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心肌病
心脏疾病名称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rn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 ARVC)也称为右室心肌病(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 ,本病是一种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的心肌病,30 %患者呈家族性发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80 %以上病例年龄在7~40 岁之间,男性占60 % ,男女发病之比为2 .7 : 1 。临床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进行性扩大、难治性右心衰,猝死多见于年轻患者。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多见,可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与右心室病变范围有关,可分为下列三型。
1 .心律失常型 以右心室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反复晕厥或猝死为首发征象。由于发
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诉心悸、胸闷、头晕。少数病例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2 .右心衰竭型
多见于右室病变广泛者。临床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淤血性肝肿大,下垂性浮肿和浆膜腔积液等体循环淤血征象。
3 .无症状型 少数患者没有症状,在常规X 线检查时发现右心室扩大。
本病主要体征为右心室增大,部分病例出现肺动脉瓣听诊区S2固定性分裂、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收缩期杂音、右室性S3。
治疗
由于病因不明,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针对右心衰进行治疗,发生心律失常可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室速选用胺碘酮等。对反复发生室速患者,行射频消融室速病灶、置入埋藏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治疗或心脏移植。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附壁血栓形成。.
病因和病理
本病的病因未明。家族性发病颇为常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脏ryanodine 受体基因(RyR2)突变是参与ARVC 的一个致病基因,染色体位点为lq42 ,心脏ryanodine 受体参与儿茶酚胺介导的室性心动过速。盘状球蛋白(plakoglobin)基因缺陷可能造成心肌损害、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取代。主要病理特点是右室局部或全部心肌为纤维或脂肪组织替代,肌小梁变平,偶有少量单核细胞或炎性细胞浸润,心内膜可贴近心外膜,病变区心室壁变薄可伴瘤样扩张,部分病例亦可累及心房和左心室。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大多数病例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或频发室早,部分病例表现为多形性室速,房性心律失常、病窦、房室传导阻滞。
2 .心脏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右心室扩大、收缩活动减弱和局限性反常运动、室壁变薄、室壁瘤样膨出,可有附壁血栓形成。
心脏磁共振显像可以提供右心室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证据,但特异性较低。右心室造影显示右心室腔扩大、右心室收缩减弱和局限性运动障碍,三尖瓣下与漏斗部膨出合并肌小梁肥大对诊断ARVC的特异性96 %、敏感性87 . 5 % ,但极度扩大的右心室显影欠佳。
3 .电生理检查
通过心内膜标测技术发现激动通过右心室传导缓慢,通过病灶部位更慢,由于传导速度不均可形成折返环,因而本病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不仅可以确定室速部位,也为药物选择或消融室速病灶提供参数。
4 .心导管及心内膜活检
右心房、右心室压正常,右心衰时可增高。心内膜心肌活检可发现右室局部或全部心肌缺如或减少,被纤维或脂肪组织替代,偶有心肌细胞变形、少量单核细胞或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右心室扩大、发作性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胸前导联(Vl~4 ) T 波倒置,ST 段见小棘波,结合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生理检查可以确诊。对于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心内膜活检才能确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3:40
目录
概述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