期,高祖刘邦规定,祭天先祭棂星,往后历史均被沿用。到宋代,把棂星门移进文庙前,意为用尊天的规格来尊孔。
棂星门的两侧为圣域门和贤关门,古代有考取功名的人才能从棂星门正中入内,一般百姓只能由圣域、贤关二门进入。这两座门就是告诫百姓,入此门,即进入了圣人的地域,不得再有玷污圣人的言行。有清代光绪十年(1904年)的《重修黉宫暨移建愤乐亭碑记》一尊,它详细的记载了愤乐亭原建于状元桥上,后被毁,又移建于泮池前的史实。另外,叶县观存的明代县衙是按五品规制修建的,但此碑记载的时任知县李行恕和千总吴耀魁均为正四品官员。这是叶县县衙官员级别较高的又一有力证据。此碑字体厚重端庄,不失为书法作品中精品。
由棂星门入内为戟门。戟门,即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出宫,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遗宫戟门”。郑玄注引用郑司曰:“棘门,以戟为门。”又《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篇,有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宗或显赫的官署。在文庙中又称“大成门”,它是文庙中大成殿的正门。
戟门两侧东西厢房分别为名宦祠、乡贤祠,硬山砖木结构,分别供奉叶县历代著名官宦及乡贤名儒,以祀纪念。
叶县是古代昆阳和叶县二县合并而成,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名士达人。政绩突出的名宦有:春秋的叶公沈诸梁,汉代王乔,宋代诗人桃尧臣、黄庭坚,金代刘从益,明代高文登,刘国能,清代许鸿翔、欧阳霖等。本地邑人有楚狂接舆陆通,项囊,汉代冯异,高凤,南北朝时宗越,宋代陈与义,明代焦宏、牛凤,清代孙期昌、万钰等,或为隐士,或为高官。戟门西侧有净手池,此乃朝圣净手之地。净手池绿竹摇曳,清水溪溪,给人以肃静庄重之感。
由戟门入内为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唐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皇帝诏辟雍文宣王殿以大成为名,即称大成殿。大成殿呈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深三间,斗拱飞檐,琉璃瓦甍。前檐用清石质小八角石柱及镏金覆莲柱础,造型端庄、古朴、雄浑而不失秀丽
大成殿前耸立着明代及清代修复文庙碑刻各两座。万历十九年,叶县知县高文登修复文庙时,亲自为碑刻题额。明崇祯十一年,县令池洋重修叶县文庙。池洋以及典史郭养浩的名字,在叶县史志中均无记载。这一碑刻的出土,又一次填补了史志的空白。
大成殿自金代始建至 今,在建筑主体上留下了历代修复的木作构件和历史特征,现存的大成殿有宋金时期特征的覆莲柱础,元代的梁架,明代弘治年间的石柱,清代的斗拱。前檐下密集的斗拱,攒攒相连,这种建筑形式,是目 前我国中原地区遗存古建中所独有者。檐下楹联两幅,一为“聚日月华辉,开仁德先河,一派儒宗生民未有;敛天地精魄,辟教化始祖,万世师表旷古烁今”。生民未有,取自孟子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之句。清代皇帝雍正,在曲埠文庙题写了“生民未有”的匾额。万世师表,其意最早见于《三国?颜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世之大圣,仁载之师表者也。”清朝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文庙大成殿上。一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略俱在鲁论;节财用人来远附迩民,丰功皆著史籍”。鲁论,即《论语》,“来远附迩”出自《论语》“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句中。孔子周游列国时,应楚昭王之约,到楚国拜见楚昭王,但是昭王病死军中,孔子就到楚国方外之城的叶邑(今叶县)拜访了叶公沈诸梁。
大成殿中正位原祀:“至圣先师”孔子。两侧配祀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述圣子思。东西两梢间配祀子骞等十二哲,每端六人。
孔子一生推行以“仁”为本,以“礼”为行的行为准则。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达14年。但是,他出生在了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根本无法按自己的理想去改变世界。所以,最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事业。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六艺”教育自己的弟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道德学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大成殿东西两侧为东西庑房,是供奉孔子的七十二位贤人弟子的场所。现辟为展室,东庑房为孔子周游列国过叶故事展,西庑房为孔子施教图和孔子及儒家文化思想展示。大成殿右后侧为藏乐库,是收藏摆放祭孔仪式上礼乐、器具的场所。
文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尊崇和祭拜孔子的礼制庙宇,又称为孔庙、至圣庙。由于相对于祭祀关公的武庙而言,故称文庙。全国有文庙的地方很多,而我市叶县的文庙却有些与众不同。为此,记者日前驱车来到叶县,探访叶县文庙的历史和儒家文化。
历史悠久
