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街道,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地处
高港区中南部,东与
泰兴市宣堡镇接壤,南濒
长江,西与
沿江街道、扬州市江都区
嘶马镇交界,北与刁铺、许庄2街道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8千米,总面积70.7平方千米。2011年末,口岸街道总人口6.5万人。
历史沿革
汉唐时期,属海陵县。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属泰兴县,时称柴墟,一度为泰兴县治驻地。
明代,改称口岸,属泰兴县顺德乡。
清代,设泰兴县口辖,为巡检司驻地。
民国元年(1912)—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泰兴县口岸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泰兴县第七区口岸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口岸镇属泰兴县口岸区。
1952年9月,划归泰州市。
1954年2月,复归泰兴县;同年10月,为泰兴县直属镇。
1958年9月,撤镇建口岸人民公社。
1959年,刁铺和田河人民公社先后析出。
1963年,撤销口岸人民公社,分设口岸镇(县直属镇)。
1969年,重设口岸人民公社。
1974年,口房镇并入口岸人民公社。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置.口岸乡。
1984年,撤乡,置口岸镇。
1997年4月,由泰兴市划归泰州市高港区。
2000年3月,田河镇并入。
2006年3月,撤镇,设立口岸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口岸街道辖17个社区、6个行政村:引江、新明、东南、田河、集成、戴集、张马、朱营、育才、柴墟、口岸、新城、城东、城南、王营、蔡滩、龙窝、大石、徐桥、郎庄、雅儒、吴楼、徐庄。下设297个居养小组,20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口岸街道辖17个社区、6个行政村:柴墟社区、育才社区、龙窝口社区、新城社区、城南社区、城东社区、王营社区、口岸社区、蔡滩社区、引江社区、新明社区、东南社区、戴集社区、集成社区、张马社区、田河社区、朱营社区、大石村、徐桥村、郎庄村、雅儒村、吴楼村、徐庄村,街道办事处驻金港路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口岸街道地处
高港区中南部,东与
泰兴市宣堡镇接壤,南濒
长江,西与
沿江街道、扬州市江都区
嘶马镇交界,北与刁铺、许庄2街道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8千米,总面积7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口岸街道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水文
口岸街道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主要河道引江河、南官河贯穿南北,宣堡港贯穿东西;总长度18.5千米,主要支流及中沟15条。
土地资源
2011年,口岸街道有耕地面积2.4万亩。
人口
2010年末,口岸街道总人口76673人。
2011年末,口岸街道总人口6.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9万人,城镇化率44%。总人口中,男性3.26万人,占50.3%;女性3.24万人,占49.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有12个少数民族,共54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6.98‰,人口死亡率6.51‰,人口自然增长率0.4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2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口岸街道实现生产总值4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4:50:46.6。2011年,财政总收入3423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76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增值税12440万元,企业所得税3980万元,个人所得税1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8元。
农业
2011年,口岸街道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2万吨,人均338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银杏、黄豆、蔬菜等。
口岸街道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
工业
口岸街道以造船、制药、机械电气、化纤纺织、绳带包装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3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职工24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
商业外贸
2011年,口岸街道有商业网点5435个,职工2.2万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96.8亿元;城乡贸易市场7个,成交额11.3亿元。出口总额25.8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口岸街道有5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亿元。
邮电业
2011年,口岸街道邮政业务收入820万元,电信业务总收入32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口岸街道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2039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3所,在校生3210人,专任教师29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921人,专任教师32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5998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998万元。
科学技术
2011年末,口岸街道有省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省级数字造船研究中心4个,科研人员85人,研究项目有6个投产。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口岸街道有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各1个;各类文化艺术团体8个,会员500人。其中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艺创作队伍60人。图书室2个,藏书4000册。2011年末,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广播电视站电视用户1.8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
2011年末,口岸街道有体育活动场地5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48人。社区和村均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约占常住人口的4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口岸街道有社区卫生中心2所,专科医院4所。病床261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张。专业卫生人员170人,其中执业医生150人,注册护士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8.9万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1/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其中男性77岁,女性81岁。
社会保障
2011年,口岸街道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09户,人数491人,支出117.5万元,月人均199.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80户,人数1436人,支出325.7万元,月人均189元;农村五保供养131人,支出48.2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636人次,支出15.8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对象18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5.4万元。敬老院2家,床位100张,收养人员89人,社会福利费63.5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5%。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口岸街道有邮政网点3个,代办所1个,征订报纸、期刊29595份(册)。电信企业5家,服务网点9个;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90%,移动电话普及率83%,宽带接入用户16778户。
交通
口岸街道境内有231省道经过。
历史文化
口岸街道古称柴墟,明代河口水运交通发达,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县衙在此设“口岸察院”,从此更名口岸。