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陌生人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
《只爱陌生人》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科林和玛丽来到一座疑似威尼斯的异域名城度假,期间邂逅了古怪的当地夫妇罗伯特和卡罗琳,最后科林被莫名其妙地杀害,剩下玛丽形单影只地踏上归途的故事。该小说表达了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施暴与虐杀等恐怖另类主题。
内容简介
科林和玛丽是一对情侣,两人在一个不知名的意大利城市结识了本地人罗伯特夫妇并“偶然”知道了罗伯特夫妇之间的畸形性虐待关系。这个秘密的发现让科林和玛丽在惴惴不安的同时却又产生了一种隐秘的兴奋,并最终诱使科林和玛丽不自觉地再次走向了罗伯特的家,导致了玛丽被下迷药而眼睁睁地看着科林被罗伯特和卡洛琳共同虐杀、奸尸。
创作背景
人文背景
二战后,欧洲各国普遍进入战后重建和休养生息状态,经济复苏带来了文化上的新景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出现了形形色色所谓离经叛道的青年亚文化,如特迪青年、摩登族、光头仔和嬉皮士等。在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反战运动乃至民权运动的风潮中,英国青年亚文化也走向高潮。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麦克尤恩沉迷于披肩发、致幻剂等营造出的亚文化生活之中,1972年他用处女作所得稿费购买了一辆大巴士加人了去阿富汗朝圣的嬉皮士行列。麦克尤恩的亚文化实践不仅表现在生活层面,也表现在了他的早期创作之中。
麦克尤恩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他想要创作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文学领地,一个充满恐怖、暴力和各种欲望的地带,因此他在小说中自觉运用诸多后现代叙事技巧来表现宏大的叙事主题。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传统哥特小说中的复仇、谋杀主题让位于他对后现代化会、历史、科技、两性关系等主题的深入思考,麦克尤恩将哥特小说的恐怖特征与后现代人与人的异化关系相结合,展现后现代生活的危机,自觉运用后现代创作技巧,以哥特小说的恐怖、怪诞等特征对应后现代都市异化的种种场景,不仅表现了作家对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使其小说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其他哥特小说的后现代性,从而赋予哥特小说新的、独特的内涵。
《只爱陌生人》的创作,融合了麦克尤恩童年的孤独、中学的怨愤情绪以及哥特小说的恐怖特征和后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
人物介绍
罗伯特
主人公罗伯特有一个专制、控制欲很强的父亲,他父亲是外交官,他有四个姐姐。罗伯特是家里的宠儿,是父亲的最爱。罗伯特崇拜男性的力量,他是同性恋又是施虐者。
罗伯特初次见科林就不断与科林进行肢体接触,或握住他的手、拽住他、把手搭在他肩上到最后抚弄他的头发。在科林和玛丽被骗至罗伯特家中后,罗伯特还偷窥科林的睡姿。更令人惊悚的是,罗伯特和妻子为了满足个人的无法按捺的情欲,不惜用锋利的剃刀割断科林的动脉然后猥亵尸体。罗伯特采取这种极端做法有着深刻的个人原因。罗伯特从孩提时代就十分崇拜大男子主义思想十足的父亲,却受到了自己一贯压制的姐姐们的无情嘲弄,从此他对女性有了一种深藏内心的憎恶和逃避。
在遇到卡罗琳后,罗伯特又意外查出他自己的精子出了问题。他开始折磨妻子卡罗琳,而卡罗琳却意外地发现她自己受到的惩罚和侮辱竟然成为快感的源泉。
卡罗琳
