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遗址,位于中国贵州省
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为战国至汉代考古遗址。
历史沿革
1958年,可乐遗址发现第一批出土文物。
1960年11月至1961年1月,贵州省博物馆在中寨发掘7座汉墓,出土文物40余件,以及铜币160多枚。
1976年11月,贵州省博物馆在水营雄所屋基发掘2座汉代墓,出土文物130多件。
1977年,贵州省博物馆与赫章县合作,发掘水营雄所屋基等地及祖家老包战国至汉代墓葬47座,试掘柳家沟战国遗址75平方米,共出土文物600余件。
1978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再次发掘祖家老包、锅落包、罗德成地战国至汉代墓葬158座,出土文物500多件。
1980年6月,毕节地区文物干部培训班学员在贵州省博物馆业务人员的指导下,发掘猪市包墓葬10座。
1981年7月,贵州省博物馆配合公路建设,发掘祖家老包一带墓葬20余座,出土文物10件。
1988年3月至7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粮管所所在地汉代遗址175平方米。
1992年10月至11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再次发掘粮管所所在地汉代遗址200平方米。
2000年9月至10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领队宋世坤研究员和考古所所长梁太鹤研究员的率领下,第九次进驻可乐,发掘了108座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文物547件。
截至2022年,可乐遗址已进行有10次发掘,出土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文物。
遗址特点
布局
可乐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可乐河两岸的丘陵坡地上,包括汉代遗址和战国时期的当地少数民族(即夜郎)遗址和墓葬两类。汉代城址位于可乐河南岸,平面为“猪心形”,面积约6~7万平方米,有夯土城墙环绕。夜郎文化遗址距汉代城址约1千米,位于可乐河北岸。
特点
可乐遗址文物保护区由15个墓群和1个汉人遗址、1个夜郎民族聚落遗址、1个汉代工业遗址组成,占地面积9.4平方千米。保护区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面积共21.4平方千米,遗址范围包括可乐乡政府机关及可乐村、农场村、大田村等。截至2020年,保护区域涉及可乐民族乡4个村、14个村民组,文物保护区面积9.4平方千米,约有战国至秦汉时期古墓近万座,已发掘的墓葬还不到十分之一。
已经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级各类文物近3000件,占全省同时期出土文物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国保级文物20余件。
考古人员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平均不到4平方米就有1座,并且不同时期的墓葬叠压在一起,为贵州考古所罕见。
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独特的夜郎文化以及秦汉时期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套头葬”,这种葬式以铜釜套头、铜釜或铜铣套脚,为全国已经发掘的古墓葬中罕见。
文物遗存
可乐遗址汉代城址出土大量青铜戈、矛、钱币、瓦当、花纹砖等建材及陶、铜、铁等生产和生活用品。夜郎文化遗址距汉城约1千米出土石器、铜器、陶器。汉墓一般规模较大,随葬少量金、银、玉等饰件及铜、铁、陶器等物;少数民族墓群出土有少量陶、铜、铁、漆器等随葬品。
截至2024年1月,可乐遗址已发掘370座墓葬,出土文物2000余件。
历史文化
两千多年前,夜郎古国曾经在贵州创造出灿烂的夜郎文化。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滇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等,共同构建了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文化体系。虽然夜郎古国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而消失,但随着近年来夜郎考古发掘的推进,特别是黔西北地区彝族文献的破译,夜郎古国的神秘面纱已被初步揭开。
“可乐”是彝语“柯洛洛姆”的音译,意为“中央大城”。据彝族文献记载,战国至秦汉时期,可乐的城镇规模、商业繁华、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都与大理、昆明、成都、重庆齐名,是当时西南地区的五大都市之一。
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遺唐蒙为中郎将通南夷,会见夜郎侯多同,双方达成了在夜郎地区设置郡县的协议。随即,西汉王朝在夜郎地区设置了
犍为郡,赫章可乐是犍为郡12县中的汉阳县治所,且还是犍为郡军事机关和驻军所在地。
所获荣誉
2002年4月,可乐遗址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物价值
可乐遗址对研究古代夜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于研究古代夜郎文化与汉王朝在古夜郎地区的行政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被誉为“贵州考古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
文物保护
单位评定
2001年6月25日,可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措施
2010年10月,可乐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参观信息
可乐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可乐乡。
自驾:自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人民政府自驾驱车前往可乐遗址,途径毕威高速、X770县道,距离约78千米,用时约9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