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又称“唇脂”,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
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
小罐中,用手指直接
蘸取、点涂。以前的口红大都是鲜艳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时还流行过檀色
点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调,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1).古代用以防止寒冬
口唇开裂的唇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腊日赐
北门学士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筩。” 唐
杜甫 《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唐
刘禹锡 《代谢历日
面脂口表》:“中使 霍子璘 至,奉宣圣旨……兼赐臣墨诏及 贞元 十七年
新历一轴、腊日 面脂、口脂、红雪、紫雪并金花银合二。”
(2).化妆用的唇膏;口红。 唐
张鷟 《
游仙窟》:“艳色浮粧粉,含香乱口脂。”
前蜀 韦庄 《江城子》词:“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宋
赵令畤 《
侯鲭录》卷五:“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清
龚自珍 《
菩萨蛮·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词:“楼外月黄昏,口脂闻暗香。” 茅盾 《参孙的复仇》:“口脂香和妖艳的声音一齐送进 参孙 的感官。”
这种红口脂被
盛于小盒里,供女性随身携带,在需要补妆时便宜行事。古人使用这种妆品上唇红的具体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点口脂,直接向嘴唇上“点”、“注”、“匀”,
白居易在诗中对此有具体描述: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里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
牛髓、
牛脂掺香料、朱砂制成,至唐代以
蜂蜡代替了动物髓脂。到明清时代,又改为
虫白蜡揉入
红花汁或
银朱的配方。历代的口脂均呈膏冻状,接近今日之唇膏,所以也称为“蜡胭脂”、“油胭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