卡罗琳看似是一位温婉好客的女主人,实则是虐杀案的帮凶。卡罗琳有一张苍白、脱离了躯壳的脸。她自小便认识罗伯特,两人青梅竹马。但卡罗琳内心的软弱导致其性格缺失,传统男性社会的价值观渐渐植根于卡罗琳的心中,从臣服到忍受性虐待,甚至发展到变为受虐狂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心理演变。这种消极的心理导致卡罗琳性格上的扭曲,她在逐步认同以丈夫为代表的男性社会价值观的同时,逐步丧失了女性的个人价值。在卡罗琳看来,女人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男人的存在,女人的一切都要依附于男人。作为女性的她已完全丧失了个体差异,沦落为男性世界中的微尘。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施暴与虐杀
该小说中罗伯特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的行为时常令人匪夷所思,正如麦克尤恩所说,罗伯特在该小说中更像一个密码而非一个人物,然而解密罗伯特需要从他外交官的父亲入手,因为《只爱陌生人》小说中的父亲在罗伯特成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只爱陌生人》小说中,罗伯特的父亲即是麦克尤恩所指的“暴君父亲”。罗伯特的父亲是外交官,所有人都怕他。罗伯特的母亲以及四个姐姐和大使都怕罗伯特父亲。罗伯特的父亲眉头一皱,谁都不敢开腔了。在饭桌上一句话也不能讲,除非罗伯特的父亲先跟其他人说话。每天傍晚,罗伯特家里所有人都得腰杆笔直地坐着,听罗伯特的父亲大声朗读。罗伯特的父亲是个专制、控制欲很强的人,但远不止这些。
罗伯特提起他童年时发生的一件事情:罗伯特是家里的宠儿,是父亲的最爱,但姐姐们就不一样了,姐姐们几乎每件事情都要得到父亲的同意才可以去做,一次晚餐时,姐姐们恳求父亲允许她们参加学校的参观活动时不穿白色袜子以及单独去剧院等等事情时,罗伯特的父亲突然站到罗伯特的座位后面,此时罗伯特在母亲身边坐着,罗伯特的父亲朗声大笑。罗伯特的父亲从罗伯特的腿上把餐巾拿起来,塞进罗伯特衬衣前襟里。“看呀”,罗伯特的父亲说。这就是下一位一家之主。你们必须时刻记得帮助罗伯特保持他已经形成的好的方面。然后罗伯特的父亲就让罗伯特来解决争端,自始至终罗伯特的父亲都把手放在罗伯特那儿,用两个指头轻轻捏着罗伯特的脖子。罗伯特的父亲会说,“罗伯特,姑娘们能像他们的母亲那样穿丝袜吗?”而十岁的罗伯特就会朗声回答,“不,爸爸。”“他们可以没有妈妈陪伴就去剧院吗?”“绝对不行,爸爸。”“罗伯特,她们能让她们的朋友留下吗?”“想都甭想,爸爸。”罗伯特回答得豪情满怀,一点也不知道罗伯特被利用了。也许这是唯一的一次,可对罗伯特而言这却是他在童年时的每个傍晚都会发生的。然后罗伯特的父亲就会回到餐桌顶头的座位上,假装非常难过。罗伯特的父亲开口的第一句话就使得罗伯特看似可以自由的选择已经没有自由了:罗伯特你是下一个一家之主,所有人都要向你学习,你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实际上,罗伯特被命令自由而热情地拥抱强加在他身上的选择,一个无论如何都要做出的而又让人看上去是出自自愿的选择,罗伯特做出的是没有任何自由情况下维系一种自由选择的假象。事实上,罗伯特的父亲制造了一个谎言:是罗伯特不让姐姐们干那些事儿。而后,罗伯特的父亲又煽动情绪试图制造内部矛盾:姐姐们从此怀恨罗伯特。最后罗伯特的父亲又虚伪地显示出同情:不是爸爸不帮你们,是罗伯特不同意。而这也正是极权统治的思维逻辑和控制手段。
极权主义运动肇始于谎言,为了铲除异己,他们编造阴谋。在罗伯特心里,他父亲就是绝对的权威,掌握绝对真理,罗伯特的父亲相信他什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就像是上帝。神是不容许反对的,极权主义运动既是造神的运动,作为权威,为了维持其神圣性,他不容质疑、批评和反对,只有他才掌握绝对的真理,他有着“致命的自负”。
