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卖,指吆喝着招揽买主。是从古代开始一直流传的一种小贩招揽生意,吸引顾客的一种方式。亦称吆喝,也叫市声或货声。
出处
引证解释
指吆喝着招揽买主。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至於街市小儿叫卖小而黑者为酸葡萄,品斯下矣。”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蹂躏》:“姐姐去摆摊子,自己又推着车子出去叫卖。” 萧殷 《桃子又熟了》:“墙外忽然传来一阵响亮的叫卖声:‘水蜜桃呵!又大又甜的水蜜桃!’”
基本含义
叫卖,亦称吆喝,也叫市声或货声。这是一种初级的广告形式,也是一种历史现象。《韩非子·难势》载:“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这个卖矛又卖盾的“
自相矛盾”的故事,可以说是叫卖在典籍上最早的记载了。自从西周时有了商品交换,随着贸易的发展,形成了“行商
坐贾”。而经商者求
买求卖心切,必然用叫卖这种方式(
坐贾有自己的店铺无需叫卖),尤其是那些做小生意的小商贩。所以,走街串巷叫卖的历史非常悠久。
近些年,可能是由于怀旧的原因,在舞台和
庙会上,有人在模仿从前的叫卖声,有的学得确实很像,但听了总觉得是“假的”,因为是吃饱了喝足了在表演,而缺少了沧桑感、真实感和历史环境。但不管怎样,这些模仿的叫卖声,让年轻人知道了从前北京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也让那些怀旧的人找到了一种感觉。而听那真正或嘹亮悠扬、或
低回婉转、或沙哑短促的叫卖声,再吃着那香甜可口、地道、充满风尘气的小吃,只有在梦里了。
就北京来讲,那京味儿、
京韵,悠长悦耳、
抑扬顿挫的叫卖声由来已久,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了京味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
庙会集市上,还是大街小巷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从我记事儿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一直到五十年代中,这种市声几乎每天都不绝于耳。
俗话说“
卖什么吆喝什么”。从前京城小商贩所卖物品及其叫卖声,大都是按季节和节令而异的。但也有一些小商贩常年都叫卖同一物品,是无季节之分的。这其中包括一些手艺人,像修理皮、便鞋的,修理桌椅板凳的,磨剪子抢菜刀的,修理雨旱伞的等,都有其自己的吆喝声。
其它相关
按季节和节令而至的叫卖
按季节和节令而至的叫卖,非常有特点。例如,春天到了,胡同儿里便传来了卖烫面饺的叫卖声:“烫面的饺儿——热来哎……”因为这种饺子都是用多半开的水和面,所以叫烫面饺。卖主儿无论是担着挑子,还是推两轮小车,都是现做现卖。带着面、馅儿,小火炉、
笼屉等炊具,十分方便,很受欢迎。“大小哟——小金——鱼儿嘞哎……”卖小金鱼儿的担着挑子颤悠悠地吆喝着来了。
到了春夏之交天气渐热了,胡同中便出现了
卖凉粉儿、扒糕、江米藕、“雪花落”的了。“雪花落”其实就是刨冰。把一块天然或人造冰刨成碎末儿,盛在盘子里,浇上果露之类的香料,冰凉可口。夏天儿挥汗如雨,一盘刨冰刚吃了一半儿,全身的汗水立马就消失了,所以“雪花落”是从前大众化的消暑佳品,而且还非常便宜。我儿时,夏天儿吃得最多的就是“雪花落”。卖者除了叩打着
冰盏外(两个铜碗拿在手中互相叩打发出声响)还吆喝着:“哎——雪花落,好吃不贵嘞哎——尝尝口道!”又吆喝:“给的就是多嘞,盛的就是多哎——又凉又甜——又好喝!”
