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召(拼音:zhào、shào)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口刀声,本义指召唤、叫人来,特指君王唤使臣下,又指长辈呼叫晚辈。由召唤引申为招致、导致,此义后用“招”表示。以上义读zhào。召(Shào)曾是周文王的儿子召公奭的封邑,后用为姓。
文字源流
“召”通常被认为是形声字,本义为召集、号召。从甲骨文(图1)字形看,上部是“刀”,是一种切割工具,在这里作声旁表音;下部是“口”字,在这里作形旁,因为召集、号召都要用口发出呼唤。从古至今,“召”字的变化都不太大,只有笔势上的变化。
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图A,金文作图B(隶定作“𥃝”),文献中召公奭之“召”即作此形。学界一般都把“𥃝”与“召”看作一字异体,其实这两个字意义上没有关联,字形上也没有衍生关系,本来就是不同的两个字。西周金文中二字偶尔混用,当是音同通假。甲骨文中,“𥃝”多作地名;“召”多作方国名(“召方”)。召公之召读为shào,本是召公奭的采邑,文献中或作“邵”,地名字加邑旁,后以地为氏。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二上】【口部】直少切(zhào)
𧦝也。从口刀声。
说文解字注
“𧦝也”注:《言部》曰:“𧦝,召也。”
“从口,刀声”注:直少切,二部。
广韵
直照切,去笑定 ‖ 刀声宵2部(zhào)
召,呼也。直照切。一。
寔照切,去笑常 ‖ 刀声宵2部(shào)
邵,邑名。又姓,出魏郡,周文王子邵公奭之后。寔照切。七。
召,上同。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召;部外笔画:2
(zhào)《唐韵》直少切。《集韵》《韵会》《正韵》直笑切。并潮去声。《说文》:𧦝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诗·齐风》:自公召之。《礼·曲礼》:父召,无诺唯而起。
(shào)又《广韵》《正韵》实照切。《集韵》《韵会》时照切。并同邵。《广韵》:邑名。《诗·序》:甘棠,美召伯也。笺: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
又姓。《广韵》:召公之后。《前汉·循吏传》:召信臣,九江寿春人。《氏族博考》:春秋召与邵一氏,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邵。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刀”略宽、大,“口”略窄、小。“刀”,居上半格;㇆(横折钩)从左上格起笔,钩底过横中线;撇从竖中线起笔,撇尖伸向左下格。“口”居下半格,上宽下窄,左侧不超过㇆(横折钩)起笔,右侧与“刀”的折点上下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09:52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