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东洞(1702-1773),名为则,字公言,通称周助。生于安艺广岛的吉益东洞,本姓畠山。以身为足利家“
管领”而闻名的畠山政长乃其
先祖。政长的弟弟名义就,世代以
金疮、
产科为业。其四代孙义益改用自己的名为姓,其子又将义字改为吉;并整理
家传之方着成《换骨抄》,此即吉益姓氏以及所谓“吉益流金疮产科”的由来。而东洞的
爷爷、与《换骨抄》作者吉益助秀
同辈的畠山政光后来也因
仕途险恶而以医为业。
人物简介
东洞幼时,因闻祖上乃一代名族,故欲重振其雄风。遂习兵书、驰马弄剑,对于祖父相袭的医业毫无兴趣。年稍长,思太平时节欲以
武术复兴家业实属不易,始效古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决心学医。时年十九岁,先随祖父的门人习吉益流金疮产科之术。一日忽谓:“怀孕者,妇人之常也;金疮者,外伤也。无病则无药而可,有病则随证治之,何分科哉?”乃从家传之方中采择二三有奇效者,而置其他于不顾,专心于内科之研究。“寒夜避炉,以慎其眠;蚊蛰攻身,以戒其睡”,遍阅《
素问》、《灵枢》以降百家之书,至三十岁时又大有所悟:“万病唯一毒,众药皆毒物,以毒攻毒,毒去体佳。”此即有名的“万病一毒”之说。又因他极力反对当时医家普遍习用的中国宋明医学,所以常说:“非医天下医,救疾之功也不多焉;非出京师,授教之业也不弘焉。”
经历
为了治疗众医之病和弘扬自己的主张,三十七岁的东洞于元文三年携父母和妹妹来到
京都,以“古医道”为旗号开业行医。当此之时,耻于自己不能复兴家业而隐于医的东洞,认为不应玷污本姓,始改用同族的吉益之姓。
虽志向远大,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医业不兴旺,几乎没有弟子入门,仅有的一点积蓄亦被盗,所剩唯有一个“穷”字。不得已只能在店中学着做人偶、烧钵皿,卖几个钱糊口度日,如此景象长达三年。据
森立之《游巷医话》记载,此时东洞的家境是“贫居陋巷,但有一炉一锅。满堂尽是造偶人之木屑堆积,唯座右《
伤寒论》一部时时披阅。”
东洞之友邨尾氏,仕于威震四方的
佐仓侯,因公事入京而顺访故友。见其潦倒之状,故荐东洞于佐仓侯。佐仓侯乃允招其为侍医,邨尾大喜,告知东洞。孰料东洞却谓:“始以子为知我者,今识子非知我者。吾虽贫而老亲在,岂降吾志污辱祖先乎?贫者士之常也,穷达者命也。假令术不行,天未丧斯道也,吾果饿死耶?穷则必有达,行道乐道,贫困何忧?”辞而不仕。
延享元年,东洞四十三岁,贫益甚。囊中空空一贫如洗,真正是“家无隔夜粮”。于是斋戒禁食七日,诣少名彦庙告曰:“为则不敏,过志古医道。不顾众惧,推而行之。今也贫穷,命在旦夕。我道非而天罚以贫与?为则知其是,而未知其非也!假令饥且死不敢更辙矣。大明神吾邦医祖也,请垂照鉴:道非其道,速断吾命!若推而行,则必害万人。诛一夫而救众,固吾之所愿也。”
一日,某经商的友人过东洞寓所,见其贫而赠以金银。东洞以日后无加倍报答之能力而谢绝之。其友谓:“余赠金于先生,非为先生,而是为天下万民,不必念偿还之事。”东洞始拜受。由是可见其志操高洁之一斑。在继续靠制做偶人糊口的生活中,使其声名大振的机遇却突然降临——
一日,东洞照例将自己制做的偶人送到销售的店铺去,适逢店主人老母患伤寒病笃,乃自荐为其诊治。临病榻细细诊看之际,得知已经帝室典医山脇东洋诊治,故索其处方观之,谓:“当去掉石膏用之。”稍后,东洋先生来到病家,诊察之后正当稍事思考时,店主人告之东洞之语。东洋先生乃额手称叹曰:“我近日亦正在究心思量是否当去石膏,即闻其语,则今日去之。”离开病家,东洋先生即前往陋巷之中拜访东洞。其后,店主人因老母痊愈而重谢东洋,然东洋先生却谓:“彼时若无东洞之言,陷于误治而不自知。全治乃彼之功也,谢金自当他受。”从此二人之交渐厚,东洞之名亦渐为人知。正所谓:“先生名所以益显者,东洋扬之也。”
延享四年,东洞四十六岁时,医业已相当发达,弟子也逐渐增多,与松原维岳、香川修庵、山脇东洋等知名医家的交往也渐深,乃集这些共尚古医方的同道一起研读《
