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宝霞
2006年第9号强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宝霞(英语:Severe Tropical Storm Bopha,国际编号:060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0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nday)为2006年太平洋台风季第9个被命名的风暴。“宝霞”一名由柬埔寨提供,是一种花卉名和女孩名。本次为“宝霞”一名第二次使用。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方法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宝霞”(Bopha)是柬埔寨提供的名字,是一种花卉的名称同时也是该国小女孩常用的的名称。这一名称本次是第二次使用,在命名表上排在第15位。
发展过程
一个热带扰动在8月4日于冲绳县东南约560海里处生成,2006年8月6日日间,该热带扰动在琉球群岛近海迅速增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编号10W,日本气象厅在6日20时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命名宝霞,国际编号0609。同时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8日早上5点钟风暴中心位于台湾省台东县以东大约48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3.0度、东经125.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预计,风暴中心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逐渐向台湾东部沿海靠近。
8月7日8时,宝霞位于琉球群岛近海,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时宝霞位于东西向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南侧,受东风气流引导,向西微北移动,时速约20至25公里。同时,日本气象厅也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17时,中央气象台给予其25m/s,985百帕的第一次巅峰风速。20时,日本气象厅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分别给予其55kt,980百帕和50kt,987百帕的第一次巅峰风速。23时,台风进入中央气象台24小时警戒线,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8月8日2时,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8月8日,华东上空的副热带高气压单体为宝霞带来干空气的中层入侵作用,使其发展缓慢,且由于另一股热带气旋桑美夺去季风槽之大量水汽,宝霞的环流相当细小。5时,中央气象台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16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当天晚上,华东高压及“桑美”共同引导宝霞转向西南偏西移动。8日20时,中央气象台给予其23m/s,990百帕的第二次巅峰风速。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表示其已进入责任区并命名为Inday。9日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予其55kt,984百帕的第二次巅峰风速。“宝霞”的中心于9日凌晨3时20分前后在中国台湾省台东县成功附近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九级。
随后“宝霞”穿越台湾中部,明显减弱。出海后,台风风力再次有所增强,9日8时,中央气象台给予其23m/s,990百帕的第三次巅峰风速。此后由于台风桑美更加逼近,吸收了“宝霞”的大量水汽,“宝霞”逐渐减弱,低层环流中心(LLCC)逐渐裸露,稍后便完全裸露。
8月9日10时,宝霞进入南海后因缺乏水汽支援及高空辐散受华东高压所抑制,14时,它进一步减弱,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同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10日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20时,由于已经很难确定其环流中心,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
8月11日,宝霞在香港西南方约35公里,即外伶仃岛附近海域减弱为低压区。此强烈热带风暴与比它强的台风桑美发生藤原效应,一度在南海徘徊。
在事后发布的台风年鉴中,中央气象台取消了对“宝霞”第三次巅峰的风速评价,改为一直减弱,而将第二次巅峰的强度提升为强热带风暴
预报预警
台风“宝霞”在靠近中国后与台风桑美发生藤原效应,因其处于弱势位置,因此路径变化较大。对此,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等省区均发布了台风预警。受第9号强热带风暴“宝霞”的影响,2006年8月8日,福建省气象局发布台风蓝色预警,认为“宝霞”可能登陆福建,并带来大风和暴雨,预计受强热带风暴“宝霞”外围影响,9日到10日,全省沿海东北风6到7级,阵风8到9级,9日到10日,沿海地区部分县市有中雨到大雨,局部县市有暴雨。8月8日,由于台湾岛东方的太平洋海面的“三胞台”共舞,其中轻度台风“宝霞”离台湾地区仅600多公里,台湾“中央气象局”7日晚上八时半已发布海上台风警报,预计8日台湾北部、东半部地区就会开始出现短暂阵雨,稍后台湾“中央气象局”又发布了陆上台风警报。2006年8月9日,浙江省温州市沿海海面风力逐渐增强到阵风7-8级。为确保出海船舶安全,当地边防部门迅速启动防台工作预案,提醒动员各类出海船舶进港避风,及时做好各项防范准备工作。广东省广州市副市长苏泽群2006年8月9日专门召集气象、水利、水文专家会商后指出,虽然“宝霞”有减弱的可能,登陆地点也不一定在广州,但有关部门对防范工作务必要重视,超防限水位的水库要继续放水,所有出港渔船必须要在10日之前全部回港避风。2006年8月8日晚上,由于“宝霞”已经进入台湾海峡,并可能进一步靠近香港,香港天文台在20时40分发布一号戒备信号,8月10日,本港受“宝霞”相关的外围螺旋雨带的影响,有大雨及雷暴,香港天文台在0时10分发出黄色暴雨警告。“宝霞”当日稍后时间在海上消散,香港天文台在晚上10时10分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
台风影响
台风“宝霞”与台风桑美发生藤原效应,共同造成中国浙江、福建、台湾等地4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83,房屋倒塌5.4万间,农作物受灾18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12.5亿元。其中对大陆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台风“桑美”造成,对台湾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台风“宝霞”造成。
参考资料
已退役台风名称.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
2006年台风最佳路径.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5 13:46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