孔子宣扬礼教,著书励学,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历了从产生、发展、挫折到成熟辉煌的历史。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后,昭告全国每个府、州、县均建立祭俸孔子的场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为文宣王庙,明代始称“文庙”。
现存的叶县文庙是由金代叶县知县刘从益创建。刘从益,字云卿,金代时应州浑源(今山西浑源县)人。他出身于文学世家。刘从益进士及第,曾累官至监察御史,因与当途者理辩曲直而被免官,后起为叶县令。他初至叶县,遂“修学励俗,劝农思桑”,修建文庙。后任知县克石烈踵而成之。
记者一行在叶县文庙保护管理所所长石保东的带领下进入文庙,实地感受叶县文庙的独特魅力。
叶县文庙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范有序。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愤乐亭、状元桥及泮池、棂星门、圣域、贤关门、名宦祠和乡贤祠、戟门、大成殿及东、西庑房。东侧有文昌阁、崇圣祠、奎星楼。叶县文庙采取前庙后学的布局,大成殿后为仪门、明伦堂、尊经阁等。
石保东说,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世时,就已被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并被后世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不少地方都建有文庙,叶县文庙的历史可追溯到近800年前。
清同治年《叶县志》载:叶县文庙始建于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由知县刘从益创建,续任知县克石烈踵而成之。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知县郭岩增补。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县丞傅壁重修。明代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知县高文登重新修葺。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知县许鸿翔重修。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知县潘见龙重修。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知县石其灏重建尊经阁。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知县陈德秀、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知县鹿传洵相继重修。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知县欧阳霖重修。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县县委、县政府鉴于叶县文庙的重要文物价值,于2005年5月将占用文庙的叶县县委机关进行了搬迁,并开始对文庙进行整体修复。
建筑独特
石保东介绍说,叶县文庙目 前现存的建筑有大成殿、文昌阁、愤乐亭。河南省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对这三座古建进行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成殿、愤乐亭及文昌阁的建筑模式,均为中原现存古代建筑中所罕见。
大成殿,唐代称为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四圣及十二哲的场所。叶县文庙大成殿为砖木结构歇山式建筑,琉璃瓦顶,饰吻兽,挂金铃。斗拱飞檐,采用九踩品字形斗拱,每攒斗拱密接相连,显示出其独特的建筑工艺,其数目之多为中原古建中罕见。自金代始建以来,大成殿遗留下历代的建筑特征,宋金时期的覆莲纹柱础,明代弘治时期重修时更换的青石质小八角檐柱和墙柱,元代的梁檩木架及清代的斗拱椽飞,都记载着历任知县修葺补建的痕迹,也写下了大成殿沧桑的历史。
在修复大成殿时,在殿内西稍间发现一直径1.5米的地道,据一些老人讲述,此地道以前很深,是侵华日军占领叶县时储备武器弹药所建,解放战争后就填平了,现 在只留有遗迹。
记者看到,在大成殿前月台上俯卧着两个青石质碑座,它的名字叫赑屃,传说它是龙的第八子,其特征为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长寿,所以古人用它来驮碑。按我国传统的建筑建造模式,在殿式建筑的月台上面极少有放置碑座的情况出现。对此,石保东介绍说,经过对月台下部地层考证,在现存的月台下面仍有相近高度的砖铺地面存在,故而初步推断,叶县文庙大成殿早期应无月台,后代补建月台的时候,这两个碑座在原地并没有被移动。当然,这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大成殿前还树立着几座石碑。记者了解到,这些都是文庙内出土的历代重修记事碑。其中比较完整的有明代弘治、崇祯年间以及清代顺治和康熙年间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叶县文庙的经过。石保东说,清代光绪年间的《移建愤乐亭暨重修叶县文庙碑记》不但记载了愤乐亭由状元桥上移建至桥前的经过,同时还记录了当时叶县在职的文武官员的品级均为正四品。这对研究叶县的官职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帝君又称文昌星、文曲星。传说是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古时的文人学士,把考中状元、进士步入仕途的心愿寄托于他,故而崇敬祭拜文昌帝君。文昌阁为高台式硬山砖木结构建筑,四周补建回廊,九脊琉璃宝顶,正脊饰麒麟驮宝瓶,两侧由两神人以铁链相牵,造型精巧逼真,栩栩如生。前檐下饰五踩品字形斗拱。平台高约6米,南侧有青石台阶上下。古时祭祀文昌帝君的时候,文人墨客都会在文昌阁前聚会,吟诗作词,盛况空前。
