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福建省厦门市传统音乐,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古埙,陶土类闭管吹奏乐器,也可称为埙或陶埙,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属土类乐器。迄今发现最早的埙有七千多年的历史,隋唐后期,因外来音乐文化引入并繁盛,加之当时埙本身的形制简单,演奏性能不完善,故而逐渐淡出宫廷,流入民间。此后一段时期,埙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随着近现代考古发现,埙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复活的古埙”主要盛行于厦门、台湾高雄等地区。
传承人孙裕德、陈重首先开启古埙的重建之路。他们根据出土文物仿制了埙的形态,提出埙作为古代乐器的重要观点和学术论证。赵良山发表论文,出版全球首张古埙专辑,促进了古埙传统艺术传承发展。主要代表作品有:1979年国内制成首批九孔埙、十孔埙,1984年发表《我对埙的进一步探索》,1987年出版发行古埙专辑《陶埙新魂》,1991年发表《埙的演奏技巧》。赵亮1996年出版专辑《请到我的花园来》,2002年发表论文《埙的发展与运用》《立秋之美》,2014年出版教程《我爱吹陶笛》等。埙虽然在历史上因结构简单、演奏性能较低、不易掌握而失传,但通过复鸣者改良创新,目前已可以适应不同年龄阶层的需求。 古埙的五代传承人,在古埙的艺术重建、制作、演奏开发、演变及艺术推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让古埙在历经兴衰后又重新回归于当今艺术舞台和文化教育体系。
传承保护
古埙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乐器制造、文化研究、演奏技法、音视频开发、教育教学、文化交流等,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