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该极性倒转的时间序列,比照所要研究地层中实测得到的正向、反向极性条带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相应岩石的年龄和对比地层,起到“年表”的作用。由于不同地质时期地磁场的极性倒转所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在一个长的以正向或反向极性为主的时期中,又有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极性倒转,因此又细分为一系列不同级次的地磁极性时间单位,如“极性巨时”、“极性超时”、“极性时”、“极性亚时”、“极性微时”等。目前比较系统、准确,又得到广泛公认并经常加以使用的是5百万年以来的地磁极性年表。该年表最初是由考克斯(A Cox)于1969年编制的,并得到第24届国际地质大会地层学委员会下设的地磁极性年表小组委员会推荐,作为标准年表使用了许多年。之后,该年表屡经修订,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采用了修正后的钾一氩同位素衰变常数,曼金宁(E A Mankinen)和道尔林普尔(G B Dalrymple)1979年对考克斯1969年编制的年表进行了重要的修订。最近,坎迪(s C Cande)和肯特(D V Kent)又对该年表中的一些年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1995),使得这一年表更为准确和完善(见图)。该年表中包括4个极性时,它们自老而新分别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高斯正向极性时”、“松山反向极性时”和“
布容正向极性时”。这些极性时都是以在地磁学研究领域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在每个极性时中,又都有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极性倒转,称为“极性亚时”。如在以反向极性为主的“松山反向极性时”中,就有贾拉米洛、吉尔萨、奥尔都维等正向极性亚时,而它们则是以最早发现这一极性倒转现象的地名来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