愤乐亭,取意于孔子周游列至叶邑(古时叶县)期间,在叶公沈诸梁处,他对自己的评语。愤乐亭创建于明代,为重檐八角攒尖结构,每条垂脊上均有一仙人呈坐姿,高举右手,形象生动。八根小八角檐柱,为防雨水浸蚀,采用青石质,亭内四根金柱为木质。整座亭子造型像半开的伞状,工艺独特,十分罕见。北侧檐柱镌刻楹联一副:“采芹采藻多士幸游来当思此地何地;忘食忘忧诸生窃向往须学圣人为人。”为清道光年间书法家万钰手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建设结构
近年,在对叶县文庙进行整体修复时,其他建筑的遗址也被清理了出来。石保东告诉记者,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及叶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叶县文化局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在原有保存的古建筑基础上,参照清同治年县志叶县文庙图,重修了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落。
叶县文庙愤乐亭的后面有泮池。文物工作者在查找资料及走访附近群众后得知,叶县文庙的泮池很大,有二三十米的宽度。清《叶县志·艺文志上·记·愤乐亭记》:“学宫前凿泮池,盖仿古者诸侯泮宫之物,中州百余城皆然。其广且深者,唯叶为最。”根据对实地的勘探调查,现 在修复完成的泮池东西宽27米,应为目 前国内现存文庙中最大的泮池。池上为状元桥,在古时,只有得取功名的人才能从桥上通过,而一般的百姓只能由泮池两侧进入文庙。
泮池后是棂星门,《辞源》:棂星原做灵星,即天田星,又为赤星、文星、禄星等名。《龙鱼河图曰》:“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棂星之神。”设棂星门,盖得士之意。为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牌楼,檐下饰七踩品字形斗拱,两侧八字墙,尽显精致华丽,并使庙殿有或藏或露之感。这里的棂星门和后面的戟门一样,古时也是只有得取功名的人才能从中门通过。
棂星门入内有戟门五间,戟门又称大成门,唐代称仪门,因大成殿的得名而改为大成门。硬山式砖木结构,前檐饰三踩品字形斗拱。戟门两侧为名宦祠和乡贤祠各三间,均为硬山砖木结构。在戟门后有梧桐树一棵,和大多数树木不同的是,这棵梧桐树的树头枝叶全部朝北延伸,仿佛也在朝拜殿内的儒学宗师。
戟门入内为大成殿。两侧东西庑房各七间,庑房内供奉着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前檐下饰一斗三交麻叶斗拱。大成殿西侧有三间藏乐库,硬山式砖木结构,它是收藏文庙祭祀用的器乐、祭品等物件的地方。
大成殿东侧为崇圣祠,正房三间,独立的院落。崇圣祠又名启圣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孔子父母为齐国公和鲁国太夫人。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元文宗加封其父母为启圣王、启圣王夫人。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诏令全国文庙建启圣祠,奉祀孔子父母。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封孔子五代先世王爵,共同合祀,启圣祠更名为崇圣祠。
叶县文庙采用前庙后学的布局,儒学在文庙后,大成殿后为仪门五间。仪门后为明伦堂五间,明伦堂又称彝伦堂,是强化儒教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生员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明伦堂内有左右题名碑,左书《科员》,右书《贡生》。明伦堂东西分别为日新斋、时习斋各三间,是儒学中重要的学习场所。明伦堂后为尊经阁,是存放文庙儒学典籍的场所。
叶县文庙历史悠久,是十分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据悉,国庆节期间,叶县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将提前对外开放,届时,叶县文庙与我国唯 一的明代县衙———叶县县衙以及叶县明清街遥相呼应,构成了叶县古建筑文化旅游的新格局。人们在此旅游休闲的同时,还能品味到古城文化,了解这里的民风民俗,尽情感受叶县古城神秘而温馨的历史遗韵。
文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尊崇和祭拜孔子的礼制庙宇,又称为孔庙、至圣庙。由于相对于祭祀关公的武庙而言,故称文庙。全国有文庙的地方很多,而我市叶县的文庙却有些与众不同。为此,记者日前驱车来到叶县,探访叶县文庙的历史和儒家文化。
参考资料
叶县文庙.叶县网.
叶县文庙.博雅旅游分享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5 15:05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建筑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