罗伯特的父亲煽动起了罗伯特与姐姐们的矛盾,也当着姐姐的面成功地惩治了反抗者罗伯特,这种具有示众表演性质的惩罚震慑了罗伯特的姐姐们,罗伯特的父亲父亲实现了全面控制。由此,可以说罗伯特在该小说中更像一个密码而非一个人物,如果说罗伯特代表神秘的具有操控他人能力的密码,那么密码的制造者确是罗伯特的父亲。
尽管科林清楚地知道罗伯特与卡洛琳之间的秘密及畸形的性虐关系,而且科林已经成了他们性幻想的对象,他们把偷拍到的科林的照片挂到床边的墙上,以此来刺激他们的畸形性爱。可以说科林是知道这其中的危险的,但他像被罗伯特施了魔咒一样,心甘情愿地受罗伯特的摆布而最终又心甘情愿地被虐杀。科林情愿地跟罗伯特走,情愿地受罗伯特的摆布,似乎他们之间有一种无意识的契约。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契约,正是极权主义式的诱惑,它得到的支持是空前的,因为他们心甘情愿地跟随具有永恒的绝对真理的力量,在运动中成为“主人”,获得起码的“尊严”。
艺术特色
间接刻画
通常情况下,人看不到自己的脸,可以通过镜子来观察。故事中的人物从镜子中看到他们的脸部往往是扭曲变形的,或是掺入了个人意志。麦克尤恩选择类似于镜子的相机镜头,通过偷拍的照片展示罗伯特夫妇的生活现状,即借助照片受制于身体的原欲,沉溺于有限的形而上的感官刺激之中。
该小说中科林成为罗伯特夫妇偷窥的对象。偷拍的照片“印的颗粒很粗,很不清楚,是从远处拍摄又放大了好多倍的”。扩印的照片无限扩大了罗伯特夫妇的变态欲望,原本单纯欣赏美的心态早已面目全非,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独占欲。
《只爱陌生人》小说结尾处,直到卡罗琳恬不知耻地向玛丽讲述她和丈夫精心策划的杀人计划,并向其展示两人偷拍的无数张科林的照片时,真相才被揭露,原来罗伯特早已尾随科林许久,为接近科林才佯装偶遇。另外,照片“经过放大剪裁后只剩下玛丽的一只手或一个胳膊肘,要么就是剩下一小块毫无意义的脸”。照片上支离破碎的身体或模糊的面庞暗示玛丽完全不是两人关注的对象,她的存在是多余的。而当科林的照片放在一起时,“好像把科林每一种惯常的表情统统都凝固下来,每张照片都捕捉到,而且像是特意在炫示科林那张脆弱的脸上的一个不同的侧面”。直到最后被折磨致死,科林都以一种剪影的方式出现在玛丽的视野当中,彻底失去了话语能力。
《只爱陌生人》中人物身上作为欲望容器的躯干和脸部都成为麦克尤恩刻画悲剧主题的最佳武器。因为身体话语是个体意识的最佳体现,也是关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纽带。该小说中的“身体”已然超越本身沉默的存在,成为读者破解文本意义与窥探人物内心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隐喻手法
在《只爱陌生人》中,麦克尤恩在多处运用了隐喻手法,使一场惊悚的性虐谋杀案有步骤有节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只爱陌生人》讲述了玛丽和科林一对情侣到一个小镇度假,他们的关系看起来如漆似胶,整日纠缠在一起,却又貌合神离,彼此排斥。文本用隐喻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二人微妙的两性关系。他们是一对感情倦怠期的情侣,其中玛丽已婚,有两个孩子。科林长相漂亮迷人,有典型的女性气质,用玛丽的话来说就是,你长得真是精致。科林的美貌就是一种性的隐喻。两个人来到小镇却又不出去游玩,整日待在小旅馆里做爱、睡觉,只有饿了才会起身出去找吃的,而且还经常迷路,却又对此不在乎。玛丽和科林被当地人罗伯特盯上了。罗伯特是一个同性恋者,但文本并没有直接表述,而是通过一系列隐喻,让读者去看透薄纱里的罗伯特。
罗伯特的妻子卡洛琳表面温婉贤淑,其实是性受虐狂,这些都是到文本最后才真相大白,之前都是用隐喻的手法让读者隐约感受到震动,犹如惊喜前的铺垫。她和罗伯特的性虐待已经达到了要杀死对方才能得以高潮快感的地步。就在此时,玛丽和科林的出现满足了二人的欲望空白。科林漂亮的外表、迷人的女性气质让罗伯特痴迷,罗伯特偷拍、跟踪科林,和卡洛琳私自享受着科林照片带来的性幻想的愉悦,最后他和妻子卡洛琳设置了陷阱,让玛丽和科林心甘情愿地一步步跳进来。通过《只爱陌生人》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可以是文本特征的形成因素。隐喻是把两个不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使读者感到惊奇。
