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朝鲜这一概念,其他国家的学者与朝鲜、韩国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其他国家的学者主要用该词指
信史(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和
汉四郡)产生以前,
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鲜,多合指
檀君朝鲜和
卫满朝鲜,而不承认
箕子朝鲜的存在。
13世纪晚期
高丽王朝史书《
三国遗事》是箕子朝鲜、卫氏朝鲜并立而言的。据《
汉书《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说明高句丽(也称高古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
据说,当时山洞中的一个虎和一个熊,求桓雄把他们变成为人。桓雄给了他们20片蒜和一把
艾草,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虎没能照办,因此没能变成人。熊在第21日时变成了女人。“
熊女”因没有丈夫,于是在一棵神檀树下再次向桓雄祈祷,希望能有一个孩子。
桓雄被熊女的祈祷打动,娶了熊女为妻,名为栖梧。后来熊女生了个孩子,就是
檀君王俭。
檀君在神话传说中成为山神。但到了现代,为提高民族意识和
爱国心,檀君建朝鲜的建国传说同时被写进朝鲜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
朝韩学者认为,檀君朝鲜传说中的朝鲜政权有存在的可能,但如果依照Willian T. Sanders与Barbara J. Price所提出的四个阶段:游团、部落、
酋邦、国家,那么照此论述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
血缘关系在国家组织上被
地缘关系所取代;二是拥有合法的武力,那么檀君朝鲜文化可能属于部落或者酋邦,而非国家。有了一定发展的农业和初步的手工业,没有证据表明其有民族文字或使用汉字(同期汉字已经发展成熟)。但中国东北地区则出土过很多商晚周初青铜器,并带有“亚侯”、“其侯亚矢”、“匽侯”(即燕侯)等铭文。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原北大历史系副系主任,历史学家
宋成有教授曾介绍,“韩国历史学家强调国史,认为韩国的历史有5000多年,可以追溯到古朝鲜的建国神话。”神话中,天神
桓雄从天上下凡到
太伯山山顶的神坛树下,创立了一个神祇世界。而他与
熊女所生的儿子
檀君,则在人间创建了古朝鲜,成了朝鲜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韩国一些历史学家流亡来到中国,为反抗侵略,唤起民族主义,这些历史学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强调韩国的独立性,后来演变为韩国史学界中的“民族史学”流派。1948年
大韩民国成立后,民族史学成为韩国讲坛史学的三大流派之一。不过被称为“在野史学”的非学者民间人士,喜欢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鼓动力量。
佛教用语中
桓因是“
释提桓因之略,
帝释天也”,而且释提桓因可 “略称释帝与帝释”。桓因即
帝释这种观念出自佛教思想,源自
佛典《法华经》,故事来自《
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
牛头旃檀”,还出现“天王”、“符印”等宗教用语。据《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小兽林王本纪》:372年、“
前秦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374年、“僧阿道来”,375年、
小兽林王“始创肖门寺,以置顺道。又创伊佛兰寺,以置阿道。此海东佛法之始”。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有佛教始于372年,因而檀君神话最早不可能出现于公元4世纪以前。
高丽僧人
一然(1206~1289)在《
三国遗事》自注中明确指出:“太白,今
妙香山。”《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指出:“妙香山,在府东一百三十里,一名
太伯山。”后世学者也多将太伯山(
太白山)视为今妙香山。大约到18世纪末,朝鲜人开始将太白山定位为“白头山”或“
长白山”,其代表人物是安鼎福(1712~1791),他在《东史纲目·太伯山考》中根据
新罗文人崔志远《上太师侍中状》中关于“
高句丽残孽类聚,北依太白山下,国号渤海”的说法,一改前人的解释,谓“太白山”(太伯山)即“白头山”,亦即长白山。其后,附和者渐众。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袭其谬说,将今长白山同“檀君神话”中的“太伯山”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将中国东北视为所谓“古朝鲜”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