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镇,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地处金寨县中部,东连
青山镇,南接
花石乡,西邻南溪镇,北与
槐树湾乡毗邻,距金寨县城47千米,区域总面积221.5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古碑镇户籍人口为45923人。
历史沿革
清朝以前,属六安州(府)。
民国时期,属安徽省六安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归立煌县。
1958年,先后属城关区、冒顶区、古碑区管辖。
1958年,改为卫星公社。
1968年10月,古碑、七邻、南畈和双石公社并入古碑公社。
1983年,由古碑公社改为古碑乡。
1992年,由古碑乡改为古碑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辖陈冲、司马、响塘、黄集、余岭、南畈、官池、留坪、黄尖、七邻、袁岭、王湾、迎河13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古碑镇辖15个行政村:响塘村、陈冲村、司马村、黄集村、余岭村、留坪村、黄尖村、官池村、南畈村、七邻村、袁岭村、王湾村、迎河村、宋河村、水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碑镇地处金寨县中部,东连
青山镇,南接
花石乡,西邻南溪镇,北与
槐树湾乡毗邻,距金寨县城47千米,区域总面积221.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古碑镇境内地形主要为山区和丘陵区,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一般在海拔200—300米;最高点位于迎河老鸹岩;海拔88.8米;最低点位于袁岭曲塘湾,海拔106米;镇域内东、南、西三面高山环绕,北面地势低缓:东部的中和村、乌河村,南部的三河村、古岭村,西南部的两冲村、迎河村多为高山、峡谷地形;西北及北部多为平缓的丘陵山岗。
气候
古碑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多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20.3℃,极端最低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40.8℃;年平均降水量1296.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22.2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16天,最长240天,最短186天。
水文
古碑镇境内有乌鸡河、三道河、王家河等三条主要河流,另有支流若干,其中宋家河由北转东注入西淠河,三道河、白水河与子母河于七邻湾汇入史河;发源于国营马鬃岭林场的白水河流经镇内的七邻、大龙、袁岭三村后入梅山水库。
土壤
古碑镇土壤表层为沙土和沙壤土。
自然灾害
古碑镇主要自然灾害有风灾、雪灾、低温、霜冻、雷击等。
自然资源
古碑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大理石、铁矿石、铅锌矿石等。2011年,古碑镇有耕地16599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总人口有3944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942人,城镇化率15.1%;另有流动人口8824人。总人口中,男性20750人,占52.6%;女性18699人,占47.4%;14岁以下6627人,占16.8%;15—64岁21306人,占54%;65岁以上11516人,占29.2%;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古碑镇人口出生率8.0‰,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2.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98.8人。
截至2017年末,古碑镇常住人口为42216人。
截至2018年末,古碑镇户籍人口为45897人。
截至2019年末,古碑镇户籍人口为45923人。
经济
综述
2008年,古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930元,工农业生产总值18370.62万元,财政收入171.02万元;有各类企业776个,营业收入2.5亿元,已初步形成了丝绸、茶叶、建材、绿色食品、金属微丝五大支柱产业。
2011年,古碑镇财政总收入627万元,比2010年增长41.2%,其中地方财政收411万元,比2010年增长34.8%;人均财政收入158.9元,比2010年增长36.2%。
截至2018年末,古碑镇有工业企业38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2个。
截至2019年末,古碑镇有工业企业3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个。
农业
2008年,古碑镇粮油产量6174吨,养蚕6500张,产鲜茧20万公斤,干茶18万公斤,板栗15万公斤。
2011年,古碑镇农业总产值3.5亿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4.8%。古碑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古碑镇水稻产量6454吨,小麦2099吨,玉米538吨。古碑镇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板栗。2011年,古碑镇桑园面积3167亩,年产茧208吨;茶园面积3781亩,干茶产量467吨;板栗种植面积25200亩,产量315吨。古碑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古碑镇生猪饲养量7905头,年末存栏2729头;耕牛饲养量1245头,年未存栏790头;羊饲养量3634只,年末存栏1821只;家禽饲养量638.6万羽。
工业
古碑镇形成以服装、电子、机械、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古碑镇工业总产值为5.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7.6%。2011年,古碑镇有工业企业34家,职工124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9亿元,比2010年增长18.6%。
商贸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商业网点82个,职工334人。2011年,古碑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亿元,比2010年增长20.8%;有城乡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3.2亿元。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为2.7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1.8%。
邮电业
2011年,古碑镇邮政业务收入为480万元,其中纯收入188万元;电信业务收入为78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至2008年底,古碑镇有完中1所,初中1所,小学19所,中心幼儿园3所,教职员工264人,在校学生4900人左右。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533人,专任教师23人;小学15所,在校生2170人,专任教师11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05人,专任教师70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古碑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189万元,比2010年增长9.1%;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8%,比201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村文化活动中心15个,文化专业户16个;有各类图书室18个,藏书20万多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48人。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体育场地16处;3个行政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2%。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0.2868万户,入户率26.8%。
医疗卫生
截至至2008年底,古碑镇有中心卫生院一处,分院两处,有医护人员五十余人,床位二十多张。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门诊部(所)1个;设病床53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4张,固定资产总值1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7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10人。2011年,古碑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万人次。2011年,古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古碑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73户,人数227人,支出397800元,比2010年增长4%;城市医疗救助24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500人次,共支出21万元,比2010年增长1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22户。人数2063人,支出1737240元,比2010年增长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57340元,比2010年增长15%;有敬老院1家,床位96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96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3万人,参保率92%。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邮政网点1所;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8个;固定电话用户0.8445万户,电话普及率79.1%;移动电话用户1.1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0.1828万户。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自来水厂3座,年供水24.09万吨;排水管道4.8千米。
截至2011年末,古碑镇有花坛80个,绿化面积1.18万平方米。
交通
古碑镇有丁青路、梅古路等主要县道呈“十”字型在集镇交汇,马丁旅游循环路呈C型环绕全镇。
2022年8月3日,安徽省发改委网发布G4222和县至襄阳高速公路舒城(千人桥)至金寨(皖豫界)段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前公示。公示显示路线起自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往西延伸,途经古碑镇。
历史文化
古碑镇因相传清咸丰七年(1857年),山洪暴发,在现镇人民政府驻地冲出一古代石碑,上刻有“古碑冲”三字而得名。
古碑镇有关帝庙、葛氏祠等古迹。
著名人物
皮定均,金寨县人,民国三年(1914年)生;民国十七年(1928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十七年(1928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军第九、第十届有中央委员,第九、十届有中央军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洪学智,金寨县人;民国二年(1913年)生;民国十八年(1929年),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城县游击队分队长,红一军第三师班长、排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第九二三师政治部主任,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大队五队队长、第三大队一支队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第四团团长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
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兼中共黑河地委书记,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十三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
吉林省人民政府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一、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90年3月,在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被补选为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