伤寒论》。以松原年长而为讲主,而东洞则每每与之争论。
宝历元年(1751),东洞五十岁时,选《伤寒论》及《
金匮要略》中所载
张仲景的药方,加以分类,编成《
类聚方》公诸于世。世人由此始明古医方的方意。然后又从中择出173个药方,附上论证治效,是为《方机》。此乃其门的“方鉴”,目的在于阐明:在张仲景的药方之外,无可取之方也。
明和年间,又就当时所用药物,推其实际功用、究其药物之能,做成一书名《
药征》。复以问答体将自家的学问写成《医事或问》。另外,其弟子鹤元逸于宽永元年(1748)著《
医断》,严恭敬于宝历二年(1752)著《建殊录》。前者述东洞的学说,后者为东洞的治疗验案。正是因为这些着作的流传,东洞的学说才广为世人所知。一时间公卿缙绅、远近之人或求诊,或问道,云集门下好不热闹。但反对其学说者亦大有人在。
宝历十二年(1762),东洞邀门人故旧宴于
京都东山,举杯而言:“吾今年六十一也,
胤子幼弱(长子猷,年13),弟子中尚无达于其道者。若大开家塾教授生徒,当有杰出之人生于其中。然资财不足,自今志于货殖,以果此事。”从此东洞节衣缩食并经营药材生意,数年后以所积之钱财开设一大私塾作为医学讲习所,收留那些有远大志向的贫穷学生,以助成其愿。
东洞晚年在京都西门外购地建屋,为速成此事以至折戟商场。明和六年(1769), 以“其年既老,恐志愿之不达,欲速其功,反失计划,大亡赀财,于是百事皆坏,鞅鞅不乐。家事悉任长子猷。”并欲游历各地,以救患病不能来京师者。此后,多有各路诸侯聘请之事,皆辞而不就。
安永二年,东洞年七十二。九月卒然目眩、舌强不语而亡。
主要影响
16世纪,中国的“时方派”开始传入日本,在日本被命名为”后世方派“,17-18世纪,因为时方派用药的方法更简单易学,使得时方派在日本获得了大量的拥趸。
吉益东洞所处的时期,恰好是时方派在日本最流行,也是庸医混入最多的时期。
日本后世方派在著书立说时,习惯在方剂之后,加上一段自己对这个方剂的理解,并引经据典---一般是引用黄帝内经的说法---来佐证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而经方派之经典《伤寒杂病论》则从来没有将用药的思想、引据出处等等注明,甚至张仲景对病机的叙述也是非常不清晰的,让人不能特别明白。所以在后世方派流传于日本,并越来越盛行时,他们将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溯宗派“,意即”我们才是真正的追本溯源的中医“,反过来打压经方派,将经方派改名为”伤寒派“。
但是因为时方派用药简单,这就造成很多入门者,学上很短一段时间,背诵不多几个药方,便觉得自己学有所成,便去开医馆。这样的庸医越来越多的混入中医行业,使得当时的日本中医疗效越来越差,但是越来越会讲理,他们往往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方剂是正确的,哪怕这个药服用之后根本没有效果,也能用经典来让患者相信他们的话。
吉益东洞是日本经方派的代表人物,他采取了一个比较极端的方式,踢馆。
他极度抵制时方派,认为当时的日本医生,都是”阴阳医“,与看相、占卜等同,在他认为,看病就是看病,不需要让患者读一遍黄帝内经,不需要让患者知道你的方剂出自何处,患者关心的只是疗效而已。
他几乎踢遍日本所有医馆,将时方派赶出日本。
而在他的《药征》一书中,更甚至将一些有用的中医辨症方式一句挑灭,例如我们在治疗
黄疸型肝炎时会用到的”茵陈“,以我们中国目前的观点来看,茵陈蒿之所以能退黄,是因为他”清热利湿“。但是吉益东洞在《药征》一书中,则对这种说法强烈批判,他的观念中,认为茵陈之所以能退黄,是因为他退黄,医者只需要知道他退黄就好了,至于他如何作用于人体以内,医者不需要去关心。
他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日本现代的中医行业,如今
日本的中医在医理上,是直接学习西医的医理,只看症状用药,黄则退黄,热则退热,汗则除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