隐喻对同性恋的完美演绎:麦克尤恩并没有直接说明罗伯特就是一个同性恋,而在酒吧里,另一个男人在科林转身时使劲拧了一下他的屁股,就隐喻着同性恋的在场,这是一个同性恋酒吧。而后文印证了这一点。而且到文本最后,他深深吻上科林被涂抹猩红的嘴唇,露出他加倍的阳具,才彻底让读者明白他的性倾向,但还是没有直接说,罗伯特就是个同性恋。而对科林的性虐待在文本最后是通过玛丽模糊的视角进行的,文本描述得很隐晦,有很多隐喻在其中。如:“科林坐在一个小水潭前,水潭被透过百叶窗投射下来的带条纹的菱形光柱给映红了,百叶窗现在已经拉下来一半。在接下来的整个夜里,玛丽不断梦到呜咽和哀告,还有突然的喊叫,梦到几个人性扣锁在一起并且在她脚下翻滚,在血泊里翻腾。”通过这些描述可以从字里行间意会到作者的意思:科林被割开手腕后,流血刺激了罗伯特夫妇的变态情欲,二人把科林从性进行了虐待、翻滚、呜咽、人性的扣锁,欣喜若狂得大喊大叫都是对性虐场景的一种代替手法。这种隐喻的手法就是为了保持文本表面的艺术化,让读者内心有更多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叙事手法
《只爱陌生人》中大多采用移动式的“内聚焦”叙事,即叙述者和人物对故事所知道的内容一样多。该小说大多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玛丽和科林来交替叙述的。读者通过玛丽的视角,可看到科林最终被罗伯特夫妇虐杀的场景等等。而通过科林的视角,可看到罗伯特带科林去他的酒吧的全过程。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一种认同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延长了读者的审美快感。但也容易让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过分认同,使读者过于沉浸在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中。因此,麦克尤恩又在科林和玛丽的视角之外使用了一个超越于所有人物之上的第三人称的叙述声音。这个客观冷静的声音不时出现在《只爱陌生人》小说中,它能够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在场,防止读者对任何人物角色产生过分的认同,从而引导读者思考文本的深层意义。
作品评价
《只爱陌生人》是一本技巧高度纯熟、意识高度自觉的精彩小说,然而,作为具有超现实、梦境化的一种精神世界的分析文本,它又超出了文学作品的范围,比其他的纯小说具有了可堪研究的深意。
——文汇报
作者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英国作家。于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的奥尔德肖特,毕业于布莱顿的萨赛克斯大学,后在东安吉利大学获硕士学位。
麦克尤恩擅长以细腻、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笔勾绘现代人内在的种种不安和恐惧,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和善恶的问题。代表作品:《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水泥花园》、《只爱陌生人》、《时间中的孩子》、《黑犬》、《梦想家彼得》、《阿姆斯特丹》、《星期六》、《追日》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2:4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