“活秧儿的——老玉米嘞哎……”、“五月鲜儿来——嫩的嘞哎!”吱吱的车轮声响声,卖煮老玉米的推着独轮木车来了。所谓活秧儿即是说,这老玉米是新掰下来,又鲜又嫩。
那时夏天儿常听到的叫卖声就是卖西瓜的。大街上的瓜摊儿大都切成块儿零卖,卖主儿拿把芭蕉扇,边轰赶着苍蝇边吆喝:“吃来哎——闹块儿尝咳——沙着您的口儿甜——这依个大嘞哎……”也有吆喝:“大西瓜咳,脆沙瓤儿嘞——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块儿嘞吃哎……”悠长悦耳,形象生动,非常动听,让人不由地走过去花五分钱来块儿尝尝。
芸豆饼硬面饽饽的叫卖
卖芸豆饼的也是用椭圆木箱,吆喝声是:“烫手热嘞哎——芸豆饼噢……”这芸豆饼都是当时现做的。
小贩的木箱中盛放的都是煮好的特别烂乎的芸豆,热气腾腾,用白棉垫盖着。有人买时,他将适量的芸豆放在一块干净的
白布上,把口儿拧紧,在手掌上拍打挤压成圆饼状,再撒上椒盐儿,香甜可口,老少咸宜,就是凉了也特好吃。
硬面饽饽也是京城的一种小吃,做法是半发面再往里戗干面,吃着特别筋道,能禁时候。卖主儿都是晚上,甚至午夜,有时能卖到
五更天。寂静的夜晚,有时一觉醒来,听到的除了阵阵寒风外,偶尔从胡同儿里传来一声“硬面——饽饽……”中间还有休止符,声音悠长,徐缓拖尾。
京城的几十种叫卖声,持续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那时候,大街与胡同儿中的小商贩已经渐少了。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所有的货声再也听不到了,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使然。
卖铁蚕豆之类叫卖
记得那会儿有一位中年汉子,常在下雨阴天的时候来我们胡同儿卖
铁蚕豆。他卖的虽然都是炒
蚕豆,但分酥皮儿、铁皮儿两种。酥皮儿的
蚕豆都炒开了口儿,口感酥脆、好嚼。铁皮儿的不开口儿,很硬,嚼时特费劲。妈妈不给我买铁皮儿的
蚕豆,说怕把牙崩坏了。那会儿只要一听到“酥皮儿的——
铁蚕豆喽……”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也要跑出去买。 秋天是河鲜儿上市的季节。所谓河鲜儿就是菱角、鸡头米、莲蓬、荸荠、白花藕等。常来我们胡同儿的
小贩50岁开外,肩担着挑子,挂着两个荆条编的筐。用手捂着一只耳朵吆喝着:“哎咳,买白花藕哎,好鲜的菱角、鸡头的米嘞哎……”,或是“鲜菱角来买——老菱角嗷……”我经常买的是他的菱角,只要听到他的声音,我就和妈妈要钱。他用一特制的夹剪,先剪去菱角的两个尖儿,然后将菱角的中间再来一剪,但不剪断。不管你买多少,他都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剪,非常认真,很有耐心。剪完,用鲜荷叶包好。买鸡头米也是用夹剪从中剪开,用荷叶打包儿。
北京的冬季天儿是寒冷的,但每天来胡同儿里的小商贩仍然不少,这时的叫卖声以吃食为主,像豆汁儿、灌肠、牛肝儿牛肉、糖葫芦、挂拉枣儿、烂乎
蚕豆、芸豆饼、水萝卜、
蒲帘子、硬面饽饽等。一声苍凉的“赛梨咧——辣了换……”人们都知道,这是卖水萝卜的;“烂乎嘞哎——
蚕豆……”卖五香
蚕豆的来了。和
铁蚕豆相反,这是用花椒、大料加上盐等煮的蚕豆。卖主儿单肩背一椭圆形的木箱,手提一个支架。卖时将支架打开支在地上,把木箱放在上面。打开铺盖在蚕豆上的
白布棉垫子,还冒着热气的、张开了嘴儿的蚕豆香味儿扑鼻。因为他每天早晨8点多准到胡同儿来卖,所以我天天都拿着吃饭的蓝边白碗买
五分钱的,给多半碗,当早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